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人,后徙潍之北海。祖及父皆中明经进士科。崇礼幼颖迈,十岁能作邑人墓铭,父见大惊曰:“吾家积善之报,其在兹乎!”
初入太学,诸生溺于王氏新说,少能词艺者。徽宗幸太学,崇礼出二表,祭酒与同列大称其工。登重和元年上舍第,调淄县主簿,为太学正,迁博士,改宣教郎、秘书省正字,除工部员外郎,寻为起居郎、摄给事中。召试政事堂,为制诰三篇,不淹晷而就,辞翰奇伟。拜中书舍人,赐三品服,进用之速,近世所未有,高宗犹以为得之晚。
移兵部侍郎,仍进直学士院。御笔处分召至都堂,令条具进讨固守利害。崇礼奏:“谍传金人并兵趣川、陕,盖以向来江左用兵非敌之便,故二三岁来悉力窥蜀。其意以谓蜀若不守,江、浙自摇,故必图之,非特报前日吴玠一败而已。今日利害,在蜀兵之胜负。”又奏:“君之有臣,所以济治。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忠于国者,不计一己之毁誉,惟天下之治乱是忧;洁其自者,不顾天下之治乱,惟一己之毁誉是恤。然效力于国,其实甚难,世未必贵;窃名于己,其为则易,且以得誉。二者有关于风俗甚大,是不可不察也。”
以宝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刘豫导金人入侵,扬、楚震扰,高宗躬御戎衣次吴会。崇礼以近臣承宁方面,谓:“浙东一道为行都肘腋之地,备御不可不谨。”密疏于朝,得便宜从事。于是缮城郭,厉甲兵,输钱帛以犒王师,简舟舰以扼海道,疚心夙夜,殆废食寝。及春,帝还,七州晏然不知羽檄之遽。期年,上印绶,退居台州。卒年六十,赠左朝议大夫。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B.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C.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D.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墓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属于韵文,用于对死者的赞扬、悼念等。
B.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始设于汉代,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祭酒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用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
D.博士是古代的官职名称,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传授经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綦崇礼幼年非常聪明,颇有才华,他父亲认为这是自家多年积善之报。他刚入太学时便得到众人的赞赏。
B.綦崇礼进士及第之后步入仕途,被快速提拔重用,由县主簿到中书舍人三品之位,其升迁速度是近世所没有的。
C.綦崇礼在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任绍兴知府时,刘豫引领金兵入侵,綦崇礼便趁机秘密向皇帝进言,从而得到好处。
D.綦崇礼认为浙东是要害之地,在皇帝亲征吴会时,悉心治理浙东,早晚操心,几乎废寝忘食,卓有成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试政事堂,为制诰三篇,不淹晷而就,辞翰奇伟。
(2)于是缮城郭,厉甲兵,输钱帛以犒王师,简舟舰以扼海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6 02:33: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B.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C.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D.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
②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琼,家世燕人。琼少勇鸷无赖,为盗。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事王审琦,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帐下。太宗尝侍宴禁中,甚醉,及退,太祖送至苑门。时琼与戴兴、王超、李斌、桑赞从,琼左手执靮,右手执镫,太宗乃能乘马。太祖顾琼等壮之,因赐以控鹤官衣带及器帛,且勖令尽心焉。太宗即位,御龙直指挥使。从征太原,命押弓弩两班,合围攻城。坐事,出为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会有龙骑亡命卒数十人,因知州臧丙出郊,谋劫其导从以叛。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贼首青脚狼者注弩将射琼,琼引弓一发毙之,遂悉擒送于州。丙上其事。会将北伐,召归。授马步军都军头、领蓟州刺史、楼船战棹都指挥使,步船千艘赴雄州。又城易州。师还,为天武右厢都指挥使、领本州团练使。端拱二年,出为并州马步军都部署,时潘美亦在太原。旧制,节度使领军职者居上,琼以美旧臣,表请居其下,从之。戍兵有以廪食陈腐哗言者,琼知之。一日,出巡诸营,士卒方聚食,因取其饭自啖之,谓众曰:“今边鄙无警,尔等坐饱甘丰,宜知幸也。”众言遂息。咸平三年,代还,以手创不任持,诏执梃入谒,授殿前都指挥使。景德中,车驾北巡。时前军已与敌接战,上欲亲临营垒,或劝南还,琼曰:“敌师已老,陛下宜亲往,以督其成。”上悦,即日进幸澶渊。明年,以罢兵,料简兵卒,诸班直十年者出补军校,年老者退为本班剩员。琼进曰:“此非激劝之道,宿卫岂不劳乎?”自是八年者皆得叙补焉。卒,年七十二,赠侍中。

