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希得,字逢原,嘉定十六年进士。授小溪主簿,待次三年,朝夕讨论《六经》、诸子百家之言。调盘石令,会蜀有兵难,军需调度不扰而集,更调嘉定府司理参军。改知蒲江县,巨室挟势,邑号难治,希得绥强扶弱,声名著闻。同知枢密院事游似以希得名闻,召审察,迁行在都进奏院,通判太平州,改福州。徒步至候官,吏不知为通判也。

李韶以病告十上疏欲去希得言韶有德望虽以病告曷若留奉内祠侍经幄亦足为朝廷重。又言:“财用困竭,民生憔悴,移此不急之费,以实军储,以厚民生,敬天莫大于此,岂在崇大宫宇,庄严设像哉!”又条救钱楮三策,请置惠民局,帝皆以为可行。

入对,言君子小人邪正之辩,且曰:“君子犯颜敢谏,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为国计,非为身计也。小人自植朋党,挤排正人,甘言佞语,一切顺陛下之意,遂取陛下官爵,此乃为身计,非为国计也。”

景定五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乃言用人才、修政事、治兵甲、惜财用四事。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会星变,上疏引咎,乞解机务。度宗即位,授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寻授参知政事。以言罢,授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起知谭州、湖南安抚使,以疾甚,辞,乃仍旧职奉祠。寻请致仕,诏不许,力请,以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依旧潼川郡公致仕。咸淳五年,。遗表闻,帝辍朝,赠少保。

希得好引善类,不要虚誉,盖有诵荐于上而其人莫之知者。蜀之亲族姻旧相依者数十家,希得廪之终身,昏丧悉损己力,晚年计口授田,各有差。

(节选自《宋史·姚希得传》,有删改)

