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述字孝叔,湖州人。举进士,为御史台主簿,知温、耀、真三州,提点江西刑狱,累官都官员外郎,六年不奏考功课。知审官院胡宿言其沉静有守,特迁兵部员外郎,改荆湖南北、京西路转运使,再以覃恩①迁刑部郎中。
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甫退,述乃言甫为言官无所发明,且擿其隐慝。帝曰:“甫遇事辄争,裨益甚多,但外人不知耳。甫谈卿美不辍口,卿无言也。”
王安石参知政事,述兼判刑部,安石争谋杀刑名,述不以为是。及敕下,述封还中书,奏执不已。安石白帝,诏开封府推官王克臣劾述罪。于是述率御史刘琦、钱顗共上疏曰:“安石执政以来,未逾数月,中外人情嚣然胥动。盖以专肆胸臆,轻易宪度,无忌惮之心故也。安石任一偏之见,改立新议,以害天下大公。先朝所立制度,自宜世世子孙,守而勿失;乃欲事事更张,废而不用。愿早罢逐,以慰安天下元元之心。曾公亮位居丞弼②,不能竭忠许国,反有畏避之意,阴自结援以固宠,久妨贤路,亦宜斥免。赵抃则括囊拱手,但务依违大臣,事君岂当如是!”
疏上,安石奏先贬琦、顗监处、衢州③盐务。公亮疑太重。司马光乃上疏曰:“臣闻孔子曰:‘守道不如守官。’孟子曰:‘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朝廷既违众议而行之,又以守官之臣而罪之,臣恐失天下之心也。”
开封狱具,述三问不承。安石欲置之狱,光又与范纯仁争之,乃议贬为通判。帝不许,以知江州。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有删减)
[注]①覃恩:广施恩泽,多用以称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②丞弼:辅佐的职位。③处、衢:二州在浙江境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
B.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
C.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
D.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点:提举、检点之意。宋代开始设置提点之职,掌管司法、刑狱等事。
B.考功课:是指古代朝廷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考核。
C.结援:结成团伙而互相帮助,组成利益相关的党与,有结党营私之意图。
D.中书:宋朝的“中书”,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与唐朝的“中书省”没有关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述屡次得到赏识。他在都官员外郎任上时,得到审官院的主管胡宿的认可和举荐;后来宋神宗又提拔他到吏部任职。
B.刘述为官耿直。刘述事先知道滕甫曾经在皇帝面前夸耀过自己,但还是在皇帝面前揭发了滕甫的奸邪之心,认为滕甫身为言官也没有什么业绩。
C.刘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面对参知政事王安石的改革,刘述与刘琦、钱顗两位御史一同反驳,认为王安石放任一己之偏见实施改革,损害了天下大多数人的利益。
D.刘述与王安石的矛盾冲突极其尖锐。王安石遭到刘述等人的弹劾之后,立即反击并上奏皇帝,想要将刘琦、钱顗先行贬官,然后又将打击的矛头指向了刘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石执政以来,未逾数月,中外人情嚣然胥动。
(2)安石欲置之狱,光又与范纯仁争之,乃议贬为通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8 06:01: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宋初,改刑部。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辁。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那么近制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那么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令大臣罕有其。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炳、烨并进士及第。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小题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复本官旋:不久B.前驺者知之潜:秘密地
C.命吏归邸辇:乘车D.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比:同类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刘温叟“方正清介”的一组是
①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②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
③公用不足那么以赃罚物充④视西舍封识宛然
⑤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⑥炳、烨并进士及第
A.①②⑥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④⑤
【小题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刘温叟性情方正,聪慧过人。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后来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完毕后恢复了旧官。
B.刘温叟唯才是举,公正无私。他负责科举时,有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免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十二个人都是有才华的。
C.刘温叟正直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罚物补充,温叟厌恶罚物之名而不取用。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注官;朝廷免除他的儿子的过失作为厚恩,并将他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2)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洙字巨源,广陵人。羁卯①能文,未冠摧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举应制科,进策五十篇,指陈政体,明白剀切。韩琦读之,太息曰:“恸哭流涕,极论天下事,今之贾谊也。”再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治平中求言,以沫应诏疏时弊要务十七事后多施行,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乞增谏员以广言路。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敛缗钱,以取赢为功,沫力争之。方春旱,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旱蝗为害,致祷于朐山,撤莫,大雨蝗赴海死。寻干当三班院。三班员过万数,功罪籍不明,前后牴牾,支左右出入,公为欺奸。洙革其甚者八事,定为令。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先是,百官迁叙,用一定之词,沫建言:“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诏自今封赠荫补,每大礼一易,他皆随等撰定。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澶州河平,作灵津庙,诏洙为之碑,神宗奖其文。擢翰林学士,才逾月,得疾。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入朝期日,洙小愈,在家习肄拜,偾不能兴,于是竟卒,年四十九。帝临朝嗟惜,常赙外赐钱五十万。洙博闻强识,明练典故,道古今事甚有条理。出语皆成章,虽对亲狎者,未尝发一鄙语。文词典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共以丞辅期之,不幸早世,一时悯伤焉。 (节选自《宋史·孙沫传》)

