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宗政,字德夫,绛州人。宗政自幼豪伟,有胆略,常出没疆场间。开禧二年,金将完颜董犯襄、郢,宗政率义士据险游击,夺其辎重。宣抚使吴猎奇之,补承节郎。京西路分赵方荐其才,转秉义郎。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枣阳。宗政与统制扈再兴、陈祥分为三军,设覆三所,蹀血以战,金兵败走。寻报枣阳围急,宗政午发岘首,迟明抵枣阳,驰突如神。金人大骇,宵遁。方时移帅京西,闻捷大喜,差权枣阳军。初视事,一爱仆犯新令,立斩之,军民股栗。于是筑堤积水,修治城堞,简阅军士。
十一年,金帅完颜赛不拥步骑围城,宗政与再兴合兵角敌,历三月,大小七十余战,宗政身先士卒。金人战辄败,忿甚,周城开濠,四面控兵列濠外,飞锋镝。宗政厚募壮士,乘间突击,金人不能支,盛兵薄城,宗政随方力拒。随守许国援师至白水,鼓声相闻。宗政率诸将出战,金人奔溃。
十二年,金人摘强兵,扔云梯径抵西北圜楼登城。城中军以长戈春其喉,敢勇军自下夹击金兵。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天反风,金人愈忿,炮愈急。会王大任领锐卒一千冒重围转斗入城,内外合势,士气大振,贾勇八金营,自晡至三更,金人横尸遍地,获辎重牛马万计。制置司以湖阳县迫境金兵,檄宗政图之。宗政一鼓而拔,夷荡营砦,金人自是不敢窥襄、汉、枣阳。中原遗民来归者以万数,宗政发廪赡之,为给田,创屋与居。金人呼为“孟爷爷”。俄病疽卒。宗政于有功者怨必赏,有罪者亲必罚。未尝学兵法,而暗与之合。死之日,边城为罢市恸哭。   
(节选自《宋史·孟宗政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抚使吴猎奇之 奇:奇怪
B.金人大骇,宵遁 遁:逃跑
C.金人不能支,盛兵薄城   薄:迫近
D.宗政发廪赡之   发:打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B.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C.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D.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来转化为行政区,在宋朝和元朝都是最高行政区划。
B.堞,城墙上外侧所设墙垛,可抵挡敌人的箭石攻击,可从孔隙中对敌人射箭发炮。
C.三更,即子时,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3:00至第二天1:00。
D.罢市,文中是指工商业者采取集体行动停止买卖以表示对逝者的悲痛哀悼之情。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宗政久经历练,屡克金兵。他从小有胆略,常在边界战场出入,后因才能获得重用。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恶战,力克强敌。
B.孟宗政善于协作,战功卓越。他与其他将领合作抗敌,曾和增援的扈再兴一起与金军进行了七十多次战斗,和王大任内外结合,大败金兵。
C.孟宗政行动果敢,出击迅猛。枣阳危急,他带领部队很快抵达枣阳,金兵恐慌逃走。金兵压境湖阳,他一鼓作气扫荡金兵营寨,震慑了金人。
D.孟宗政军纪严明,公正无私。他曾将触犯新法令的爱仆斩首,使军民惊骇。他绝不考虑亲疏关系,做到了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政午发岘首,迟明抵枣阳,驰突如神。
(2)宗政于有功者怨必赏,有罪者亲必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4 08:0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进士起家,累迁秘书丞、同判饶州。宋绶荐其材,召还,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奏曰:“唐贞观中,尝下诏令致仕官班本品现任上,欲其知耻而勇退也。比有年余八十,尚任班行,心力既衰,官事何补?请下有司,敕文武官年及七十,上书自言,特与迁官致仕,仍从贞观旧制,即宿德勋贤,自如故事。” 因著为令。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修古奏:“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帝闻,立命笞之。晏殊以笏击人折齿。修古奏:“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即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久之,知歙州,徙南剑州,复为开封府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擢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会赦复官,卒。既没,人多惜之。家贫,不能归葬,宾佐赙钱五十万。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纳。太后崩,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修古无子,以兄子觐为后。曹氏自修古以直谅闻,其女子亦能不累于利,世以是贤之。
