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龙湫记
李孝光
①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见日出。湫水
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鳌,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②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馀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③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注】①谽谺(hān xiā):山深貌。这里指山高险。 ②矼:桥。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故B.其C.因D.以
【小题2】对第①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用“从者心掉”侧面表现大龙湫水势浩大。
B.以“西北巨石”反复烘托大龙湫雄奇之美。
C.庵中如暴雨至,突出诺讵那庵离瀑布很近。
D.先生赞美之言,更加突出瀑布的奇伟壮美。
【小题3】对第②段画曲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日落时分,因只顾欣赏一轮明月而迷失道路。
B.大龙湫美好意境令作者沉浸其中,忘记归路。
C.日落林深,前路难行,迷失道路,索性赏月。
D.日落而归路难寻,便可穿林赏月,慢慢前行。
【小题4】分析第②段“鱼闻声远去”这一场面描写的作用。
【小题5】对比赏析画线的两处瀑布描写的表达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7 11:0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
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选自《唐才子传.李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小题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力士脱靴”的典故表现了李白任性不羁,不畏权贵的鲜明个性。
B.翰林是指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
C.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李白,字太白,号香山居士,又号“谪仙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显示出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D.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
(2)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B.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C.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D.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弱冠是指男子二十岁,已经成人,可以加冠行礼,但身体还不够壮实。
C.元和,唐代时唐宪宗的年号,年号是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小题4】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2)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特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 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
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汙。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选自《唐才子传﹒卷第二》)
注:①窭(jù):贫寒    ②汙:同“污”,污点    ③挠弱:懦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
B.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
C.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
D.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辅助,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B.擢,在表示官职变更时,意为“选拨、提拔官职”,与“拔”相同。
C.布衣,形容生活节俭、穿粗布衣服的人。意同“布衣蔬食”、“布衣百姓”。
D.工部,古代“六部”之一,即工部、礼部、户部、兵部、吏部、刑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看了杜甫的赋颂后,觉得他很有才能,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先提拔他为河西县尉,后又改派他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杜甫担任左拾遗官职时,为平民时的朋友房琯获罪说情,唐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
C.安禄山叛乱时,杜甫避乱,寄住州的家长年生活艰难,年幼的孩子甚至要饿死;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捡橡栗为生;流落剑南,建草堂居住。
D.杜甫在成都受世交节度使严武的优待,但他性格急躁,对严武傲慢放肆,使严武心中怀恨,甚至想杀掉杜甫;后出川流落沅、湘,在飘泊中去逝。
【小题4】请把文中换横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2)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