(注)待次:旧时官吏授职后,依次按照资历补缺,也泛指后补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韶以病告十∕上疏欲去∕希得言∕韶有德望∕虽以病告∕曷若留奉内祠∕侍经幄∕亦足为朝廷重
B.李韶以病告∕十上疏欲去∕希得言∕韶有德望∕虽以病告∕曷若留奉内祠∕侍经幄亦足∕为朝廷重
C.李韶以病告∕十上疏欲去∕希得言∕韶有德望∕虽以病告∕曷若留奉内祠∕侍经幄∕亦足为朝廷重
D.李韶以病告十∕上疏欲去∕希得言韶∕有德望∕虽以病告∕曷若留奉内祠∕侍经幄亦足∕为朝廷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又称“六艺”,是《诗》《书》《礼》《易》《春秋》《乐》的合称,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B.“参知政事”是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职权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致仕”在古代专指官员辞官或者退休,“乞骸骨”也是这个意思。
D.“卒”指大夫死去。古人通常称天子死为崩,公侯死为薨,士死为不禄,庶人死则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希得读书勤奋刻苦,学而优则仕。姚希得进士及第,待次期间精研诸子百家学说;蜀地遭兵难时他负责军需调度,后来调任嘉定府司理参军。
B.姚希得理政颇有政绩。在担任蒲江县知县的时候能安抚豪绅扶助弱者,把难以治理的县治理得很好。
C.姚希得才能杰出,深得皇帝信任。姚希得条陈救钱楮三策,请置惠民局,提出用人、修政、治军、惜财四事,皇上都认为可以付诸实施。
D.姚希得做官恪守职责。无论身处何处做官都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在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时正赶上星相变化,于是上书引咎辞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犯颜敢谏,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为国计,非为身计也。
(2)希得好引善类,不要虚誉,盖有诵荐于上而其人莫之知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8 03:4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蔡幼学,字行之,温州瑞安人。年十八,试礼部第一。是时,陈傅良有文名于太学,幼学从之游。月书上祭酒芮华及吕祖谦,连选拔,辄出傅良右,皆谓幼学之文过其师。孝宗闻之,因策士将眞首列。而是时外戚张说用事,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皆阴附之。幼学对策,其略曰:“陛下耻名相之不正,更制近古,二相并进,以为美谈。然或以虚誉惑听,自许立功;或以缄默容身,不能持正。”盖指虞允文、梁克家也。幼学既论列时政,其极归之圣学。帝称善,将进用之。时韩盿胄方用事,指正人为“伪学”,异论者立黜。幼学遂力求外补,特除提举福建常平。陛辞,言:“今除授命令径从中出,而大臣之责始轻;谏省、经筵无故罢黜,而多士之心始惑。或者有以误陛下至此耶!”盿胄闻之不悦。既至官,日讲荒政。盿胄既诛余党尚塞正路幼学次第弹缴窜黜尤众号称职迁中书舍人兼侍讲。故事,阖门、宣赞而下,供职十年,始得路都监若钤辖。盿胄坏成法,率五六年七八年即越等除授,有已授外职犹通籍禁闼者,幼学一切厘正。进福建路安抚使。政主宽大,惟恐伤民。福建下州,例抑民买盐,以户产高下均卖者曰产盐,以交易契纸钱科敷者曰浮盐,皆出常赋外,久之遂为定赋。幼学力请蠲之,不报。提举司令民以田高下藏新会子,不如令者籍其赀。幼学曰:罔民而可,吾忍之乎!惟有去而已”因言钱币未均,秤提无术,力求罢去。先是,朝廷既遣岁币入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遽以兵叩边索之。中外汹汹,皆言当亟与。幼学请对,言:“玉帛之使未还,而侵轶之师奄至,日肆其侮慢,形之文辞。天怒人愤,可不伸大义以破其谋乎!”于是朝论奋然,始诏与金绝。幼学因请“固本根以弭外虞,示意向以定众志,公汲引以合材谋,审怀附以一南北。”帝称善。幼学早以文鸣于时,而中年述作,益穷根本,非关教化之大、由情性之正者不道也。器质凝重,莫窥其际,终日危坐,一语不妄发。及辨论义理,纵横阖辟,沛然如决江河,虽辩士不及也。
(节选自《宋史·蔡幼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斯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侘胄既诛余党/尚塞正路/幼学次第弹缴/窜黜尤众/号称职/
B.侘胄既诛余党/尚塞正路/幼学次第/弹缴窜黜尤众/号称职/
C.侘胄既诛/余党尚塞正路/幼学次第弹缴/窜黜尤众/号称职/
D.侘胄既诛/余党尚塞正路/幼学次第弹/缴窜點尤/众号称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尚书省六部之一。职掌典礼、科举、学校、祭祀、宴維等事务。
B.太学,古代京城官办的最高学府,在太学读书的学生,称为“太学生”。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有些外戚因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获得很大的权力,从而干预朝政。
D.故事,既指旧日的典章制度也指旧事,本文中“故事”的含义是后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幼学文采出众。他年轻时师从陈傅良,但成绩往往在陈傅良之上;考策问时,孝宗皇帝曾打算将他排在首位;他中年时所作的文章,穷究根本;辨析论说义理,纵横驰骋,开阖自如。
B.蔡幼学嫉恶如仇。他在对策中指责两位宰相或以虚名乱视听,或不能主持正道;韩侘胄掌权时颠倒是非,罢免异己,蔡幼学请求到地方任官,面辞皇帝时,指出皇上可能被坏人贻误。
C.蔡幼学爱护百姓,他在担任福建路安抚使时极力请求减轻百姓的赋税,因坏人阻挠,奏表未被上报,再加上出现新的坑害百姓的政令而坚决请求辞官。
D.蔡幼学刚强善谋。金国大兵压境,朝廷内外要求赶快送去财物,蔡幼学力排众议,主张击败金人明谋。他还提出“固本根一南北”的主张和措施。
【小题4】文中两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侘胄坏成法,事五六年七八年即越等除授,有已授外职犹通籍禁闼者,幼学一切厘正。
(2)先是,朝廷既遣岁入金境,适值其有难,不果纳,则建以兵叩边索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颢字仲明。神宗立,进封昌王。哲宗嗣位,徙封扬王。帝致恭如家人礼。自熙宁以来,颢屡请居外,章上辄却。至元祐初,乃赐咸宜坊第一区,车驾临幸,留宴终日。拜太尉,诸子皆命赐官,制曰:“先皇帝笃兄弟之好,以恩胜义,不许二叔出居于外,盖武王待周公之意。太皇太后严朝廷之礼,以义制恩,始从其请,出就外宅,得孔子远其子之意。二圣不同,同归于道,皆可以为万世法。朕承侍两宫,按行新第,顾瞻怀思,潸然出涕。昔汉明帝问东平王:‘在家何以为乐?'王言:‘为善最乐。’帝大其言,因送列侯印十九枚,诸子五岁以上悉佩之,著之简策,天下不以为私。今王诸子性于忠孝,渐于礼义,自胜衣以上,颀然皆有成人之风,朕甚嘉之。其各进一官,以助其为善之乐。毋忝父祖,以为邦家光。”徙封徐王,诏书不名。宣仁有疾,颢旦旦入问,因亦被病。宣仁祔庙,拜太师,徙王冀,赐入朝不趋。改淮南、荆南节度使,徙封楚王。病益笃,帝亲挟医视诊,令昼夜具起居状闻,小愈则喜。既而薨,年四十七。帝即临哭,辍朝五日,成服苑中。谥曰荣,陪葬永厚陵。徽宗即位,改封吴王。颢天资颖异,尤嗜学,始就外傅,每一经终,即遗讲读官以器币服马。工飞白,善射,好图书,博求善本。神宗嘉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尝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故实初,居英宗丧,丐解官终制,以厌于至尊,不克遂。服慈圣光献太后之服,易月当除,颢曰:“身为孙而情文缺然,若是可乎?请如心丧礼,须上禫除,即吉。”诏可。