(选自《宋史·高琼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B.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C.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D.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开国皇帝用“祖”,第二代起用“宗”,文中“太宗”是宋太宗赵光义,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B.擢,表示官职提拔或晋升,与下文“出为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中的“出”意思相同。
C.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D.“赠侍中”的“赠”是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古代朝廷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以示褒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琼武力勇猛,拥有将帅之才。太宗担任京兆尹时,召他在帐下做贴身侍卫;太宗宴饮大醉,他左手抓马靮,右手执马镫,助其乘马,深得太祖赏识。
B.高琼屡从征伐,力济国家之难。他随太宗征讨太原,带领两班弓箭手,合力围攻城池;朝廷北伐时,他临危受命,率船千艘赶赴雄州,后又建易州城。
C.高琼明晓理道,处理事务得体。他出任并州马步军都部署,上表请求位居老臣潘美之下;他取饭自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息仓廪粮米陈腐的谣言。
D.高琼练于军事,积极向上建言。澶渊之役,他慷慨陈词,促成了陛下亲征以督勉将士;朝廷精简兵卒,他上奏建议戍边八年的可补军校,最终被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其友罗适持节本路,举以自代,又率部使者以遗逸荐。崇宁中,郡守李谔又以八行荐。一日,去之黄岩,会亲友,尽毁其所为文,幅巾藜杖,往来委羽山中。客有诘以避举要名者,中行曰:“人而无行,与禽兽等。使吾得以八行应科目,则彼之不被举者非人类与?吾正欲避此名,非要名也。”客惭而退。陈璀谪台州,闻名纳交,暨其没,录其行事,谓与山阳徐积齐名,呼为“八行先生”。

子三人,庭筠其也,童草有志行,事父兄孝友天至。居丧毁甚,既免丧,犹不忍娶者十余年。秦桧当国,科场尚谀佞,试题问中兴歌颂,庭筠叹曰:“今日岂歌颂时耶!”疏其未足为中兴者五,见者尤之,庭筠曰:“吾欲不妄语,而敢欺君乎?”

黄岩尉郑伯熊代去,请益,庭筠曰:“富贵易得,名节难守。愿安时处顺,主张世道。”伯熊受其言,迄为名臣。有诏举人尝五上春官者予岳祠。庭筠应格,所亲咸劝之,庭筠辞曰:“吾尝草封事,谓岳庙冗禄无用。既心非之,可躬蹈耶?”

其学以诚敬为主,夜必就榻而后脱巾,旦必巾而后起。居无情容,喜无戏言,不事缘饰,不苟臧否。闻人片善,记其姓名。遇饥冻者,推食解衣不。僦屋以居,未尝戚戚。尤袤为守,闻其名,遣书礼之。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淳熙间,常平使者朱熹行部,拜墓下,题诗有“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之句,且大书以表之,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

