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以门荫奏署镇国军节度使官。天福中,父希尧任棣州刺史,思恭解官侍养,奉章入,改国子四门博士,赐绯。刘继勋节制同州,为掌书记。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止。隐帝时,蝗,诏遍祈山川。思恭上言:“赦过宥罪,议缓刑,苟狱讼平允,则灾害不生。望令诸州速决重刑,无致淹滥,必召和气。”从之。周显德中,定滨州田赋,世宗之,赐金紫。丁外艰,服阕,拜左司员外郎。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刺史赵廷进惧不能敌,将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与贼战彭山。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曰:“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思恭曰:“臣奉诏而往,必能治之。”帝壮之。思恭下车,矫继业之失,绥抚夷落,访求民病,悉条奏免之。俄而回鹘入贡路出灵州交易于市思恭遣吏市硇砂吏争直与之竞思恭释吏械其使数日贳之。使还诉其主,复遣使赍牒诣灵州问故,思恭理屈不。自是数年,回鹘不复朝贡。久之,迁右谏议大夫、知扬州。朝廷方经略江表,命思恭兼沿江巡检。每出巡,委州事于通判,以牌印、鼓角、金钲自随。驿书自京师来者,令赍至其所,事多稽滞。雍熙元年,南郊毕,再为右谏议大夫。淳化三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赦过宥罪,议缓刑 狱:案件
B.定滨州田赋,世宗之 嘉:赞许
C.思恭理屈不 报:上报
D.令赍至其所,事多稽滞 稽滞:延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回鹘入/贡路出/灵州交易于市/思恭遣吏市硇砂/吏争/直与之竞/思恭释吏械/其使数日贳之
B.俄而回鹘入贡/路出灵州/交易于市/思恭遣吏市硇砂/吏争直/与之竞/思恭释吏/械其使/数日贳之
C.俄而回鹘入贡/路出灵州/交易于市/思恭遣吏市硇砂/吏争/直与之竞/思恭释吏械/其使数日贳之
D.俄而回鹘入/贡路出/灵州交易于市/思恭遣吏市硇砂/吏争直/与之竞/思恭释吏/械其使/数日贳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是汉初设置的监察州部地方的官员,后权利逐渐扩大,刺史一度改称州牧。
B.征辟是从汉朝开始的人才选拔制度,主要包括皇帝辟除和公府州郡征聘两种方式。
C.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和五代、北宋等政权并立,后为金所灭。
D.驿是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设有驿丞负责驿站的管理。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思恭孝顺明理。为了能够奉养亲人,他曾毅然辞去镇国军节度使一职;当军士们喧噪着想让他担任州帅时,他能够讲明祸福,并予以拒绝。
B.段思恭长于政事。他巧妙地将蝗灾与刑罚联系起来,提出了化解灾害的建议;他对滨州田赋的有关量定获得了周世宗的认可,并得到了相应奖赏。
C.段思恭果敢多智。他临危不乱,阻止了欲临阵脱逃的刺史;彭山一役,当军士迟疑时,他招募能先登山的军士,并许诺厚加赏赐,激发了斗志,大败贼军。
D.段思恭妄为专权。他随意地斩杀回鹘使臣,影响了宋与回鹘的正常交往;兼任沿江巡检出巡时,他将州事交给通判,自己却把牌印鼓角等随身带走。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望令诸州速决重刑,无致淹滥,必召和气。
(2)思恭下车,矫继业之失,绥抚夷落,访求民病,悉条奏免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7 01:0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教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献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教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羞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捂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贫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B.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C.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D.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被举应试的士子。举人在唐代意即应举之人,在明清则为乡试考中者之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旧时有将举人称为举子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苏轼自己以身作则,过家门不人,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B.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王安石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在朝堂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也很愤怒,苏轼就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崇矩,字守则,潞州上党人。幼孤贫,有至行,乡里推服。史弘肇时为先锋都校,闻崇矩名,召署亲吏。