(注)①: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②三班院:北宋前期的人事管理机构,负责统计、考核、差造三班使臣。站人((汉票有0)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B.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C.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D.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岁。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岁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
B.“制科”指皇帝临时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的制度,因皇帝的命令称“制”,故名。
C.元丰是宋神宗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可有一个或几个。
D.跽,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呈跪姿,上身挺直,就是“忌”,表示表示恭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沫年少登第,深受时人器重。他未冠考中进士,后被包拯等人举荐参加制科考试,进献五十篇策论,陈述政市切中事理,被韩琦誉为“今之贾谊”。
B.孙洙直言进谏,为官革除弊端,担任同知谏院时,他应诏上疏列举时弊和要务,并请求增加谏官数量;主管三班院时,明察官吏欺奸的弊端,革除其甚者。
C.孙洙请求外任,为民阻止苛政。他不满王安石驱逐谏官御史,主动请求补任地方官职;在海州知州任上,常平使者欲多征缗钱以求政绩,他极力争辩。
D.孙洙学博言雅,文风典雅华丽。他熟悉典章旧制,谈论古今之事很有条理,且出口成章,对人不说粗鄙之语;他的文章典雅华丽,有西汉之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
(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余心之可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笫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

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节)

注①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B.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C.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D.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土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古代科举社会通过进士科考试被录取的人。其最早的意思是指进受爵禄之士。
B.“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争高下。
C.“迁”指古代官员的升职,如“左迁”。与职位调动有关的词还有“擢”“拔”“拜”“除”等。
D.“致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君”,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逊为政有方,颇有官声。射洪令任上,不仅深得民心,同时也深得知州张雍好评。听说他要转任郪县,射洪百姓拦道遮马不让走,足见他深受百姓爱戴。
B.张士逊处事知变,公私兼顾。黄河侵蚀棣州时,他接受朝廷诏令把州府迁往阳信,并果断地将多余粮食无偿发放给贫苦百姓,政府和百姓都从中得到了方便。
C.张士逊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而被宦官诬陷时,面对皇帝问询,在其他执政大臣都不敢说话的情况下,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D.张士逊率直善言,应对有方。他从公心出发,盛赞仁宗发还宫女之举为“盛德事”,坦然回答仁宗说君子也有结党现象,指出君子结党是为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
(2)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小题5】士逊称道:“这是有高尚品德的事。”为何有这样的称道?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少笃学,工文辞。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王云使北还,言金人必欲得三镇。 宗尹请弃之以舒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张邦昌僭位,复其职,遣同路允迪诣康王劝进。建炎元年,李纲拜右仆射,宗尹论其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报,出知舒州。言者论宗尹尝污伪命,责置鄂州。既,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吕颐浩罢相,宗尹摄其位。时诸盗据有州县,朝廷力不能制。宗尹言:“太祖收藩镇之权,天下无事百五十年,可谓良法。然国家多难,四方帅守单寡,束手环视,此法之弊。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蕃王室。较之弃地夷狄,岂不相远?”上从其言。授宗尹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时年三十。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初,宗尹廷对,详定官李邦彦特取旨置宗尹乙科,宗尹德之,赠邦彦观文殿大学士。枢密院副都承旨阙,宗尹拟邢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焕戚里,公佐管客省,道宗不知兵,人以此咎宗尹。密院计议官王佾结公佐,宗尹请除佾为宗正丞,侍御史张延寿劾之,上罢佾。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以辅政无状请免,上不许。魏滂为江东通判,谏官言其贪盗官钱,滂遂罢;李弼孺领营田,谏官言其媚事朱勔,弼孺亦罢:二人皆宗尹所荐。台州守臣晁公为储峙丰备,论者以为扰民,宗尹阴佑之。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时明堂①覃恩②,宗尹请举行讨论之事,上手札云:“联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大夫。”始,宗尹建此议,秦桧力赞之,及见上意坚,反挤宗尹。上亦恶其与辛道宗兄弟往来,遂罢。沈与求奏其罪状,落职。未几,命知温州。退居天台,卒,年三十七。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及为政多私,屡为议者所诋云。

(节选自(宋史•范宗尹传》)

