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宗政,字德夫,绛州人。宗政自幼豪伟,有胆略,常出没疆场间。开禧二年,金将完颜董犯襄、郢,宗政率义士据险游击,夺其辎重。宣抚使吴猎奇之,补承节郎。京西路分赵方荐其才,转秉义郎。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枣阳。宗政与统制扈再兴、陈祥分为三军,设覆三所,蹀血以战,金兵败走。寻报枣阳围急,宗政午发岘首,迟明抵枣阳,驰突如神。金人大骇,宵遁。方时移帅京西,闻捷大喜,差权枣阳军。初视事,一爱仆犯新令,立斩之,军民股栗。于是筑堤积水,修治城堞,简阅军士。
十一年,金帅完颜赛不拥步骑围城,宗政与再兴合兵角敌,历三月,大小七十余战,宗政身先士卒。金人战辄败,忿甚,周城开濠,四面控兵列濠外,飞锋镝。宗政厚募壮士,乘间突击,金人不能支,盛兵薄城,宗政随方力拒。随守许国援师至白水,鼓声相闻。宗政率诸将出战,金人奔溃。
十二年,金人摘强兵,扔云梯径抵西北圜楼登城。城中军以长戈春其喉,敢勇军自下夹击金兵。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天反风,金人愈忿,炮愈急。会王大任领锐卒一千冒重围转斗入城,内外合势,士气大振,贾勇八金营,自晡至三更,金人横尸遍地,获辎重牛马万计。制置司以湖阳县迫境金兵,檄宗政图之。宗政一鼓而拔,夷荡营砦,金人自是不敢窥襄、汉、枣阳。中原遗民来归者以万数,宗政发廪赡之,为给田,创屋与居。金人呼为“孟爷爷”。俄病疽卒。宗政于有功者怨必赏,有罪者亲必罚。未尝学兵法,而暗与之合。死之日,边城为罢市恸哭。   
(节选自《宋史·孟宗政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抚使吴猎奇之 奇:奇怪
B.金人大骇,宵遁 遁:逃跑
C.金人不能支,盛兵薄城   薄:迫近
D.宗政发廪赡之   发:打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B.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C.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D.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来转化为行政区,在宋朝和元朝都是最高行政区划。
B.堞,城墙上外侧所设墙垛,可抵挡敌人的箭石攻击,可从孔隙中对敌人射箭发炮。
C.三更,即子时,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3:00至第二天1:00。
D.罢市,文中是指工商业者采取集体行动停止买卖以表示对逝者的悲痛哀悼之情。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宗政久经历练,屡克金兵。他从小有胆略,常在边界战场出入,后因才能获得重用。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恶战,力克强敌。
B.孟宗政善于协作,战功卓越。他与其他将领合作抗敌,曾和增援的扈再兴一起与金军进行了七十多次战斗,和王大任内外结合,大败金兵。
C.孟宗政行动果敢,出击迅猛。枣阳危急,他带领部队很快抵达枣阳,金兵恐慌逃走。金兵压境湖阳,他一鼓作气扫荡金兵营寨,震慑了金人。
D.孟宗政军纪严明,公正无私。他曾将触犯新法令的爱仆斩首,使军民惊骇。他绝不考虑亲疏关系,做到了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政午发岘首,迟明抵枣阳,驰突如神。
(2)宗政于有功者怨必赏,有罪者亲必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4 08:0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方腊者,睦州青溪人也。世居县堨村,托左道以惑众。初,唐永徽中,睦州女子陈硕真反,自称文佳皇帝,故其地相传有天子基、万年楼,腊益得凭籍以自信。县境梓桐、帮源诸峒皆落山谷幽险处,民物繁夥,有漆楮、杉材之饶,富商巨贾多往来。

时吴中困于朱勔花石①之扰,比屋致怨,腊因民不忍,阴聚贫乏游手之徒。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无弓矢、介胄,唯以鬼神诡秘事相扇訹,焚室庐,掠金帛子女,诱胁良民为兵。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南陷衢,杀郡守彭汝方;北掠新城、桐庐、富阳诸县,进逼杭州。郡守弃城走,即陷,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纵火六日,死者不可计。