(节选自《宋史》)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B.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C.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D.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礼部会试者称为进士,根据排名,前三名分别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御史在秦以前仅为负责记录之史官,自秦汉至清,则专司监察,监督巡查中央及地方官吏。
C.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官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D.“出”,即京官到地方任职,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修古精明强干,力除积弊。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帝,要求效仿贞观年间的做法,汰除心力已衰的官员,皇帝采纳了他的这条建议。
B.曹修古据理而争,捍卫尊严。他与御史们一起去上早朝时,在路上遭到两名宦官的羞辱,他认为这有损天子的尊严,请求将两名宦官依法治罪。
C.曹修古正直无私,不畏权贵。马季良、钱暖都因临终前留下奏章而使其家属被越级提拔,他联合杨偕、郭劝等人上奏此事。
D.曹修古两袖清风,教女有方。他去世后因为家境贫穷而无法归葬,亲戚朋友想要帮助他家人,而他的女儿却最终拒绝了大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
(2)曹氏自修古以直谅闻,其女子亦能不累于利,世以是贤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沆,字太初,沼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淳化四年,丁内艰,起复,遂出知升州。未行,改知河南府。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后致尧副温仲舒安抚陕西,于阁门疏言仲舒不足与共事。沆因用他人副仲舒,罢致尧。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复问沆,沆曰:“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他日再三问之,执议如初。帝以沆无密奏,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时李继迁久叛,有图取朔方之意。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帝颇惑之,因访于沆。沆曰:“继迁不死,灵州非朝廷有也。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分部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方众议各异,未即从沆言,未几而灵州陷,帝由是益重之。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则留意声色犬马,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封岱祠汾,大营宫观。旦乃以沆先识之远。沆性直诚,居住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至于垣颓壁损,不以屑虑。家人劝治居第,沆曰:“人生朝暮不可保,又岂能久居?安事丰屋哉?”景德元年七月薨,年五十八,谥文靖
(节选自《宋史·李沆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B.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C.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D.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复,文中指李沆在母亲去世后守丧期未满就被皇帝征召赴任官职。
B.阁门,古代宫殿的侧门,宋代指负责官员朝参、礼仪等事宜的机关。
C.和亲,指古代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间为建立和平友好关系而进行的联姻。
D.文靖,谥号。“文”“靖”二字表明朝廷对李沆的品行有很高的评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善于识人,敢于直言。他建议真宗治国要远离浮躁浅薄的人;他认为石保吉没有战功,并不适合做使相。
B.李沆为国操劳,目光长远。他认为臣子稍微有些辛劳是好的事情;应当让年轻的皇帝了解四方艰难,否则容易不务朝政。
C.李沆富有才能,深受信任。李继迁叛乱后,皇帝向他询问;他提出的讨伐灵州的建议,虽未被采纳,但后来被认为是正确的。
D.李沆安于俭朴,不慕奢华。他不介意自己的住宅大厅狭小、墙塌壁坏;他认为人生短暂,不必追求华丽的房屋。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众议各异,未即从沆言,未几而灵州陷,帝由是益重之。
