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洪天锡,字君畴,宝庆二年进士。授广州司法。丁内艰,免丧,调潮州司理。
帅方大琮辟真州判官,留置幕府。改秩知古田县,行乡饮酒礼。邑剧,牒诉猥多,天锡剖决无留难。有倚王邸势杀人者,诛之不少贷。擢诸司粮料院,拜监察御史。累疏言:“天下之患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劾董宋臣、谢堂、厉文翁,理宗力护文翁,天锡又言:“不斥文翁,必为王府累。”上令吴燧宣谕再三,天锡力争,上又出御札,俾天锡易疏,欲自戒饬之。天锡又言:“自古奸人虽凭怙,其心未尝不畏人主之知,苟知之而止于戒饬,则凭怙愈张,反不若未知之为愈也。”章五上,出关待罪。诏二人已改命,宋臣续处之。
会吴民仲大论等列诉宋臣夺其田,天锡下其事有司,而御前提举所移文谓田属御庄,不当白台,仪鸾司亦牒常平。天锡谓:“御史所以雪冤,常平所以均役,若中贵人得以控之,则内外台可废,犹为国有纪纲乎?”乃申劾宋臣并卢允升而枚数其恶。疏上至六七,最后请还御史印,谓:“明君当为后人除害,不当留患以遗后人。今朝廷轻给舍台谏,轻百司庶府,而北司独重,仓卒之际,臣实惧焉。”言虽不果行,然终宋世阉人不能窃弄主威者,皆天锡之力,而天锡亦自是去朝廷矣。
改广东提点刑狱,五辞。明年,起知潭州,久之,始至官,戢盗贼,尊先贤,逾年大治。直宝谟阁,迁广东转运判官,决疑狱,劾贪吏,治财赋,皆有法。升秘阁修撰、福建转运副使,又辞。度宗即位,以侍御史兼侍读召,累辞,不许。
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久之,进显文阁直学士,三降御札趣之,又力辞。逾年,进华文阁直学士,寻致仕。疾革,草遗表以规君相。上震悼,特赠正议大夫,谥文毅。
(节选自《宋史•洪天锡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B.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C.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D.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艰,即丁忧,亦称“守孝"。“丁内艰”,丧制名,指儿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丁外艰”指儿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
B.乡饮酒礼是从周代开始流行的宴饮风俗,目的是向国家推荐贤者;后演化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故又称“乡饮酒”。
C.侍读,官名。唐置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讨论文史,整理经籍,备皇帝顾问。宋置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明、清延续此职。
D.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常用词语有“调”“徙”“改”“转”“行”“出”“迁”“放”等,其中“出”与“放”均有京官外调做地方官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天锡居官正直,秉公执法。担任古田县令时,面对诸多诉讼,他剖析决断没有留下疑难积案。而对依靠王府势力杀人者,他依法严惩不贷。
B.洪天锡忠心为国,不畏权贵。他多次弹劾董宋臣、厉文翁等宦官贵戚,虽然理宗极力庇护,但他坚持己见,据理抗争,最终使他们受到处罚。
C.洪天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潭州知州时,他缉拿盗贼,尊敬先贤,潭州不久大治。迁任广东转运判官后,他弹劾贪官,治理财赋,利于民生。
D.洪天锡淡泊名利,屡召不就。理宗和度宗都曾多次征召他为官,他极力推辞,但没有获得允许。晋升为华文阁直学士后,不久他就告老退休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倚王邸势杀人者,诛之不少贷。
(2)言虽不果行,然终宋世阉人不能窃弄主威者,皆天锡之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4 10:0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澈字晏如,徽之宗人也,世家建阳。父思进,晋天福中北渡海,因家于青州之北海,累佐使幕。澈幼聪警,七岁读《春秋左氏传》,即晓大义。周宰相李谷召令默诵,一无遗误,谷甚异之。年十六,思进为镇赵从事,会昭庆令缺,使府命澈假其任。时河决邻郡府督役基急澈部徒数千径大泽中多芦苇令采刈为筏顺流而下。既至,执事者讶以后期,俄而苇筏继至,骇而问之,澈以状对,乃更嗟赏建隆初,举进士,时窦仪典贡部,谓澈文词敏速,可当书檄之任。调补河内主簿,再迁青州司户参军。知州张全操多不法,澈鞠狱平允,无所阿畏。太祖知其名,召试禁中,改著作佐郎,出知渠州。江南平,改通判虔州,令就大将曹彬分兵以行。既入境,伪帅郭再兴拥兵自园,澈单骑直趋其垒,谕以朝廷威信,再兴即奉符以代。澈悉料堿中军士之勇壮者,凡五百人为一纲,部送京师。土豪黎、罗姓,聚众依山谋乱,澈率兵平之,擒二豪,械送阙下。迁右赞善大夫、知淄州。事亲以孝闻,求便侍养,徙同判青州。三迁祠部员外郎,复知淄州,又知舒州,累转祠部郎中。威平初,遴选王府僚佐,以澈为雍王府记室参军,赐金紫,加度支郎中。景德初,车驾幸澶渊,王为东京留守,澈迁兵部郎中,充留守判官。军巡囚逸,王惊而感疾,及薨,又得闺门残忍之状,坐辅导不善免官。未几,起为祠部郎中。卒,年七十四。子峦,淳化进士,职方员外郎。