警奏至京师,王黼匿不以闻,于是凶焰日炽。兰溪灵山贼朱言吴邦、剡县仇道人、仙居吕师囊、方岩山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皆合党应之,东南大震。发运使陈亨伯请调京兵及鼎、澧枪牌手兼程以来,使不至滋蔓。徽宗始大惊,亟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以东,且谕贯使作诏罢应奉局。三年正月,腊将方七佛引众六万攻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军至,合击贼,斩首九千,筑京观五,贼还据杭。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四年三月,余党悉平。进贯太师,徙楚。

——(节选自《宋史·方腊传》)

注:①指宋时的“花岗石”之事。宋徽宗酷爱花石,遂由朱勔主持苏杭应奉局,专门索求江浙一带的奇花异石,运往京城开封,运送花石之船,十船为一“纲”,史称“花岗石”。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B.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C.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D.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二年”,古代年号纪年法。汉武帝开始有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年号,也可以只有一个年号。
B.“州”,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一级。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九州。宋时州已很多,睦州就是其一。
C.“畿”,泛指国都周围的地区。如果京畿连用,就是指国都及其附近地区。
D.“国”,可指处所、地域,如王维《相思》中“红豆生南国”;也可指国都、京城,如本文中的“徙国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腊反抗压迫,秘密发动群众。由于“花岗石”之忧,人心思乱,方腊乘此于宣和二年十月,宣布起义。
B.方腊挥师进攻,起义军节节胜利。方腊率领的起义队伍发展迅猛,势如破竹,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攻克了若干州县,杀人众多。
C.义军骤然兴起,京师大为震动。义军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进逼杭州,令徽宗很是震惊,故郡守弃城而逃,义军很快攻入杭州。
D.方腊行事不周,起义最终失败。朝廷军不断攻击,起义军终于不敌,最好方腊本人、其妻儿、丞相等人被俘于梓桐石穴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警奏至京师,王黼匿不以闻,于是凶焰日炽。
(2)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政和二年,上舍释褐,补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曰:“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迂中书舍人。

时方有事燕云,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忤时相意,提举天平观。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出知平江府。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手都市,百姓便之。

除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又奏:“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除兼侍讲。

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豫曰:“圣意何在?”松年曰:“主上意,必复故疆而后已。”使还,拜吏部尚书。

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纳。绍兴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大化推移,有所不免。”乃就枕,鼻息如雷,有顷卒,人谓不死也。年六十。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曰:“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松年日:“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

