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能,郓人也。少应募,隶云骑军,后选补日骑左射,又隶殿前班,七迁散员左班都知。旧制,诸军辞见,才器勇敢或迥异出群者,许将校交举以任,使毋枉其志。能时戍外藩,咸未有举者。太宗曰:“能材勇过人,朕可自保。”由是进用之。端拱二年,加御前忠佐马军副都军头,历殿前左班都虞候、领溪州刺史,加秩转马步军都军头。咸平三年,真拜黄州刺史。明年,为镇、定、高阳关三路前阵钤辖。五年,知郑州团练使,复任威虏军。契丹入寇,能当城西,与诸将合战,无惮色,大败其众,斩首二万级。契丹统军铁林相公来薄阵,能发矢殪之,并其将十五人,夺甲马、兵械益众。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契丹尝谋入钞,能侦知,即发兵逆击,生擒酋帅,殄灭殆尽。六年,改威虏军部署、知军事。士民诣阙下乞留能,诏嘉之。会浚顺安军营田河道以扼寇,徙莫州路部署。石普屯兵顺安之西境,诏能与杨延昭、田敏掎角为备。景德初,破敌长城口,追越阳山,斩首级、获兵器益众,诏赐锦袍、金带。复以所部御寇于顺安。六月,召拜防御使,复出为宁边军路部署。诏推能果略,再任以威虏,使副精兵伺敌动止。边人百余掠居民,树蕃僧为帅,能与田敏、杨勋合兵设伏击之,擒其帅。贼来逼城,能出兵拒之,少衄,即却阵入城,张凝以兵击却之。明年,以自陈,特改官右骁卫大将军、虢州都监,累迁加领康州团练使。大中祥符八年,卒。录其子正为阁门祗候,靖为三班奉职。
(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三十八,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B.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C.契丹复入/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D.契丹复人/能率州军逆战/南关门遣其子正与都监刘知训间道/绝敌行势战数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获器甲十八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拱,是宋太宗在位期间的年号,皇帝在位期间可以有多个年号。
B.酋帅,古时称少数民族或者叛乱者的首领,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C.阙下,即宫阙之下,借指帝王居住的宫廷,在文中用来代指皇帝。
D.蕃,通“番”,周代指九州之外的夷服、蕃服,后泛指域外或外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能勇猛过人,年轻应征入伍。他年轻时便响应朝廷招募,得到多次升迁,由于戍守边境,没有受到诸军举荐,但其才能勇猛过人,得到太宗的器重。
B.魏能抗击契丹,屡屡大获全胜。面对强敌契丹的屡次入侵,他毫无惧色,与诸将一起冲锋陷阵,并运用计谋,大破敌军,杀敌无数,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C.魏能深得民心,受到朝廷嘉奖。他在职期间深得民心,以致离任之时使得百姓将士上京城向朝廷请求让他留任,皇帝为此下诏表彰他,并赏赐给他锦袍、金带。
D.魏能平定动乱,立下赫赫战功。边境一伙贼寇聚众掠夺,危害百姓,他与其他将领便合兵一处,设下妙计,击溃贼寇,并生擒其首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制,诸军辞见,才器勇敢或迥异出群者,许将校交举以任,使毋枉其志。
(2)贼来逼城,能出兵拒之,少衄,即却阵入城,张凝以兵击却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7 12:1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荫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曰:“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又言章悼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注】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宣仁后曰:“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节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
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注】发策:发出策问。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B.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C.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D.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问他几件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悖等人。宣仁太后赞扬他。
C.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
(2)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曹。
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京师失守,二帝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
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擢右司谏。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上曰:“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中丞范宗尹言,故事无自司谏迁殿中者,上曰:“鼎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遂迁侍御史。
鼎上疏言:“顷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今臣无浚之功而当其任,远去朝廷,其能免于纷纷乎?”又言: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况在万里之外乎?时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者。会边报沓至,鼎每陈用兵大计,及朝辞,上曰:“卿岂可远去,当遂相卿。”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制下,朝士相庆。