(2)沆性直诚,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场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B.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C.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D.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传”,即传记。
B.“进士”是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也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淳化二年春”,采用的是中国古代的年号纪年法,历代帝王只有在新君王即位时才更改年号。
D.“崩”是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为“薨”,诸侯去世为“卒”,大夫去世为“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寇准年少有才,19岁就考中进士,且精通《春秋》三传;他为人诚实,不欺不瞒;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寇准性情耿直而执着,曾经议事时与皇上意见不合,皇上十分生气想要离开,可是,寇准毫不退让,牵住皇上衣服不放,直到皇上让步,寇准才退下。
C.淳化二年天大旱,皇上问时政所失,大臣们认为是天数,于是,寇准借机说案,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于是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之事。
D.寇准在与契丹军队交战中展示了指挥才能,他仔细观察和分析敌情,及时调遣军队进行防御,并请皇上驾临澶州以鼓舞士气,结果大败契丹军队。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2)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执中传
陈执中,宇昭誉,以父恕任,为秘书省正宇,累迁卫尉寺丞、知梧州。上《复古要道》三篇,真宗异而召之。帝属疾,春秋高,大臣莫敢言建储者。执中进《演要》三篇,以蚤定天下根本为说。翌日,帝以他疏示辅臣,皆赞曰“善”。帝指其袖中曰:“又有善于此者。”出之,乃《演要》也。因召对便殿,劳问久之,擢右正言。逾月,遂立皇太子。
明道中,安抚京东,进天章阁待制。使还,知应天府,徙江宁府、扬州,再迁工部郎中,改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元昊寇延州,手诏咨访辅臣攻守方略,执中既上对,退,复奏疏曰:“元昊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言悦守臣一旦连犯辛障延安几至不保。此盖范雍纳诡说,失于戒严;刘平轻躁,丧其所部。上下纷攘,远近震骇。自金明李士彬族破,而并边篱落皆大坏。塞门、金明相距二百里,宣列修三城,城屯兵千人,益募弓箭手。寇大至则退保,小至则出斗。选阁门祗候以上为寨主、都监,以诸司使为卢关一路都巡检,以兵二千属之,使为三砦之援。熟羌居汉地久者,委边臣拊存之;反覆者,破遂之,至于新拊黠羌,如泾原康奴、灭臧、大虫族,久居内地,常有叛心,不肆剪除,恐终为患。今军须之出,民已愁叹,复欲遍修城池如河北之制,及夏须成,使神运之犹恐不能,民力其堪此乎?陕西地险,非如河北,惟泾州、镇戎军势稍平易,若不责外守而劳内营,非策之上也。宜修并边城池,其次如延州之廊、同,环庆之邪、宁,不过五七处,量为营葺,则科率减、民力苏矣。今贼势方张,宜静守以骄其志,蓄锐以挫其锋,增土兵以备守御,省骑卒以减转饷,然后徐议荡平,改张节度,更须主张,将臣横议不入,则忠臣尽节而捐躯矣。”
与夏竦同知永兴军,议边事多异同,诏令互出巡边,乃屯泾州,令诸部曰:寇籍吾水草,钞边图利,不除,且复至,命悉焚之。表解兵柄,以为兵尚神密,千里禀命,非所以制胜,宜属四路各保疆图。朝议善之,就知陕州,复徙青州。于是请城傅海诸州,朝廷重兴役,有诏不许。执中不奉诏,卒城之。
皇祐初,以足疾辞位,自陈不愿为使相、大学士。拜集庆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河决商胡,走大名,程琳欲为堤,不果成而去。执中乘年丰调丁夫增筑二十里,以,障橫溃。以吏部尚书复拜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每朝退,闭中书东便门,以防漏泄。三司勾当公事及监场务官,权势所引者,皆奏罢之,内外为之肃然。
以疾赐告,就第拜司徒、岐国公致仕,卒,赠太师兼侍中.诏谥曰恭。帝篆其墓碑曰“褒忠之碑”。
【小题1】对下列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昊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盲/悦守臣/-旦连犯/亭降 延安/几至不保。
B.元昊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言悦守臣/一旦连犯亭障/延安几至不保。
