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方腊者,睦州青溪人也。世居县堨村,托左道以惑众。初,唐永徽中,睦州女子陈硕真反,自称文佳皇帝,故其地相传有天子基、万年楼,腊益得凭籍以自信。县境梓桐、帮源诸峒皆落山谷幽险处,民物繁夥,有漆楮、杉材之饶,富商巨贾多往来。

时吴中困于朱勔花石①之扰,比屋致怨,腊因民不忍,阴聚贫乏游手之徒。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无弓矢、介胄,唯以鬼神诡秘事相扇訹,焚室庐,掠金帛子女,诱胁良民为兵。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南陷衢,杀郡守彭汝方;北掠新城、桐庐、富阳诸县,进逼杭州。郡守弃城走,即陷,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纵火六日,死者不可计。

警奏至京师,王黼匿不以闻,于是凶焰日炽。兰溪灵山贼朱言吴邦、剡县仇道人、仙居吕师囊、方岩山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皆合党应之,东南大震。发运使陈亨伯请调京兵及鼎、澧枪牌手兼程以来,使不至滋蔓。徽宗始大惊,亟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以东,且谕贯使作诏罢应奉局。三年正月,腊将方七佛引众六万攻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军至,合击贼,斩首九千,筑京观五,贼还据杭。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四年三月,余党悉平。进贯太师,徙楚。

——(节选自《宋史·方腊传》)

注:①指宋时的“花岗石”之事。宋徽宗酷爱花石,遂由朱勔主持苏杭应奉局,专门索求江浙一带的奇花异石,运往京城开封,运送花石之船,十船为一“纲”,史称“花岗石”。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B.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C.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D.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二年”,古代年号纪年法。汉武帝开始有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年号,也可以只有一个年号。
B.“州”,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一级。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九州。宋时州已很多,睦州就是其一。
C.“畿”,泛指国都周围的地区。如果京畿连用,就是指国都及其附近地区。
D.“国”,可指处所、地域,如王维《相思》中“红豆生南国”;也可指国都、京城,如本文中的“徙国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腊反抗压迫,秘密发动群众。由于“花岗石”之忧,人心思乱,方腊乘此于宣和二年十月,宣布起义。
B.方腊挥师进攻,起义军节节胜利。方腊率领的起义队伍发展迅猛,势如破竹,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攻克了若干州县,杀人众多。
C.义军骤然兴起,京师大为震动。义军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进逼杭州,令徽宗很是震惊,故郡守弃城而逃,义军很快攻入杭州。
D.方腊行事不周,起义最终失败。朝廷军不断攻击,起义军终于不敌,最好方腊本人、其妻儿、丞相等人被俘于梓桐石穴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警奏至京师,王黼匿不以闻,于是凶焰日炽。
(2)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4 05:4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居藩,尝给事左右。性谨介,不好狎,未尝践市肆。即位,补殿直,稍供奉官。
太平兴国三年,军器库副使,迁尚食使。八年春,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上谓之曰:“卿世家本儒,少遭乱失学,今典朕机务,无暇博览群书,能熟《军戒》三篇,亦可免于面墙矣。”因取是书及道德坊宅一区赐之。其后居位既久,机务益繁,显或失误,护短终不肯改,上每面戒之。淳化三年八月,诏加切责,授随州刺史。时夏台、益部寇扰,显上曰:“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咸平四年秋,加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许便宜从事。十月,契丹入寇,前军过威虏军。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显上言:“先奉诏令于近边布阵。无何,敌骑已越亭障,显之前阵虽有捷克,终违诏命。”上请罪。上降手札,以慰其忧悸。明年,求致仕,不许。时议亲征契丹,显言:“盛寒在序,敌未犯塞,銮舆轻举,直抵穷边,寇若不逢,师乃先老。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若能选择将帅,训练士卒,坚城垒而缮甲兵,亦足以待敌矣。”契丹入寇,上议亲征。显复陈三,谓:“大军方在镇定,契丹必不南侵,车驾止驻澶渊,诏镇定出兵,会河南军,合击之可也。”已而契丹请盟。景德三年冬,被病,诏中使偕尚医疗视。明年正月,许还京师。至京,信宿,年七十六。(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注信宿:连宿两夜。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B.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C.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D.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为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唐代李世民的庙号即太宗。
B.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C.迁、授、拜、黜,都是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专用语,授、拜是授予官职,迁和黜则是贬官。
D.中国古代是等级社会,对身份不同者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称为崩,大夫死称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显年少失学,后来受到皇帝劝勉。他原本读书少,后来又无暇多读书,皇帝鼓励他熟读《军戒》三篇,并赐给他书和一处宅第。
B.王显为人固执,因犯错不改而受责罚。他因机务繁忙常常出错,但他知错不改,于是被皇帝当面告诫甚至下诏斥责,直到后来被贬为刺史。
C.王显性格谨慎,善于自我检讨。咸平四年十月,他所率部队的前锋在与契丹的作战中取得胜利,但他仍然认为自己违背了皇帝的命令,因而请罪。
D.王显审时度势,进言有理有据。在皇帝因契丹进犯而想亲征时,他分析形势后认为,皇帝只需到澶渊指挥调动军队合击契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
(2)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粥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政和二年,上舍①释褐,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日: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迂中书舍人