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桧知之,令本军月具存亡申。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选自《宋史·赵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B.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C.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D.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是中国古代科举中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
B.太学,古学校名,即国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设太学。东汉时太学大发展。明以后不设太学,只设国子监,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C.除,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指任命,授职。唐以来称试官或暂时代理官职为“权”。
D.宸衷,皇帝的心意。宸,北极星所居。借指帝王的宫殿,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鼎忠君爱国。他反对割地求和。徽、钦二帝被迫北行后,金人准备立张邦昌为帝,赵鼎等人拒绝书写发表己见的文书,躲进太学。
B.赵鼎为人正直。在得知王德擅自杀死韩世忠的手下将领后,他向皇上讲述了王德专权杀人的事,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并直接对王德进行了审讯。
C.赵鼎深得高宗信任。他的建议多被采纳实施。皇上不顾别人反对,将他从谏官破格提拔为侍御史。
D.赵鼎在吉阳时,门人故吏均不敢与他来往。当他得知秦桧有意置自己于死地时,为不牵连家人,绝食而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彦进,大名人。纯质有胆略,善骑射。汉乾祐中,隶周祖帐下。广顺初,补卫士。世宗镇澶渊,令领禁兵以从。显德初,为控鹤指挥使。从世宗征淮南,以功迁散员都虞候。从平瓦桥关,改领昭州刺史。
宋初,改右厢指挥使,征李筠,为先锋部署,以功迁常州防御使。从平李重进,迁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大举伐蜀,为前军副都部署。蜀平,坐纵部下略玉帛、子女及诸不法事,左迁昭化军节度观察留后。太祖郊祀西洛,彦进来朝,授彰信军节度。
太平兴国二年,移镇河阳。四年正月,遣将征太原,分命攻城,以彦进与郢州防御使尹勋攻其东,彰德军节度李汉琼、冀州刺史牛思进攻其南,桂州观察使曹翰、翰林使杜彦圭攻其西,毾信军节度刘遇、光州刺史史珪攻其北。彦进督战甚急,太祖嘉之。晋阳平,从太宗征幽州,又与内供奉官江守钧率兵攻城之西北。及班师,诏彦进与西上阁门副使薛继兴、阁门祗候李守斌领兵屯关南,以功加检校太尉。是秋,契丹侵遂城,彦进与刘廷翰、崔翰等击破之,斩首万级。五年,车驾北巡,以彦进为关南都部署,败契丹于唐兴口。
雍熙三年正月,命将北伐,分兵三路,诏彦进为水陆副都部署,与曹彬、米信出雄州。大军失利,彦进坐违彬节制,别道回军,为敌所败,召还,贬右武卫上将军,事具彬传。四年春,授保静军节度。端拱元年,被病,召归阙,卒,年六十七。赠侍中
彦进频立战功,然好聚财货,所至无善政。没后,诸子争家财,有司摄治。太宗召见,为决之谓左右曰:“此细务,朕不宜亲临,但以彦进尝任节制,不欲令其子辱于父耳。”
(节选自《宋史·崔彦进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平李重进 平:平定
B.以功加检校太尉  加:加官
C.事具彬传 传:流传
D.没后,诸子争家财 没: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特指古代官职的晋升或调动,如“迁散员都虞候”,“迁”是指“升职”。
B.刺史,职官,巡行郡县,汉时全国各部置刺史一人。“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C.车驾,帝王或朝廷命官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如《髙帝纪下》:“车驾西都长安。”
D.有司,指官吏。古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如《史记》:“召有司案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彦进擅长骑射,跟随世宗因功升职。崔彦进为人纯朴有胆略,擅长骑射。世宗镇守澶渊时,命令他率领禁兵跟随。攻打南唐,因战功升任散员都虞候。他平定瓦桥关,升任昭州刺史。
B.崔彦进英勇善战,贬职还被重新重用。他征伐李筠时,因战功升任常州防御使。平定李重进,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因事贬职,太祖在西洛郊祀时,重新授任他为彰信军节度使。
C.崔彦进跟随太宗,征幽败契再立战功。崔彦进跟从太宗征伐幽州,因战功加官检校太尉。契丹军进攻遂城时,彦进与刘廷翰等人打败了他们,斩敌万余,在唐兴口再次击败契丹军。
D.崔彦进战功虽多,为人自负敛财财政。崔彦进征幽州、败契丹,屡立战功,但与曹彬等出征时,大军失利。他因违抗曹彬节制,被敌人打败,遭贬职。喜欢聚敛财货,所到各地没有善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平,坐纵部下略玉帛、子女及诸不法事,左迁昭化军节度观察留后。
(2)端拱元年,被病,召归阙,卒,年六十七。赠侍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注 ①颉颃(xié hánɡ):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②韬戢(tāo jí):收藏;敛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B.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C.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D.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淡泊名利,心系百姓。他被贬后,在儋耳三年期间,能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并且热心对待百姓,和他们交往非常密切,也得到了他们的爱戴。
B.苏轼才气不凡,文采过人。神宗、高宗都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神宗读起来常常忘了吃饭,高宗常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经常就忘了疲倦。
C.苏轼少有大志,追求不俗。童子时读了《庆历圣德诗》后,就拿诗中所说的韩琦、范仲淹等贤人去问老师,这时他就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想法。
D.苏轼才高难酬,仕途坎坷。神宗、高宗两位皇帝都能够了解他的品行,喜欢、欣赏他的才能,可是苏轼却多次被贬黜,终究没能被重用为宰相。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