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河决邻郡/府督役甚急澈/部徒数千/径大泽/中多芦苇/令采刈为筏/顺流而下
B.时河决邻郡/府督役甚急/澈部徒数千/径大泽中/多芦苇/令采刈为筏/顺流而下
C.时河决邻郡/府督役甚急/澈部徒数千/径大泽/中多芦苇/令采刈为筏/顺流而下
D.时河决邻郡/府督役甚急澈/部徒数千/径大泽中/多芦苇/令采刈为筏/顺流而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汉时为刺史的属吏,汉代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自行辟任的僚属多称从事
B.贡部,主持贡举的部门,自唐开元年间以后,贡举考试皆由礼部主持,故亦称礼部
C.金紫,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科举制于中华民国建立后废除,进士也成为历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澈自幼聪慧,富有才华。七岁时读《春秋左氏传》就通晓大义,后周宰相李谷闻知后让其默诵,一无遗误;建隆初年考中进士。
B.杨澈随机应变,男敢无畏。暂代昭庆令期间,执事者对其赞赏不已;郭再兴拥兵自固,杨澈单骑直趋其营垒,谕以朝廷威信,郭再兴归服
C.杨澈素有声名,事亲以孝。任青州司户参军时,太祖知其名,召试禁中,改任著作佐郎;升任淄州知州时,请求调任以便奉养至亲。
D.杨澈辅佐雍王,颇受信任。雍王被囚犯逃逸和闺门残忍之事惊吓而病逝,杨澈因辅导不善被免官,但不久后又被起用为祠部郎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州张全操多不法,澈鞫狱平允,无所阿畏。
(2)澈悉料城中军士之勇壮者,凡五百人为一纲,部送京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人。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都,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笫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注】.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巨,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
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不许及帝自撾尊号逊又请隆官一以签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咋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賜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节)
【注】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B.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C.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D.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下在最后一级考试殿试中及第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徼移”是檄文和移文两种文体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谕和责备。
C.“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争高下。
D.“致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国君”,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逊宽厚爱民。他担任射洪县令时,为民求雨,深得百姓爱戴,转运使调任他去治理郯县时,射洪县百姓拦路相送。
B.张士逊处事知变。棣州遭受黄河水患,迁移州府至阳信时无法转运多余公粮,他果断将其放贷给贫困百姓,公私均获益。
C.张士逊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被宦官诬陷,面对皇帝的询问,其他大臣都不敢说话,只有他仗义执言。