C.元吳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言悦守臣/旦连犯/亭障延安/几至不保。
D.元昊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言悦守臣/一旦连犯亭障 /延安几至不保。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A.建储,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帝制:为了保证帝位的顺利传承,按惯例 皇帝一般生前都要立储,不用别人建议。
B.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进行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的称号。
C.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的是吏部,主管军务的是兵部。
D.“拜”“除”和“擢”“迁”“徙”都属于中国古代官职任免制度。“拜”是授予官职,“擢”是对官员进行提拔,“迁”“左迁”是升职,“徙”是职务变动。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执中有远见卓识,在皇帝年龄大有病的情况下,所有的大臣都不敢议论 早立太子,只有陈执中上《演耍》三篇,认为要早定天下根本,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他也因此升了官。
B.陈执中认为对居住在汉地的羌族,应区分对待,对那些长久居住的,要委托边臣安抚他们:对那些反覆无常的,要打败驱逐他们,而对那些刚刚归附的有叛乱之心的黠羌,要尽加剪除,以绝后患。
C.黄河从商胡一带决口,冲向大名府,陈执中想建造堤岸阻挡洪水,尽管遇到丰年,但事情也没有办成。
D.陈执中办事公道,对那些权贵引荐的三司勾当公事及监场务官,统统上奏罢免,朝廷内外为之肃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欲遍修城池如河北之制,及夏须成,使神运之犹恐不能,民力其堪此乎? 。
(2)寇籍吾水草,钞边图利,不除,且复至。命悉焚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蟠字士龙,滨州渤海人。汉乾祜二年举进士,解褐益都主薄。宋初,历 安远军及河阳节度推官、保义军掌书记。乾德五年,召拜监察御史,典染院事。初苏晓掌京城市征顿于集及卒选蟠代之冬命为太宗生辰使。开宝七年,与殿中丞刘德言同知准南诸州转运事。太平兴国初,就迁仓部员外郎,改转运使,岁漕江东米四百万斛以给京师,颇为称职。秩满,部内僧道乞留,诏许再任,赐金紫,改驾部员外郎。八年,丁内艰,时以诸州纲运留滞,起复,知京城陆路发运司事。会河决韩村,大发丁夫塞之,命蟠调给其饷,未几河塞。朝廷方议封禅,以蟠为东封水陆计度转运使,会诏罢其礼。俄迁工部郎中,充河北水路转运使,改刑部郎中,就充水陆转运使,入判本部事。籍田毕,迁左谏议大夫。淳化初,兼同考京朝官差遣。二年,暴中风眩,上遣太医视之,赐以金丹。卒,年七十三。赐钱十万,给其丧事。蟠性清介寡合,能攻苦食淡,专事苛刻,好设奇诈,以售知人主。典染作日,太祖多临视之,蟠侦车驾至,辄衣短后衣,芒腾持梃以督役,头蓬不治,遽出迎谒。太祖以为勤事,赐钱二十万。尝受诏巡茶淮南,部民私贩者众。蟠乘羸马,伪称商人,抵民家求市茶,民家不疑,出与之,即擒置于法。子锴,初以父荫为大理评事,咸平二年,擢进士第。尝献《幸太学颂》。真宗中夜观书,得锴颂,颇嘉赏之,出以示辅臣,且言锴幼孤,能自立,召试,命直史馆。累迁至户部郎中、盐铁副使。

(选自《宋史·刘蟠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苏晓掌京城/市征颇干集及卒选蟠/代之/冬/命为太宗生辰使
B.初/苏晓掌京城市征/颇干集/及卒选蟠/代之/冬/命为太宗生辰使
C.初/苏晓掌京城/市征颇干集/及卒/选蟠代之/冬/命为太宗生辰使
D.初/苏晓掌京城市征/颇干集/及卒/选蟠代之/冬/命为太宗生辰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
B.金紫,金印紫绶的简称。秦汉时期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列侯等皆金印紫绶。
C.纲运,成批运送大宗货物。每批以若干车或船为一组,分若干组,一组称纲。
D.累迁,指多次升迁官职,“迁”与“授、拜、陟、擢、进”意义相同,都有升迁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刘蟠深得民心,官职多次升迁。在他做转运使任满的时候,统辖区内的僧人道士请求留下他。他多次升迁至工部郎中、左谏议大夫。
B.刘蟠兼任官职,深得皇帝体恤。淳化初年他兼任同考京朝官差遺。中风后,皇帝派遣太医给他看病,他去世后,皇帝赐钱供给其家人办理他的丧事。
C.刘蟠尽职尽责,认真勤于政务。在他主管典染作坊时,亲自穿着草鞋拿着木棒监督劳作,头发蓬乱不整,急忙出迎太祖,深得太祖信任。
D.刘蟠光耀门相,后辈不辱门庭。他的儿子刘锴因为进呈《幸太学领》而受到真宗赞赏,通过面试被任命为直史馆,多次升迁至户部郎中、盐铁副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河决韩村,大发丁夫塞之,命蟠调给其饷,未几河塞。
(2)蟠乘羸马,伪称商人,抵民家求市茶,民家不疑,出与之,即擒置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