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沆,字太初,沼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淳化四年,丁内艰,
起复,遂出知升州。未行,改知河南府。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后致尧副温仲舒安抚陕西,于
阁门疏言仲舒不足与共事。沆因用他人副仲舒,罢致尧。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复问沆,沆曰:“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他日再三问之,执议如初。帝以沆无密奏,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
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时李继迁久叛,有图取朔方之意。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帝颇惑之,因访于沆。沆曰:“继迁不死,灵州非朝廷有也。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分部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
方众议各异,未即从沆言,未几而灵州陷,帝由是益重之。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后契丹
和亲,旦问何如,沆曰:“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则留意声色犬马,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封岱祠汾,大营宫观。旦乃以沆先识之远。
沆性直诚,居住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至于垣颓壁损,不以屑虑。家人劝治居第,沆曰:“人生朝暮不可保,又岂能久居?安事丰屋哉?”景德元年七月薨,年五十八,谥
文靖。
(节选自《宋史·李沆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
B.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
C.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
D.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复,文中指李沆在母亲去世后守丧期未满就被皇帝征召赴任官职。 |
B.阁门,古代宫殿的侧门,宋代指负责官员朝参、礼仪等事宜的机关。 |
C.和亲,指古代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间为建立和平友好关系而进行的联姻。 |
D.文靖,谥号。“文”“靖”二字表明朝廷对李沆的品行有很高的评价。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善于识人,敢于直言。他建议真宗治国要远离浮躁浅薄的人;他认为石保吉没有战功,并不适合做使相。 |
B.李沆为国操劳,目光长远。他认为臣子稍微有些辛劳是好的事情;应当让年轻的皇帝了解四方艰难,否则容易不务朝政。 |
C.李沆富有才能,深受信任。李继迁叛乱后,皇帝向他询问;他提出的讨伐灵州的建议,虽未被采纳,但后来被认为是正确的。 |
D.李沆安于俭朴,不慕奢华。他不介意自己的住宅大厅狭小、墙塌壁坏;他认为人生短暂,不必追求华丽的房屋。 |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众议各异,未即从沆言,未几而灵州陷,帝由是益重之。
(2)沆性直诚,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