D.张士逊不计名利。他担任宰相时,碰上了旱灾和蝗灾,于是主动提出降低自己的官位一个等级来告慰上天,深得皇帝欣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2)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台符字拱正,眉州眉山人。台符少聪颖,十岁能属辞,尝作《黄山楼记》,士友称之。及长,善词赋。时太宗廷试贡士,多擢敏速者,台符与同辈课试,以尺晷成一赋。淳化三年,进士登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青州。召入直史馆,赐绯鱼。咸平元年,与杨砺、李若拙、梁颢同知贡举,俄以京府旧僚,擢太常博士,出为京西转运副使。时北边为梗,台符上言曰:“幽蓟之地,实维我疆,尚隔混同,所宜开拓。陛下自天受命与物更始继迁授节黎桓加爵咸命使者镇抚其邦惟彼契丹未加渥泽非所以柔远能迩昭王道之无偏也今祥禫将终,中外引颈观听德音。臣愚以为宜于此时赦契丹罪,择文武才略习知边境辨说之士,为一介使,以嗣位服除,修好邻国,往告谕之。彼十年以来,不复犯塞,以臣计之,力有不足,志欲归向,而未得其间也。今若垂天覆之仁,假来王之便,必欢悦慕义,遣使朝贡。因与之尽捐前恶,复寻旧盟,利以货财,许以关市,如太祖故事,使之怀恩畏威。则两国既和,无北顾之忧,可以专力西鄙,继迁自当革心而束手矣,是一举而两得也。”台符又自请往使,时论韪之。咸平二年春,旱,诏求直言。台符上疏,请重农积谷,任将选兵,慎择守令,考课黜陟,轻徭节用,均赋慎刑,责任大臣,与图治道。奏入,优诏褒答。入为盐铁判官,改判户部勾院,拜工部员外郎,换度支判官。景德初,郑文宝为陕西转运,或言其张皇生事,徙台符代之,仍赐金紫。台符俊爽好谋,然颇以刻碎为举职。与杨覃联事,覃颇欲因仍旧贯,台符则更革烦扰,议事违戾,交相掎奏,以不协闻,命御史视其状。九月,徙台符知郢州,覃知随州。三年,召还,会执政有不喜者,复出知洪州,卒于舟次,年四十二。赐其子公佐同学究出身,赙钱二十万。初,昌符登科,宰相言昌符即台符弟,上因言台符有文学及著述可採,甚嗟悼之。公佐卒,又以次子寿隆试将作监主簿。昌符为屯田员外郎。
(节选自《宋史》,有改动)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自天受命/与物更始继迁/授节黎桓加爵/咸命使者镇抚其邦/惟彼契丹/未加渥泽/非所以柔远/能迩昭王道之无偏也/
B.陛下自天受命/与物更始/继迁授节/黎桓加爵/咸命使者镇抚/其邦惟彼契丹/未加渥泽/非所以柔远能迩/昭王道之无偏也/
C.陛下自天受命/与物更始继迁/授节黎桓加爵/咸命使者镇抚其邦/惟彼契丹/未加渥泽/非所以柔远能迩/昭王道之无偏也/
D.陛下自天受命/与物更始/继迁授节/黎桓加爵/咸命使者镇抚其邦/惟彼契丹/未加渥泽/非所以柔远能迩/昭王道之无偏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尺晷,是一种小型仪器,其长度大约为一尺。晷指日影,也指古代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
B.解褐,古代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与之同义的还有“释褐”“解巾”“脱巾”等。
C.诏,又称诏书,是皇帝给臣民的文书命令。优诏,是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D.金紫,指“金印紫绶”,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佩饰和官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符天资聪慧,才华卓著。他自小聪明,曾写《黄山楼记》,得到大家的称赞;擅长写诗作赋,参加廷试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写成了一篇赋。
B.台府见识高远,有勇有谋。他针对北部边境的契丹问题,上书陈述利弊,主张与之修好,并且请命作为使臣亲自前往,但当时的舆论都认为他不对。
C.台符擅长谋略,苛刻繁琐。他与杨覃联合做事,杨因循旧制,他力求革新却很是烦琐,两人意见不同,互相较劲,皇帝派人查看,最后将二人分别调任。
D.台符沐浴皇恩,深得重用。他生前深受皇帝赏识,不断得到升迁和赏赐,死时皇帝赐予丧葬费二十万,后来偶尔谈起台符,皇上仍感到惋惜不已。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与之尽捐前恶,复寻旧盟,利以货财,许以关市,如太祖故事。
(2)(台符上疏请求)考课黜陟,轻徭节用,均赋慎刑,责任大臣,与图治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在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通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三日期     丐:给予
B.京益之 壮:强盛
C.州兵烬,井邑凋残 罹:遭受
D.剧盗赖文政有功 平:铲平,剿灭
【小题2】下列选项中,都能表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的一组是
①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②京大怒,欲杀弃疾
