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注] ①颉颃(xié hánɡ):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②韬戢(tāo jí):收藏;敛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B.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C.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D.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淡泊名利,心系百姓。他被贬后,在儋耳三年期间,能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并且热心对待百姓,和他们交往非常密切,也得到了他们的爱戴。
B.苏轼才气不凡,文采过人。神宗、高宗都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神宗读起来常常忘了吃饭,高宗常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经常就忘了疲倦。
C.苏轼少有大志,追求不俗。童子时读了《庆历圣德诗》后,就拿诗中所说的韩琦、范仲淹等贤人去问老师,这时他就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想法。
D.苏轼才高难酬,仕途坎坷。神宗、高宗两位皇帝都能够了解他的品行,喜欢、欣赏他的才能,可是苏轼却多次被贬黜,终究没能被重用为宰相。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1 09:08: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大雅,字子正,唐靖恭杨虞卿之后。虞卿孙承休,唐天祐初,以尚书刑部员外郎为吴越国册礼副使,杨行密据江、淮,道阻不克归,遂家钱塘。大雅,承休四世孙也。钱俶归朝,挈其族寓宋州。大雅素好学,日诵数万言,虽饮食不释卷。进士及第,历新息、鄢陵县主簿,改光禄寺丞、知新昌县,徙知浔州,监在京商税,再迁秘书丞。咸平中,交趾献犀,因奏赋,召试,迁太常博士。久之,又上书自荐,献所为文,复召试。直集贤院,出知筠、袁二州,提举开封府界诸县镇事,为三司监铁判官,知越州,提点淮南路刑狱。还,考试国子监生,坐失荐,迭降监陈州酒。徙知常州,判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迁集贤殿修撰、知应天府。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卒。大雅朴学自信,无所阿附,直集贤院二十五年不迁,有出其后者,往往致荣显。或笑其违世自守,大雅叹曰:“吾不学乎世,而学乎圣人,由是以至此。吾之所有,不敢以荐于人,而尝自献乎天子矣。”天禧中,使淮南,循江按部,过金陵境上,遇风覆舟,得傍卒拯之,及岸,冠服尽丧。时丁谓镇金陵,遣人遗衣一袭,大雅辞不受,谓以为歉。宰相王钦若亦不悦之。晚与陈从易并命知制诰。大雅尝因转对,上《原治》十七篇。所著《大隐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职林》二十卷,《两汉博闻》十二卷。
(节选自欧阳修《宋史•杨大雅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B.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C.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D.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B.召试即皇帝召来面试。这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
C.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清时废止。
D.转对指宋代臣僚每隔数日,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大雅勤奋好学,博闻强识。他在考中进士以前,每天诵读数万字文章,饮食时也手不释卷。一生著述丰富,令人叹服。
B.杨大雅追求仕进,勇于自荐。他曾乘交趾进献犀牛的机会向朝廷献赋,后又上书自荐并献文,于是被任用为太常博士。
C.杨大雅不流世俗,心境平稳。他在集贤院干了25年却未升职,同事中比他晚的人也往往显贵,可他对此淡然处之。
D.杨大雅不慕权贵,清高自守。他巡视金陵时遇风翻船,丢了衣帽,当地官员丁谓派人送了一套衣服,他却推辞不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杨行密据江、淮,道阻不克归,遂家钱塘。
(2)或笑其违世自守,大雅叹曰:“吾不学乎世,而学乎圣人,由是以至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太子中允。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自中允至是才三月。为河北西路察访使。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括言:“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如是者三十一事,诏皆可之。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元祐初,徙秀州,继以光禄少卿分司,居润八年卒,年六十五。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沈括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B.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C.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D.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级别考试(即由皇帝主持的殿试)者。
B.县官,多指一县的行政长官,此指朝廷、官府。“县官”古时还可指称皇帝。
C.元祐,宋哲宗的年号。我国古代帝王一般生前有年号和庙号,死后才有谥号。
D.方志,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方志分门别类,是研究历史及地理的重要资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括学识渊博,颇有为政才能。沈括精通多个学术领域,他的作品《梦溪笔谈》流传于世,而在处理政事方面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B.沈括恪尽职守,关心百姓疾苦。淮南发生饥荒,沈括发放钱粮,疏通河渠,整治荒废田地,并请求皇帝废除当地征收百姓车辆的做法。
C.沈括积极进言,深得皇帝信任。沈括曾指出强行禁止私盐可能得不偿失,在作战方面应扬长避短,他提出的诸多建议得到皇帝认可。
D.沈括忠心耿耿,维护国家利益。面对辽国索要土地的无理要求,沈括精心准备,据理力争,最终取得胜利,显示出不凡的外交才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
(2)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日:“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曰:“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曰:“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佛教。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囚犯和狡猾的盗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凡是遇到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
②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仓不获,故以此中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