庭筠之兄庭槐、庭兰,皆有父风。孙日升,苦学有守,于是徐氏诗书不绝六世矣。

(选自《宋史·徐中行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余力,葬内外亲  推:推广施行
B.其友罗适持节本路    持节:奉命出使
C.庭筠应格,所亲咸劝之 适:适合;符合
D.遇饥冻者,推食解衣不 靳:吝惜;顾惜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
B.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
C.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
D.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行是《周礼》中提倡的八种行为: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如果想进学校读书,首先个人品德必须符合“八行”的基本要求。
B.庐墓是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这与“褒之庐冢也”中的“庐冢”相同。
C.一般来说,文言文中的“季”指的是兄弟排行中的第三个兄弟,《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的“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则泛指弟弟。
D.春官为古官名,颛顼氏时的五官之一。春官以大宗伯为长官,掌理礼制、祭祀、历法等事。后世以春官为礼部的通称。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京城求学中,徐中行受到了范纯仁的赏识,结果得到与司马光一起进修道业的机会;而他自己也勤苦自励,一心向学。
B.徐中行屡次拒绝举荐,有人怀疑他借此邀取名声,他却认为美好的品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不能因此就觉得有资格入朝为官。
C.秦桧当权时,科举考试中的试题问到如何歌颂南宋中兴的事情,徐中行则陈述现在不值得歌颂中兴的五条原因,许多人为他担忧。
D.徐中行教子有方,三个儿子都有父亲一样的风范,他的曾孙徐日升也勤学苦读,富有操守;徐家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至少六代不绝。
【小题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2)居无情容,喜无戏言,不事缘饰,不苟臧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承矩字正则。幼为棣州衙内指挥使,从继筠讨刘崇,擒其将胡澄以献,论功授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五年,知河南府。时调丁男百十辈转送上供纲,承矩以为横役,奏罢其事。徙知潭州,疏为政之害民者数十事上之,悉被容纳。凡六年,囹圄屡空,诏嘉奖之。米信知沧州,以其不习吏事,命承矩知节度副使,实专郡治。时契丹挠边,承矩上疏曰:“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其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太宗嘉纳之。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乃以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董其役。由是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民赖其利。淳化四年,擢知雄州。契丹精骑数千夜袭城下,伐鼓纵火,以逼楼堞。承矩整兵出拒,迟明,列阵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秩满,召还,拜引进史。州民百余谒阙贡马,乞借留承矩,赐金紫,诏许再任。真宗嗣位,以事有缓急,难于匀济,命承矩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丁内艰,时以边兵稍息,农政未修,起复授置缘边安托使,且诏边民诱其复业。承矩曰:“契丹闻之,必谓诱其部属也。”乃易诏文为水旱流民之意。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景德元年,入朝,进领英州团练使。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三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相州观察使,赙钱五十万,绢五百匹,中使护葬。
(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B.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C.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D.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兴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佩饰和官服。
C.“秩”的本意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俸禄。“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
D.“转运使”,是封建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官职。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都转运使”一般由官高位重者担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承矩作战勇敢。年轻时他担任棣州衙内指挥使,跟随着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了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论功被提拔了官职。
B.何承矩爱惜百姓。做河南府知府,上奏停止征调壮丁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的差役;做潭州知州,上奏施政中危害百姓的事达数十件。
C.何承矩善于谋划。为了增加水田,他建议掘开河道,同时可以遏制契丹骑兵;他率军打退契丹数千骑兵;并为恢复边塞农业做过贡献。
D.何承矩熟习政务。太宗曾多次采纳他的建议,并下诏褒奖;真宗让他谋划重要事务,即使朝廷大臣弹劾他私自改动诏书,也不予追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太宗嘉纳之。
(2)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B.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C.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D.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是指中国古代文明中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并推动其发展变化的两个根本因素。
B.进士第,指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登进士第就是考中了进士。
C.军,唐代指在设兵戍守之地设置的军事机构,宋代则变成行政区划名,与府、州同属于路。
D.谥,指旧时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死后给出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文中是亲友依其生前行为给出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九龄聪颖勤奋,遍学百家之说。他自小聪慧,深受父兄的熏陶,后来得到许忻帮助后,更加发奋攻读,昼夜不知疲倦,因而知识十分渊博。
B.陆九龄虽为儒生,勇担备寇之责。湖南茶寇掠夺庐陵郡,他应众人之求,领导义社布防,调遣屯兵防御有章法,闲时让众人习射,震慑了贼寇。
C.陆九龄自律担当,死后享有殊荣。在兴国任上比较闲暇,却并不放任自己,   依然衣冠整肃;死前仍牵挂全国的学术人才,死后被追封为朝奉郎、直秘阁。
D.陆九龄致力礼学,潜心训导后学。他继承父亲志向,修习礼学,与弟陆九渊以师友相处,相互学习;对前来求学的人,他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
(2)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