③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④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
⑤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⑥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A.②③④⑤B.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①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杀害了。
C.辛弃疾在南宋为官时,多次通过对策和撰文力陈收复中原大计,但因朝廷和金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D.在仓部郎官,江西提点刑狱任上,辛弃疾因为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加官秘阁修撰。

同类题5

   崔与之,字正子,少卓荦有奇节,不远数千里游太学。绍熙四年举进士,广东之士由太学取科第自与之始。授浔州司法参军。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与之曰:“小民计出仓猝,忍使一家转徙乎?况非故杀子孙,罪止拘。”卒从之。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凛然。朱崖地产苦橙,民或取叶以代茗,州郡征之,岁五百缗。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衾,工作皆妇人,役之有至期年者,弃稚违老,民尤苦之。与之皆为榜免。其他利病,罢行甚众。

召为秘书少监,军民遮道垂涕,与之力辞召命,竟还。将度岭,趣召不已,行次池口,闻金人至边,乃造朝奏:“今边声可虑者非一,惟山东忠义区处要不容缓。”前后累疏数千言,每叹养虎将自遗患。升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未几,成都帅董居谊以黩货为叛卒所逐,总领杨九鼎遇害,蜀大扰。与之以选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至即帖然。先是,军政不立,戎帅多不协和。与之戒以同心体国之大义,于是戎帅协和,而军政始立。

召为礼部尚书,不拜,道还广。蜀人思之,肖其像于成都仙游阁,以配张咏、赵抃,名三贤。理宗即位,累迁,皆力辞。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止,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帝览奏嘉叹,趣召愈力。控辞十有三疏。嘉熙三年,乃得致仕,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自领乡郡,不受廪禄之入,凡有余皆以均亲党。薨时年八十有二,遗戒不得作佛事。累封至南海郡公,谥清献。

(选自《宋史·卷四百六·列传一百六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B.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C.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D.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学生的出身多为官宦子弟,亦有家境贫寒者。入太学学习可称为“受业太学”、“游太学”、“观太学”。
B.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掌管土木、水利、屯田、手工业等事项。
C.祠是为纪念死去的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与庙有些相似,如“武侯祠”;后来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D.控辞即请求辞免。古人辞官、退休的说法有很多,比如乞骸骨、致仕、挂冠、告老等,原因不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与之勤奋学习才华出众,更是开创了广东学子从太学取士的先河,在之后的任职中多次被委派到南方地区,造福当地百姓。
B.崔与之认为对仓促间失手将富豪之子打死的百姓应从轻发落,因为是对方拖欠百姓款项并诬陷百姓在先,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C.崔与之为政宽仁。在淮西任职期间废除了许多于百姓不利的政策,深得百姓爱戴,升迁离开时,军民夹道送行,不忍他离开。
D.崔与之一辈子奔波劳累,在政务、军事方面都有建树,为国家殚精竭虑,深得皇帝信任和重用,直到退休也没真正闲下来。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
(2)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