(节选自《宋史·胡松年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
B.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
C.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
D.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刻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在文中指胡松年以上舍生的身份担任官职。
B.赐对;指帝王在朝堂召见臣子对答问题。胡松年在政和八年受到了宋徽宗的召见。
C.中原:被古代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古人常将“中国”用作中原的同义语。
D.卜居:指以占卜择定建都之地,文中指胡松年自己选择远离尘世的隐居之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松年幼年时孤苦贫寒,母亲织布卖钱,供养他上学。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
B.胡松年在做殿试参详官时,以沈晦为第一名,这个结果让徽宗非常高兴,升为中书舍人。
C.选拔将帅时,胡松年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皇帝亲自慰问部队,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胡松年能豁达面对生老病死,不重钱财,他认为人虽贤能担多财,就会有损志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
(2)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洪天锡,字君畴,宝庆二年进士。授广州司法。丁内艰,免丧,调潮州司理。
帅方大琮辟真州判官,留置幕府。改秩知古田县,行乡饮酒礼。邑剧,牒诉猥多,天锡剖决无留难。有倚王邸势杀人者,诛之不少贷。擢诸司粮料院,拜监察御史。累疏言:“天下之患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劾董宋臣、谢堂、厉文翁,理宗力护文翁,天锡又言:“不斥文翁,必为王府累。”上令吴燧宣谕再三,天锡力争,上又出御札,俾天锡易疏,欲自戒饬之。天锡又言:“自古奸人虽凭怙,其心未尝不畏人主之知,苟知之而止于戒饬,则凭怙愈张,反不若未知之为愈也。”章五上,出关待罪。诏二人已改命,宋臣续处之。
会吴民仲大论等列诉宋臣夺其田,天锡下其事有司,而御前提举所移文谓田属御庄,不当白台,仪鸾司亦牒常平。天锡谓:“御史所以雪冤,常平所以均役,若中贵人得以控之,则内外台可废,犹为国有纪纲乎?”乃申劾宋臣并卢允升而枚数其恶。疏上至六七,最后请还御史印,谓:“明君当为后人除害,不当留患以遗后人。今朝廷轻给舍台谏,轻百司庶府,而北司独重,仓卒之际,臣实惧焉。”言虽不果行,然终宋世阉人不能窃弄主威者,皆天锡之力,而天锡亦自是去朝廷矣。
改广东提点刑狱,五辞。明年,起知潭州,久之,始至官,戢盗贼,尊先贤,逾年大治。直宝谟阁,迁广东转运判官,决疑狱,劾贪吏,治财赋,皆有法。升秘阁修撰、福建转运副使,又辞。度宗即位,以侍御史兼侍读召,累辞,不许。
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久之,进显文阁直学士,三降御札趣之,又力辞。逾年,进华文阁直学士,寻致仕。疾革,草遗表以规君相。上震悼,特赠正议大夫,谥文毅。
(节选自《宋史•洪天锡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B.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C.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D.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艰,即丁忧,亦称“守孝"。“丁内艰”,丧制名,指儿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丁外艰”指儿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
B.乡饮酒礼是从周代开始流行的宴饮风俗,目的是向国家推荐贤者;后演化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故又称“乡饮酒”。
C.侍读,官名。唐置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讨论文史,整理经籍,备皇帝顾问。宋置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明、清延续此职。
D.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常用词语有“调”“徙”“改”“转”“行”“出”“迁”“放”等,其中“出”与“放”均有京官外调做地方官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天锡居官正直,秉公执法。担任古田县令时,面对诸多诉讼,他剖析决断没有留下疑难积案。而对依靠王府势力杀人者,他依法严惩不贷。
B.洪天锡忠心为国,不畏权贵。他多次弹劾董宋臣、厉文翁等宦官贵戚,虽然理宗极力庇护,但他坚持己见,据理抗争,最终使他们受到处罚。
C.洪天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潭州知州时,他缉拿盗贼,尊敬先贤,潭州不久大治。迁任广东转运判官后,他弹劾贪官,治理财赋,利于民生。
D.洪天锡淡泊名利,屡召不就。理宗和度宗都曾多次征召他为官,他极力推辞,但没有获得允许。晋升为华文阁直学士后,不久他就告老退休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倚王邸势杀人者,诛之不少贷。
(2)言虽不果行,然终宋世阉人不能窃弄主威者,皆天锡之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席旦,字晋仲,河南人。七岁能诗,尝登沉黎岭,得句警拔,观者惊异。元丰中,举进士,礼部不奏名。时方求边功,旦诣上书言:“战胜易,守胜难,知所以得之,必知所以守之。”神宗纳,令廷试赐第。徽宗召对,迁右司谏。
御史中丞钱遹率同列请废元祐皇后而册刘氏为太后,旦面质为不可。遹劾旦阴佐元祐之政,左转吏部员外郎。俄拜御史中丞兼侍讲。内侍郝随骄横,旦劾罢之,都人诵其直。帝以其章有“媚惑先帝”之语,嫌为指斥,旋改吏部侍郎,召为户部侍郎,以显谟阁直学士知成都府。
自赵谂以狂谋诛后,蜀数有妖言,议者遂言蜀土习乱。或导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徙郑州。入见,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称兵背叛,皆非其土俗,愿勿为虑。”遂言:“蜀用铁钱,以其艰于转移,故权以楮券,而有司冀赢,为之益多,使民不敢信。”帝曰:“朕为卿数百万虚券,而别给缗钱与本业,可乎?”对曰:“陛下幸加惠远民,不爱重费以救敝法,此古圣王用心也。”自是钱引仍故。
坐进对淹留,黜知滁州。久之,帝思其治蜀功,复知成都。朝廷开西南夷,黎州守诣幕府白事,言云南大理国求入朝献,旦引唐南诏为蜀患,拒却之。已而威州守焦才叔言,欲诱保、霸二州内附。旦上章劾才叔为奸利敛困诸蕃之状,宰相不悦,代以庞恭孙,而徙旦永兴。恭孙俄罪去,加旦述古殿直学士,复知成都。时郅永寿、汤延俊纳土,枢密院用以訹旦,旦曰:“吾以为朝廷悔开疆之祸,今犹自若邪?”力辞之。卒于长安,年六十二。
(选自《宋史·席旦传》,有删改)
(注)①楮券:纸币。  ②訹:xù,恫吓。
【小题1】加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宗纳,令廷试赐第 嘉:赞赏
B.而有司冀赢羡:多余
C.朕为卿数百万虚券 损:削减,减少
D.自是钱引仍故     稍:稍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隋唐为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阙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一般有台基、阙身、屋顶三部分,有装饰、瞭望等作用。
C.廷试,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御试。是皇帝对乡试取录的贡士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D.缗钱,用绳穿连成串的铜钱。《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卷》:“总计前后赐赉之数,亦有四十七万缗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席旦有才华,很小能作诗,曾经登上沉黎岭,写下出类拔萃的诗句,让人非常吃惊。
B.席旦为官正直,忠于职守。他弹劾罢免了骄横跋扈的内侍郝随,京城的人称赞他正直。
C.席旦不惧权贵,被打击报复。他当面反对钱遹等人关于废立的请求,被钱遹陷害。
D.席旦高瞻远瞩,支持开疆拓土。他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蜀地使用的钱币提出看法。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战胜易,守胜难,知所以得之,必知所以守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洪彦升,字仲达,饶州乐平人。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憎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历郴州判官,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彦升尝辟广西经略府,或称其才,擢提举常平。御史中丞石公弼荐新提举广西学事幸义可御史,及陛辞,适与同日,徽宗两留之,遂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彦升孤立,任言贲阗五年,论:“蔡京再居元宰,假绍述之名,一切更张,败坏先朝法度,朋奸误国,公私因弊。既已上印,而偃蹇都城,上凭眷顾之恩,中怀跋扈之志。愿早赐英断,遣之出京。”“何执中缘潜邸之旧,徳薄位尊,当轴处中,殊不事事,见利忘义,唯货殖是图。愿解其机政,以全晩节。”“吕惠卿与张怀素厚善,序其所注《般若心经》云‘我遇公为黄石之师。’且张良师黄石之策,为汉祖定天下,惠卿安得辄以为比?”他如邓洵仁、蔡薿、刘拯、李孝称、许光凝、许几、盛章、李譓、任熙明之流,皆条摭其过,一不为回隐。