(节选自《宋史·赵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宗嘉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尝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故实/
B.神宗嘉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尝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放实/
C.神宗蠢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尝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故实/
D.种宗嘉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尝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放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佑,宋哲宗的一个年号,年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在我国封建社会自始至终存在。
B.列侯,从秦朝到南朝陈的一种爵位,原为彻侯,后因避讳几次更改后最终称列侯。
C.祔庙,拊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即把神牌放入祖庙。褕,泛指配享、附祭、合葬。
D.心丧,指老师去世,弟子身无丧服而心存哀悼,后泛指无服或释服后的深切悼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颢遵循礼制,深得皇室恩宠。赵颢多次请求出居外宅,起初先皇帝用恩情克制道义,加以拒绝;后来太皇太后用道义约束恩情,才同意了他的请求。
B.赵颢教子有方,受到很高赞誉。宋哲宗认为赵颢儿子们忠孝出于本性,礼义久受熏染,年龄稍大一点的,风姿挺秀,都有成才的气度,令人赞叹不已。
C.赵颢深怀孝心,能够恪守孝道。他为宋英宗守丧时,曾经辞去官职,服满了三年丧期;在宣仁太后生病期间,他每天都入宫去探视,结果也疾病缠身。
D.赵颢天资聪颖,特别爱好学习。他出外就学时,每当学完一部经典,就赠送给讲读官各种礼物;他精通书法中的飞白技法,喜好图书,广泛搜集善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各进一官,以助其为善之乐。毋忝父祖,以为邦家光。
(2)病益笃,帝亲挟医视诊,令昼夜具起居状闻,小愈则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程瑀,字伯宇,饶州浮梁人。其姑臧氏妇,养瑀为子,姑没,始复本姓。少有声太学,试为第一。累官至校书郎,除兵部员外郎。适高丽使回,充送伴使。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瑀渡淮,见民丁挽舟如故,遂劾珣,珣反奏瑀违御笔。诏命淮南提举潘良贵核实,良贵奏珣言非是。高宗即位,召为太常少卿,迁给事中兼侍讲。权邦彦除签书枢密院,瑀言邦彦五罪,三上,不报。求罢,除兵部侍郎,不拜,以敷文阁待制知信州。侍御史江公跻、左司谏方公孟卿言瑀不可去,复以为给事中。久之,复命知信州。胡安国、刘一止言:“瑀忠信可以备献纳,正直可以司风宪,不宜去。”遂复留。颐浩荐席益,既得旨,以御批示后省官。瑀曰:“益为人公岂不知,何必用?”颐浩曰:“给事不见御批耶?”瑀曰:“已见矣。公不能执奏,乃先示瑀辈,欲使不敢论驳耶?然益之来,非公福也。”颐浩赧然,即劾益。未几,以言者罢,提举亳州明道宫。俄召赴行在,除兵部侍郎兼侍读。因论:“金人入侵,未尝一大衄,有轻我心,岂可保其不背盟。宜省费抑末,常赋外一毫不取于民,民日益厚,兵日益强,使金人不敢窥为长计。”帝曰:“且作十年。”瑀再拜曰:“十年之说,愿陛下早夜毋忘。”除兵部尚书。桧既主和,瑀议论不专以和为是,桧忌之,改龙图阁学士、知信州。会大水,桧见瑀奏牍,谓同列曰:“尧之洪水,不至如是。”瑀遂称疾,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坐通书李光,降朝议大夫,卒,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程瑀传》,有删节)
(注)衄(nǜ):损伤,挫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
B.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
C.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
D.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创于汉武帝时期,经魏晋至北朝末衰落,到唐宋再度鼎盛,元明清称为国子监。
B.高丽:又称高丽王朝,继新罗之后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国家,故“高丽人”也成为全球朝鲜民族的别称。
C.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其官署称“司”,元明以后也沿用。
D.疏:古代的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也成“奏疏”“奏议”或“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瑀是饶州人,少有学名。他曾经被姑姑收为养子,后又恢复本姓;少年时在太学读书,小有名气,考试成绩优异。
B.程瑀为官忠信正直,深受同僚认可。他经常弹劾权贵,揭露官员不法行为;他初被外调信州时,同僚进言极力挽留了他。
C.程瑀熟知金人本性,反对苟安政策。他向皇帝进言,金人不可信,应积极备战,建议皇上要有使金人十年不敢侵犯的计划。
D.程瑀得罪权贵,仕途受挫。他为国家前途着想,与秦桧政见不合,为秦桧所忌恨,时常受到诋毁,不得不称病外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瑀忠信可以备献纳,正直可以司风宪,不宜去。
②宜省费抑末,常赋外一毫不取于民,民日益厚,兵日益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B.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C.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D.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
B. 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曾巩和宋代的三苏、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 “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可以进授爵位。科举共分四级:乡试、院试、会试和殿试,每级考中都可金榜题名。
D. “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 李清臣的认识虽有局限性,却也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可能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 李清臣虑事周全,见识深远。金明寨失陷,主将阵亡,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为杜绝不良影响,以理劝说,成功地使全军战士免于丧命。
D. 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
(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