李筠叛,命崇矩率龙捷、骁武左右射禁军数千人屯河阳,以所部攻大会砦,拔之,斩首五百级。改泽、潞南面行营前军都监,与石守信、高怀德、罗彦瑰同破筠众于碾子谷。及平泽、潞,遣崇矩先入城,收图籍,视府库。因上言曰:“上党,臣乡里也。臣父尚槁葬,愿护榇归京师。”许之,赐予甚厚。

乾德五年,加检校太傅。时剑南初平,禁军校吕翰聚众构乱,军多亡命在其党中,言者请诛其妻子。太祖疑之,以语崇矩。崇矩曰:“叛亡之徒固当孥戮,然案籍合诛者万余人。”太祖曰:“朕恐有被其驱率,非本心者。”乃令尽释之。翰众闻之,亦稍稍自归。未几,翰败灭。

开宝初,从征太原。会班师,命崇矩为后殿。次常山,被病,帝遣太医诊视,命乘凉车还京师。崇矩叩头言:“凉车乃至尊所御,是速臣死尔。”固辞得免。

时赵普为相,崇矩以女妻普子承宗,相厚善,帝闻之不悦。有郑伸者,客崇矩门下仅十年,性险诐无行,崇矩待之渐薄。伸衔之,因上书告崇矩阴事。崇矩不能自明,太祖释不问。出为镇国军节度,赐伸同进士出身,以为酸枣主簿;仍赐器币、袭衣、银带。

太平兴国二年夏,河防多决,诏崇矩乘传自陕至沧、棣,按行河堤。未几,移琼、崖、儋、万四州都巡检使,麾下军士咸惮于行崇矩尽出器皿金帛凡直数百万悉分给之众乃感悦时黎贼扰动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众皆怀附。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赠太尉,谥元靖。

崇矩性纯厚寡言,尤重然诺。尝事史弘肇,及卒,见其子孙,必厚礼之,振其乏绝。在岭海四五年,恬不以炎荒婴虑。

(节选自《宋史·李崇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麾下军士咸惮于行/崇矩尽出器皿金帛/凡直数百万/悉分给之众/乃感悦/时黎贼扰动/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众皆怀附/
B.麾下军士咸惮于行/崇矩尽出器皿金帛/凡直数百万/悉分给之/众乃感悦/时黎贼扰动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众皆怀附/
C.麾下军士咸惮于行/崇矩尽出器皿金帛/凡直数百万/悉分给之/众乃感悦/时黎贼扰动/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众皆怀附/
D.麾下军士成惮于行/崇矩尽出器皿金帛/凡直数百万/悉分给之/众乃感悦/时黎贼扰动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众皆怀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乡,周代诸侯国都郊内置多,民众聚居之处日里,后泛指乡民聚的基层单位。
B.府库,古代贮藏财物粮食、书籍和兵器的地方。《鸿门宴》中有“籍吏民,封府库”。
C.棺椁,“棺”为装殓尸体的棺木,“椁”指棺外的大棺,有椁则可显示死者的地位尊崇。
D.传古代多设驿站,供信使和官员等来往途中食宿换马,“传”即为驿站的专用车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矩谨慎自律。从太原班师李,崇矩奉命率军殿后,不幸染病,皇帝特命他乘坐凉车回京,李崇矩惶恐推辞。
B.李崇矩十分骁勇。李筠叛乱时,他率领数千人攻下了大会辑:改做行营前军都监后,又在碾子谷打败李筠的军队。
C.李祟矩重义感恩史弘肇曾对他有知遇之恩,李崇矩在显贵后不忘旧恩,对史弘肇的后人救济乏困、厚特礼遇。
D.李崇矩德馨性恬。虽然自幼性格孤僻,家境盆寒,但年纪轻轻就有光美的德行;在岭海四五年,安闲恬淡,不因炎热荒凉而忧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矩曰:“叛亡之徒固当孥戮,然案籍合诛者万余人。”
(2)伸衔之,因上书告崇矩阴事。崇矩不能自明,太祖亦释不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赵晁,真定人。初事杜重威为列校。重威诛,属周祖镇邺中,晁因委质麾下。周祖开国,擢为作坊副使。慕容彦超据兖州叛,以晁为行营步军都监。兖州平,转作坊使。晁自以逮事霸府,复有军功,而迁拜不满所望,居常怏怏。时枢密使王峻秉政,晁疑其轧己。一日使酒诣其第,毁峻,峻不之责。 世宗嗣位,改控鹤左厢都指挥使、领贺州刺史。