右仆射张商英与给事中刘嗣明争曲直,事下御史。彦升蔽罪商英,商英去。又累疏言郭天信以谈命进用,交结窜斥;因请禁士大夫毋语命术,毋习释教。先是,诏诸道监司具法令未备,若未便于民者,久而弗上。彦升言:“吏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有因追科而欲害熙宁保伍之法,因身丁而故摇崇宁学校之政,省事原情,当有劝沮。宜遣官编汇,辨其邪正,以行赏罚。”皆从之。迁给事中。尝谒告一日,而张商英复官之旨经门下,言者以为顾避封驳,出知滁州。寻加右文殿修撰,进徽猷阁持制,知吉州。久之,知潭州,未行,卒,年六十三。赠太中大夫。

(节选自《宋史·洪彦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B.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C.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D.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绍述,特指宋哲宗时对宋神宗所实行的新法的继承,后来也泛指继承。
B.潜邸,又称潜龙邸,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有时借指太子尚未即位。
C.保伍,古代百姓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保伍”泛称基层管理制度。
D.封驳,大臣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之后退还回去拒不执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彦升为人谨慎,拒绝不劳而获。他带着母亲奔赴任职之地,在尽孝的同时又为国尽忠,而且能够宽待前任,给别人提供方便却不收取好处。
B.洪彦升孤高特立,数次指责权奸。他在担任御史的时候,从不回避隐瞒权臣的过错,特别是蔡京和何执中,败坏朝纲,结党营私,唯利是图。
C.洪彦升不信邪说,敢于明断是非。当某些官员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不怕得罪人,明确归责;又多次上书说明某人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朝廷重用。
D.洪彦升关心时政,主张赏罚分明。他深知社会积弊太久是因为官场中胡乱作为的人多,在戴罪官员重新被起用的时候,他故意请假以示避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轴处中,殊不事事,见利忘义,唯货殖是图。
(2)使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