同类题5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孙梦观字守叔,庆元府慈溪人。宝庆二年进士。调桂阳军教授,为武学谕。知嘉兴府。轮对,极言:“风宪之地,未闻有十八疏攻一竦者。封驳之司,未闻有三舍人不肯草制者。道揆不明,法守滋乱,天下之权将有所寄,而倒持之患作。”当路者滋不悦。出知泉州兼提举市舶,改知宁国府。蠲逋减赋,无算泛入者尽籍于公帑。户部遣官督赋,急若星火,阖郡皇骇,莫知为计。梦观曰:“吾宁委官以去,毋宁病民以留。”力丐祠,且将以府印牒所遣官,所遣官闻之夜遁。他日梦观去宁国,人言之为之流涕。丞相董槐召还,帝问江东廉吏槐首以梦观对帝说乃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轮对谓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次论:“郡国当为斯民计,朝廷当为郡国计。乞命大臣应自前主计之臣夺州县之利而归版曹 者,复归所属,庶几郡国蒙一分之宽,则斯民亦受一分之赐。”帝善其言。召为起居郎,兼国子祭酒,权吏部侍郎。奏事抗论益切,以宠赂彰、仁贤逝、货财偏聚为言,且谓:“未易相之前,敝政固不少;既易相之后,敝政亦自若。”在廷之士皆危之。梦观曰:“吾以一布衣蒙上恩至此,虽捐躯无以报,利钝非所计也。”力求补外,以集英殿修撰知建宁府。蠲租税,省刑罚,郡人徐清叟、蔡抗以为有古循吏风。俄而梦观得疾,口授遗表,不忘規谏,遂卒。帝悼惜久之,赙银帛三百。梦观退然若不胜衣,然义所当为,奋往直前;其居败屋数间,布衣蔬食,而重名节云。
(节选自《宋史·孙梦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问江东廉吏/槐首以梦观对帝说/乃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轮对/谓/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
B.帝问江东廉吏/槐首以梦观对/帝说/乃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轮对/谓/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
C.帝问江东廉吏/槐首以梦观对帝说/乃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轮对/谓/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
D.帝问江东廉吏/槐首以梦观对/帝说/乃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轮对/谓/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舍人是官名,负责诏诰呈奏之事,与“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中的“舍人”同义。
B.国子祭酒是古代官名。国子指国子监,是朝廷设立的最高学府,祭酒即其主管官员。
C.表是古代臣子呈报给皇帝的文书种类之一,一般用以陈述衷情,如李密的《陈情表》。
D.赙指用财物助办丧事。文中指孙梦观死后,皇帝赐予银帛帮助他家治丧,以示恩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梦观个性耿直,谏言坦率。轮对时,他不留情面地抨击有些官吏的乱作为和不作为,并毫不避讳地指出,这样会导致国家灾难发生。
B.孙梦观体恤百姓,关心民生。任司农少卿面见皇帝时,他建议朝廷让利州县,以使百姓获益;任建宁知府时,他减免租税,得到赞誉。
C.孙梦观忠心报国,不计私利。他对当时私宠贿赂成风等现状十分担忧,便抗命进谏,并说即使为此献身也在所不惜,不会考虑个人安危。
D.孙梦观重视道义,生活简朴。他反对道义不明,对道义上该做的事,不顾体弱,勇往直前;他穿布衣吃粗粮,所住之处只是几间破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路者滋不悦。出知泉州兼提举市舶,改知宁国府。
(2)未易相之前,敝政固不少;既易相之后,敝政亦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