从征刘崇,转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领本州团练使兼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军至河内,世宗意在速战,令晁倍道兼行。晁私语通事舍人郑好谦曰:“贼势方盛,未易敌也,宜持重以挫其锐。”好谦以所言入白,世宗怒曰:“汝安得此言,必他人所教。言其人,则舍尔;不言,当死!”好谦惧,遂以实对。世宗即命并晁械于州狱,军回始赦之。

及征淮南,改虎捷左厢、领阆州防御使,充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为缘江步军都指挥使时李重进败吴人于正阳以降卒三千人付晁晁一夕尽杀之世宗不之罪。寿春平,拜检校太保、河阳三城节度、孟怀等州观察处置等使。恭帝即位,加检校太傅。

宋初,加检校太尉。未几,以疾归京师,卒,年五十二。太祖甚悼之,赠太子太师,再赠侍中。

晁身长七尺,仪貌雄伟,好聚敛,处方镇以贿闻。以周初与宣祖分掌禁军,有宗盟之分,故太祖常优礼之,再加赠典焉。子延溥。

延溥,周显德中,以父任补左班殿直。宋初,为铁骑指挥使。开宝初,太祖亲征晋阳,太宗守京邑,延溥以所部为帐下牙军,转殿前散员指挥使。九年,改铁骑都虞候。

(选自《宋史•赵晁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充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为缘江步军都指挥使/时李重进/败吴人于正阳/以降卒三千人付晁/晁一夕尽杀之/世宗不之罪
B.充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为缘江步军都指挥使/时李重进败吴人于正阳/以降卒三千人付晁/晁一夕尽杀之/世宗不之罪
C.充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为缘江步军都指挥使/时李重进/败吴人于正阳/以降卒三千/人付晁/晁一夕尽杀之/世宗不之罪
D.充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为缘江步军都指挥使/时李重进败吴人于正阳/以降卒三千/人付晁/晁一夕尽杀之/世宗不之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长子,“位”即君位。
B.“舍人”指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通事舍人是官职名。宋、元以来也俗称权贵子弟为“舍人”,犹称公子。
C.“禁军”是封建时代受帝王管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都城警备任务的军队。
D.“牙军”,即亲兵或卫兵,是中唐以后节度使的私兵,是节度使专兵的产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晁当官心切,意气用事。赵晁 自认为追随太祖多年且有军功,却不能如愿升迁,因而经常怏怏不乐,怀疑王峻排挤他,趁着酒劲到王峻府邸闹事。
B.赵晁说话随意,惹怒世宗。他在跟随世宗征伐刘崇时,对郑好谦说的话让世宗很生气,世宗把赵晁和郑好谦一起拘禁在州狱里。
C.赵晁做事果断,深受世宗器重。征伐淮南时,赵晁把李重进交给他的三千名投降士兵在一夜之间全部杀死,世宗也没有怪罪他。
D.赵晁相貌堂堂,喜欢搜刮钱财。赵晁在方镇任职时就以纳贿而出名。太祖因为他与宣祖有同宗情分而经常优待礼遇他,两次加以追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使酒诣其第,毁峻,峻不之责。
(2)贼势方盛,未易敌也,宜持重以挫其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会金人侵扰,朝廷下诏求知兵者,若海应诏。时已割河北地。其年冬,再犯京师,若海谓:“河北国家重地,当用河北以揽天下之权,不可怯懦以自守,闭关养敌,坐受其敝。”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辅大喜,即以其书进钦宗,用为参谋,遣如康王所。宰相何执异议,以道梗为辞,不果遣。
高宗既即位,朝廷以张浚宣抚川、陕,议未决。若海谓:“天下如常山蛇势,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将图恢复,必在川陕。” 乃往见浚,极谈终日,浚大惊,辟以自随,以亲老辞。时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跋扈不用朝命,朝廷命招讨使张俊屯江西,得若海道中,喜甚。谓曰:“李允文怀反侧,非君莫能开其自新。”若海即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辞旨明畅。允文大感悟,即举军东下。若海复为书招其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成怒,将杀若海,若海夜宿王林军帐,以计得林军印,遂夺其众五千人。翼日,成遂遁。
绍兴九年,复三京,祗谒陵寝,事还。金人奄至,太尉刘锜甫至,众不满三万,遣人丐援于朝,无敢往者。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朝廷从之金兵果败去。未几,丁内艰。服除,添差通判信州。秩满,迁湖北帅司参议。知道州,陛辞得对,上曰:“久不见卿,卿向安在?”授直秘阁、知江州,丁父忧。时方经略中原,朝廷议起若海,而若海死矣。
若海豁达高亮,深沈有度,耻为世俗章句学,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
《宋史·汪若海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B.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C.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D.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弱冠:古代男子18岁叫“弱”,此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另外,孔子对年龄的经典阐释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B.秩满:秩,既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如“官人益秩,庶人益禄”,也指古代官职级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而秩满意为官吏任期届满。
C.三京: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D.丁内艰:即丁母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母亲丧事。如《晋书·周光传》“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而不知所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金人再犯京师时,汪若海上书曹辅直言怯懦自守的弊端。曹辅非常赏识他,任用他为参谋,并准备派他到康王麾下,后因宰相坚持不同意见,结果没能实现。
B.高宗即位后,派遣张浚宣抚川陕之地的结果始终没有定下来。汪若海认为川陕之地是恢复中原建立首都的重要之地。张浚看重他的才能,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的随从。汪若海推辞不就。
C.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有反叛之心。在汪若海的劝说后,李允文彻底感悟,马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他的部属也全部归顺了朝廷。
D.汪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把写流俗的章句看作是可耻的事情。作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入太学,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擢进士,调须城主簿。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一夕,噪而溃,因致大狱。执中往代,终帖然。富民赂吏,将创桥所居以罔市利,执中疏其害,使者人吏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