时方有事燕云②,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咈时相意,提举天平观。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③,知平江府。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手都市,百姓便之

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又奏: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兼侍讲。

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④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豫日:圣意何在?松年曰:“主上之意,必复故疆而后已。”使还,拜吏部尚书

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纳。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大化推移,有所不免。”乃就枕,鼻息如雷,有顷卒,人谓不死也。年六十。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曰: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松年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

(节选自《宋史·胡松年传》,有删改)

(注释)①上舍:宋代太学生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月生按一定的条件依次而升。②燕云,指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燕指契丹所建的燕京,云指云州。③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这里指朝廷。④刘豫:建炎二年(1128)宋,任济南府知府,投降金朝;建炎四年(1130),受金册封为“齐帝”,建都大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B.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C.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D.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松年慧眼识珠,擢拔后秀;献言献策,选拔军中将帅。他做殿试参详官时,评定沈晦第一名,宋徽宗对此大为赞赏;他做给事中时,主张皇帝应亲临军中选拔将帅。
B.胡松年出使他国,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他在“人皆疑惧”、不敢出使的情况下,毅然出使伪齐政权,面对对方的无理要求,进行了柔中有刚、含而不露的回击。
C.胡松年心忧国事,对待生死豁达乐观。年老多病时,朝廷开恩,让他管理洞霄宫,但他屡次献言,皇帝多有采纳;病情危急时对儿子说,自然流转,生死在所难免。
D.胡松年不贪钱财,不为子孙储蓄。朝廷每次授予他官职时,都要赐予他大量财物,但他把这些钱财全部用于军队建设。他还说,贤能的人钱财多了,有损个人志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幼孤贫,母粥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