注①明堂:是古代帝王宜明政教的场所。②覃恩:广施恩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B.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做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C.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投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做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D.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做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进”指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南宋政权。
B.古代泛称北方各族为“夷”,东方各族为“狄”,“夷狄”泛指异族人。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政有失的证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宗尹年轻有为,勇于进谏。他不满而立之年就担任过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等重要官职,还曾因为自己的直言进谏被多次贬黜。
B.范宗尹才智过人,善于借鉴。为扶植地方武装力量抵抗金军,他上奏借鉴藩镇之法,得到皇帝批准,并由此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宰相。
C.范宗尹常徇私情,用人不善。他担任宰相,重人情,任用李弼孺、魏滂等贪腐残暴之人,并包庇与自己私交甚好的官员。
D.范宗尹宦海沉浮,权变不足。他向皇帝提请举行讨论之事,本来已经获得秦桧的赞同,后来反遭秦桧背弃和排挤,最终罢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
(2)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解晖,沿州临洺人。父珪,应募为州兵,后唐天成中,西征至剑门,没于阵。晖少有勇力,以父死戎事,得隶兵籍。戍雁门,与契丹接战,斩首七级,获酋长一人。以功迁奉国军队长。天福中,安重荣反镇州,因举兵向阙。至宗城,晋师逆战,大破之。晖募军中壮士百余人夜捣贼垒,杀获甚众。晖频中流矢,而督战自若,颜色不挠,以功迁本军列校。周广顺初,刘崇与契丹侵晋州,晖从都部署、枢密使王峻等往援之。晖率敢死士三十余,夜入契丹帐击之;杀获甚众,迁本军第五指挥使。从世宗征淮南,率所部下黄州,禽刺史高弼,迁虎捷第一军都虞候。宋初,步军都军头,从征泽州,力战,目中流矢。师还,策勋为内外马步军副都军头。建隆四年,充湖广行营前军战掉都指挥使。潭州平,降玺书奖谕。伪统军黄从志据岳州,晖率舟师讨平之,生禽从志及将校十四人,俘斩数千,溺死者众。改控鹤右第二军都指挥使,领高州刺史。太平兴国二年,诏于潞州北乱柳石围中筑城,名威胜军,以晖为军使。从征并州,与尚食使石彦赞率所部先下隆州,杀并州三百余;禽招讨使李询等六人,以献于行在所,赐予有加。复令与彦赞督战士隶城西行营,分攻太原。刘继元降,太宗以太原宫女三人赐晖,俄以功迁本州团练使,知霸州。雍熙初,充云、应、寰、朔、忻代等州都巡检使。三年,代归本郡。淳化二年,被病,上章告老,改右千牛卫上将军致仕。诏未至而卒,年八十。晖鸷猛木强每爱诏征伐赏身先之人所惮者晖视之若甚愚由是频立战功金创遍体。

(节选自《宋史·解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晖鸷猛木强/每受诏征伐/常身先之人/所惮者晖视之/若甚易/由是频立战功/金创遍体
B.晖鸷猛木强/每受诏征伐/常身先之人/所惮者/晖视之若甚易/由是频立战功/金创遍体
C.晖鸷猛木强/每受诏征伐/常身先之/人所惮者晖视之/若甚易/由是频立战功/金创遍体
D.晖鸷猛木强/每受诏征伐/常身先之/人所惮者/晖视之若甚易/由是频立战功/金创遍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指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临隆岭、雁门山,与隆山对峙,形如闸门,每年大雁从这里飞过,故称雁门。
B.晋,指后晋.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石敬瑭灭后周开国到契丹灭后晋,经历了两个皇帝。
C.都虞候,军事官职名称。唐代后期的藩镇节帅任命亲信武官为“都虞候”,掌管军中执法。中央军中也设有此职。
D.道,行政区划名称。唐太宗把天下分为十个“道”,道之下设州、府.州府之下再设县,宋朝稳定后把道改为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晖出身低微,努力步步升迁。他的父亲是一名士兵,战死沙场,他靠自己奋勇杀敌,逐步升迁至执掌地方军政大权。
B.解晖作战勇猛,常常身先士卒。他抵御契丹人侵,先后两次率领敢死队,趁夜偷袭,以很少的兵力杀死和抓获很多敌人。
C.解晖刚强坚毅,受伤若无其事。他一生征战无数,伤痕累累,眼睛曾被箭射中,甚至一次作战中多次中箭,却面不改色。
D.解晖军功卓著,受皇帝嘉奖。他任职到八十高龄,宋王朝打击军阀稳定政局,他功不可没,多次获得褒奖赏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重荣反镇州,因举兵向阙。至宗城,晋师逆战,大破之。
(2)晖率舟师讨平之;生禽从志及将校十四人,俘斩数千,溺死者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