王安石为政,引执中编修《熙宁条例》。章惇讨五溪,檄执中取大田、离子二峒。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录功当迁秩,辞以及父母。

就徙转运判官,召为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执中请于朝,神宗诏复予民。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元祐初,为吏部郎中,请选人由县令、录事参军致仕者,升朝籍,得封其亲。兼徐王府侍讲、翊善,迁起居舍人、起居郎,权给事中。有司以天下谳狱失出入者同坐,执中驳之曰:“先王重入而轻出,恤刑之至也。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进中书舍人。邢恕遇赦甄复,执中言:“恕深结蔡确,鼓唱扇摇,今复其官,惧疑中外。”迁刑部侍郎。

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明年,谈笑而逝,年六十三。

论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选自《宋史·乔执中传》,有删改)

(注) 出入:出入人罪。所谓“出罪“是指把有罪判为无罪或把重罪判为轻罪。所谓“入罪”指把无罪判为有罪或把轻罪判为重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B.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C.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D.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战/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文中指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起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B.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元祐,年号,古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可能会更改年号。
D.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职事,部长为刑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慨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乔执中工作勤奋,善于治理。他任《五经》讲书时,五年没清假;有人不胜任官职,导致劳工混乱,他前去治理,稳定了局面。
B.乔执中疾恶如仇,为人刚正。有富人贿赂官员,想借造桥取利,他不怕丢官,坚决反对;他反对恢复邢恕的官职,认为这会引起疑心。
C.乔执中为民请利,恪尽职守。有人提议收回各县牧地,他上奏朝廷请求还给百姓;黄河决口,他不顾危险登上堤坝,给众人做榜样。
D.乔执中反对滥用刑罚,宽厚为怀。有人把“出罪”“入罪”同等对待,他认为这种行为会使百姓纷纷犯罪;他掌管刑狱时洗清了很多冤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
(2)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