(2)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袁甫,字广微,嘉定七年进士第一。授秘书省正字。入对,论:“君天下不可一日无惧心。今之可惧者,端良者斥,谄谀者用,杜忠臣敢谏之门,可惧也;兵戈既兴,馈饷不继,根本一虛,则有萧墙之忧,可惧也。”迁校书郎,转对,言“边事之病,不在外而在内”。移提举江东常平。适岁旱,亟发库庾之积,遣官分行振济,饥者予粟,病者予药,又告于朝曰:“江东或水而旱,或旱而水,重以雨雪连月,道殣相望,至有举家枕藉而死者。此去麦熟尚赊,事势益急。”行部问民疾苦,荐循良,劾奸贪,决滞狱。诣学宫讲说,创书院贵溪之南,祠先儒陆九渊。岁大旱,疫疠大作,创药院疗之。前后持节江东五年,所活殆不可数计。时朝廷以边事为忧,史嵩之帅江西,力主和议。甫奏曰:“抑朝廷亦未免易于用人也。”疏入,不报。遂乞归,不允。未几,擢嵩之刑部尚书,复奏疏云:“臣于嵩之本无仇怨,但国事所系,谊难缄默。”嵩之诰命,终不与书行。喜熙元年,迁中书舍人。入见,帝问边事,甫奏:“当以上流为急,议和恐误事。”嵩之移京湖沿江制置使、知鄂州川,甫奏曰嵩之轻脱难信去年嵩之在淮西楫由淮西而来北军踵之今又并湖南付之臣恐其复以误淮西者误湖南疏留中不行翼日,权吏部侍郎。又奏边事,和议令边患踵至,疏留中不行。引疾至八疏,赐告一月,遂归。从臣复合奏留之,寻命兼修玉牒官兼国子祭酒,皆辞不拜。改知嘉兴府,知婺州,皆辞不拜。迁兵部侍郎,奏:“危亡之祸,近在旦夕,乞秉一德,塞邪径。”迁吏部侍郎。时边遽日至,甫条十事,至为详明。权兵部尚书,暂兼吏部尚书。卒,赠通奉大夫,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袁甫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奏曰/嵩之轻脱难信/去年嵩之在淮/西楫由淮西而来/北军踵之/今又并湖南付之/恐其复/以误淮西者误湖南/疏留中不行/
B.甫奏曰/嵩之轻脱难信/去年嵩之在淮西/楫由淮西而来/北军踵之/今又并湖南付之/臣恐其复/以误淮西者误湖南/疏留中不行/
C.甫奏曰/嵩之轻脱难信/去年嵩之在淮西/楫由淮西而来/北军踵之/今又并湖南付之/臣恐其复以误淮西者误湖南/疏留中不行/
D.甫奏曰/嵩之轻脱难信/去年嵩之在淮/西楫由淮西而来/北军踵之/今又并湖南付之/臣恐其复以误淮西者误湖南/疏留中不行/
【小题2】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进士第一: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即状元。元明清时,通过殿试者皆称进士,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土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B.持节江东:在江东任职。汉代以后,掌管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持节可杀无官职的人。江东一般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C.国子祭酒:我国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传授儒家思想,最重要礼仪是祭祀,所以国子监主管被称为祭酒。
D.吏部尚书:古代六部中吏部的最高长官。吏部掌管天下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负责人有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甫心系国事,多次进言。他关心国事,针对当朝实际情况,多次上奏论述个人治国理政的见解,即使不被回复或被搁置仍屡次进谏。
B.袁甫体恤百姓,兴利除弊。调到江东常平时正逢大旱之年,他拿出府库的积蓄,及时向朝廷禀告,亲自巡查各地,多方解决民生疾苦。
C.袁甫反对议和,立场坚定。当时边患严重,但议和之声不断,他接连上奏,反对任。用议和派,为此还主动辞职,并多次拒绝朝廷的任命。
D.袁甫深谙时弊,思虑深远。他提醒皇帝要有戒惧之心,边事弊病应重视整肃朝纲;边关不断告急,他呼吁要革新,改变十大错误做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戈既兴,馈饷不继,根本一虛,则有萧墙之忧,可惧也。
(2)道殣相望,至有举家枕藉而死者。此去麦熟尚赊,事势益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安仁,字乐道,河南洛阳人。安仁生而颖悟,幼时执笔能大字,十三通经传大旨,早以文艺称。雍熙二年登进士第,补梓州榷盐院判官,以亲老弗往。会国子监刻《五经正义》板本,以安仁善揩隶,遂奏留书之。景德初,翰林学士梁颢召对,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寻颢卒,即以安仁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

