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元代诗歌,完成小题
京城燕
迺贤
京城燕子,三月尽方至,甫立秋即去。有感而作。
三月京城寒悄悄,燕子初来怯清晓。
河堤柳弱冰未消,墙角杏花红萼小。
主家帘幕重重垂,衔芹却向檐间飞。
托巢未稳井桐坠,翩翩又向天南归。
君不见旧时王谢多楼阁,青琐无尘卷珠箔
海棠花外春雨晴,芙蓉叶上秋霜薄。
注:①迺贤:元代文学家,曾流连京城十年,有从政的愿望却终无所遇,只能南归。②青琐:富贵人家雕镂成格的窗户。③珠箔:珠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几句以春燕之“怯”、河柳之“弱”,花蕾之“小”等物象特征来表现初春之寒意,细致入微。
B.主人家的帘幕重遮,燕子筑巢心切,只能找檐间避风处做窝,可是居留时日不多,又翩然南飞了。
C.“君不见”两句写王谢的富贵繁华,这与燕子暂居京城的处境形成反差,表达了诗人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D.本诗以景作结,春景明媚清新,秋景凄冷清寒,两相对比中,透露出诗人对时光飞转、世事无常的感慨。
【小题2】下列诗句中,与“燕子初来怯清晓”一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D.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小题3】填空:这首诗用了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以及___________的《爱莲说》也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0-13 06:1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审琦字仲宝,其先辽西人,后徙家洛阳。汉乾祐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从平李守贞,以功署厅直左番副将。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嘉之,赏赍有加。俄勤州刺史。亲征淮南,舒州坚壁未下,诏以郭令图领刺史,命审琦以精骑攻其城,一夕拔之, 擒其刺史,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令图既入城,审琦等遂救黄州,数日,令图为舒人所逐。审琦选轻骑衔枚夜发,信宿至城下,大败舒人,令图得复还治所。从征李筠,为御营前洞屋都部署,为飞石所伤,车驾临视。建隆二年,为忠正军节度。在镇八年,为政宽简。所部邑令以罪停其录事吏,幕僚白令不先咨府,请按之。审琦曰:“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闻者叹服。审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镇寿春,岁得租课,量入为出,未尝有所诛求。素不能饮,尝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曰:“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方与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祝毕,顾谓审琦曰:“天必賜卿酒量,试饮之,勿惮也。”审琦受诏,饮十杯无苦。自此侍宴常引满,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 病。开宝二年,从征太原,为御营四面都巡检。三年,改镇许州,赐甲第,留京师。太祖尝召审宴射苑中,连中的,赐御马、黄金鞍勒。六年,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七年,卒,年五十。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赐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赙赠加等。葬日,又为废朝。
(节选自《宋史•王审琦传》,有删改)
注①信宿:连住两夜,也表示两夜。②建隆,北宋宋太祖开国年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黯吏/ 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B.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黯吏/ 可嘉尔/何按之有/
C.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黯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D.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黯吏/ 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指授予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辟”“征”“拜”“除”“署”“权”等。
B.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审琦禀性纯谨,深受宠信。他曾经先后在后汉、后周、北宋任职,多被委以重任。作战伤,皇上亲自探望;去世时,皇上亲临其家吊唁。
B.审琦善射,但不喜饮。周世宗、宋太祖都曾在苑中宴射,请他表演射箭,他连连中的,受到丰厚赏赐;身为武将,他酒量很好,但一向不喜饮酒。
C.王审琦能征善战,不避危险。他曾带领精骑一夜打下舒州城,之后又神速回师救援郭令图,立下奇功;征讨李筠时,他亲自上阵,被飞石击伤。
D.王审琦为政宽简,体恤百姓。他辖区内的县令不向他请示就擅自处理他手下的官吏,王审琦不但不生气反而嘉许;征收租税从不过分,够用即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乾祐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
(2)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凌 室 记
元叶祐之
凌室,所以藏冰。古者日行北陆而藏冰,故《豳风》之诗有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而藏冰、启冰,亦燮理阴阳之一事。《周礼》凌人掌冰,于凝阴冱寒而藏之,阳气毕达而启之。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无不与焉。其藏之也时,其用之也周,是以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灾霜雹,厉疾不作,民不夭札。故藏冰、启冰,乃圣人燮调辅相之职也。上而宰相,下而州郡,皆所以任燮调之责,必使阴阳无愆伏之过,为能尽其职。
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光(今河南潢川县)之判官张公士政,于至正壬午冬,言于监郡卜颜不花曰:“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而光独不然。吾为凌室,候有冰而藏之,可乎?”监郡曰:“可。”遂筑室于城之北门,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及竣而河冰以泮。盖一念之诚,有以感召之。时壬午冬十有二月也。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况为凌室,藏冰、启冰,观阴阳寒暑之变,以察消息盈虚之理,是亦为政之大者。夫子作《春秋》,无冰必书,纪异事,为经邦大训。此殆非或人之所知也。予故书于凌室,以见公之为政,他日居于庙堂,而辅成化者,盖基于此。故不可以不记。
(选自《全元文》)
注①冱(hù):水因寒冷而冻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凌室,所以藏冰 所以:用来……的。
B.亦燮理阴阳之一事 燮:协和;调和。
C.是以冬无愆阳 愆:过分,引申为失调。
D.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   董:通“懂”,懂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行北陆而藏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于凝阴冱寒而藏之    以勇气闻于诸侯
C.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   谨拜表以闻
D.吾为凌室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诗经》记载,早在周时,我国古人就已经学会利用冰块和冰窖做成简易的制冷系统,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
B.作为掌管冰室的张公见各地都没有藏冰、启冰的措施,便向监郡请求藏冰。工程未毕,傍晚就降大雪。砍下冰块收藏十多天后,河边的冰就开始融化。
C.本文多处引用或化用《诗经》《周礼》等文献来说明藏冰、启冰的重要性。赞扬张公为政之道能关注阴阳变化盛衰消长,希望他将来辅佐皇帝完成教化。
D.藏冰、启冰长期用于祀祷、巫祝等古老的仪式,祈求消灾弥疫、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藏冰、启冰之礼在古人心目中往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典。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
(2)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