安仁从幸澶州,会北边请盟,命安仁撰答书。辽使韩杞至,首命接伴,凡觐见仪制,多所裁定。馆舍夕饮,杞举橙子曰:“此果尝见高丽贡。”安仁曰:“橙橘产吴、楚,朝廷掌天下图经,凡他国所产靡不知也。今给事中吕祐之尝使高丽,未闻有橙柚。”杞失于夸诞,有愧色。杞既受袭衣之赐,且以长 为解,将辞复左衽。安仁曰:“君将升殿受还书,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杞乃服以入。及姚东之至,又令安仁接伴。东之颇矜兵强战胜。安仁曰:“老氏云:‘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东之自是不敢复言。甚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时论称其得体,上益器之,自是有意柄用。安仁又集和好以来事宜,及采古事,作《戴斗怀柔录》三卷以献。

安仁质直纯悫,宽恕谦退,虽家人仆使,未尝见其喜愠。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其甥董灵运尚幼,躬自训导,为毕婚娶。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第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尤知典故,凡近世典章人物之盛,悉能记之。喜诲诱后进,成其声名,当世推重之。有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第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
B. 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第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
C. 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第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
D. 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第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
【小题2】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传”指儒家经典和史书中的传记,与韩愈《师说》中“经传”意思相同。
B. “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的称谓。
C. “翰林学士”是官职名,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文书,侍奉皇帝出巡,充任顾问。
D. “左衽”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所着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右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安仁生而聪慧,书法出众,他幼年能写大字,十三岁通晓经传大意;因擅长楷书、隶书,曾为国子监书写《五经正义》板本。
B. 赵安仁奉命出使,不卑不亢。辽使韩杞拿着橙子说曾在高丽贡品中见过,赵安仁依据事实反驳,使对方哑口无言,面有愧色。
C. 赵安仁敏于酬对,应对得当。姚东之颇为自负他的兵强马胜,赵安仁引用老子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姚东之从此未敢再次提及。
D. 赵安仁为人宽厚,无私助人。他无私帮助自己的亲人和同学;他积极教诲引导年轻人,成就他们的声名,被当世之人所推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辽使韩杞至,首命接伴,凡觐见仪制,多所裁定。
⑵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尹焞字彦明。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于是终身不就举。

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合奏:“河南布衣尹焞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朝廷特召,而命处士以归,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望特加识擢,以慰士大夫之望。”不报。

③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门人舁置山谷中而免。绍兴四年,止于涪。涪,颐读《易》地也,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

④高宗渡江,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上章荐焞,谓其所学所养有大过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国门,复以疾辞。上曰:“焞可谓恬退矣。”诏以秘书郎兼说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

⑤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曰:“臣伏见本朝有辽、金之祸,亘古未闻,中国无人,致其猾乱。今又为此议,则人心日去。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又移书秦桧言:“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天下之人痛恨切骨,金人狼虎贪噬之性,不言可见。天下方将以此望于相公,觊有以革其已然,岂意为之已。甚乎。”疏及书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引年告老,转一官致仕。十二年,卒。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注)①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奸臣蔡京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视为奸党,称为“元祐党人”,加以打击。程颐名列其中。
【小题1】选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
B.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
C.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
D.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禄,“干”是指追求,“禄”是指旧称官吏的俸给,这里的“干禄”,是指求禄位,求仕进。
B.靖康,是宋钦宗的一个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
C.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
D.中国,唐宋时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焞德才兼备。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认为,在学问和品德方面,近年招揽的士人没有能超过他的。
B.尹焞忠言无果。金人遣使议和,他上书朝廷并致信秦桧,直言陈述和议的危害,但都没有得到回复。
C.尹焞淡泊仕途。他多次受到举荐和征召,但屡次推辞,皇上认为他“恬退”而授予“处士”之号。
D.尹焞正直刚毅,不愿意诋毁老师,不愿以诋毁老师而求得官位,他放弃科举,终身不就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南布衣尹焞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
(2)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