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金陵驿其二(注)
文天祥
万里金瓯欠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注释)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途经建康,宿于驿站时所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用“失壮图、落泥涂"形象地说明了江山沦丧、皇帝称臣的可悲现实。
B.诗中借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抒发了南宋亡国之君的凄凉悲惨、空留遗恨。
C.秋风寒月、人影孤单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因国亡家破而孤寂危苦的心情。
D.整首诗写诗人经过古都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的真切体验和深沉感慨。
【小题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2-03 11:20: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尽以家赀为军费。

明年正月,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节选自《指南录后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B.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C.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D.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策,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文天祥在集英殿应试,被皇帝钦点为第一。
B.除,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文中指文天祥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古代还用征、辟、拜、授、察、迁等词语来表示授予官职。
C.九庙,泛指帝王的宗庙。古时帝王立庙祭祀祖先,有太祖庙及三昭庙、三穆庙,共七庙。王莽增为九庙,后历朝皆沿此制,本文指国家社稷。
D.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建元,指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如唐玄宗即位初年建元“先天”,后改元“开元”“天宝”。
【小题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谈判有理有据。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扣押,被带到镇江。
B.文天祥视死如归。至元十五年,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后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C.文天祥有自己的报国心愿。他认为,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猛鬼去杀贼,这才是合乎义理的行为。
D.文天祥表明奋斗到底、死而无憾的决心。要像诸葛亮那样,为复兴国家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⑵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元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未几,贾庆余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二)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予右丞相兼枢密使  即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北邀国者相见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D.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周公之逮所由使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士萃左丞相府 且立石其墓之门
B.而不在使者目 独五人曒曒
C.归求救国之策 北驱予并往,不在使者之目
D.资政殿学士行 敛赀财送其行
【小题3】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上述两文均以“大事件”为背景展开叙述,《指南录后序》叙事具体,脉胳清楚,为抒情充分张本;《五人墓碑记》叙事只抓重点,叙中带议,涉笔成理,使人深思。
B.文天祥出使之时,正是南宋朝廷危急之际,可说得上是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展现了一代“忠臣”的坚贞气节;而他“欲一觇北”,却又显示出对形势估计的严重不足。
C.《五人墓碑记》开篇点题,一开始就突显了全文的中心议题——“义”,课文最后更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评价,高度肯定了五位义士牺牲的价值。
D.《五人墓碑记》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五人”进行比较,引出了正义与邪恶两方的较量,启示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小题4】翻译划线句(7分)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瑞州三贤堂记
文天祥
瑞有三贤祠堂。三贤,余襄公、苏文定公、杨文节公。祠堂旧在水南,景定庚午毁于兵。前守严陵方君逢辰迁之稍西,垂成而去。某为君代,相遇于上饶。君语及斯堂曰:“瑞人之敬三贤也如生,三年无所于祠,意闵闵焉,予是以亟新之也。然涂塈未毕,像设未备,子其成之,成则为之记。”
某至郡,既敬奉君之教,遂率诸生行释菜礼而君书三至,谂记之成,某不得辞
夫瑞为郡,号江西道院。然在汴京盛时为远小,故余、苏二公皆以谪至。杨公江西人,虽自蓬监出守,殊不薄淮阳也。瑞人矜而相语,概曰:“吾郡以三贤重。余公坐党范文正;苏公坐救其兄东坡先生,后又以执政坐元祐党;杨公坐争张魏公配享事。使此三贤者皆无所坐,安得辱临吾土!
噫,甚矣,瑞人之好是懿德也!然三贤所养,犹有可得而窃窥者乎?范公忤吕丞相而去也,未几复用。襄公自瑞徙泰,乃独请岭南便郡以归,愈去愈远,岂非所谓同其退不同其进者耶?苏公世味素薄,其记东轩,谓颜氏箪瓢之乐,不可庶几,而日与郡家收锱铢之利,曾不以为屈辱。异时再谪、三徙之余,退老颍滨,杜门却扫,不怨不尤,使人之意也消。若杨公则肆意吟哦,笔墨淋漓,在郡自为一集,与畴昔道山群贤文字之乐,无以异也。若三贤者,岂以摈斥疏远累其心哉!
夫摈弃疏远不以累其心者,其流或至于翛然远举,超世遗俗,而三贤又不然。余公用于庆历,苏公用于元祐,蹇蹇匪躬,皆在困踬流落之后。杨公当权奸用事,屡召不起,报国丹心,竟以忧死,凛然古人尸谏之风。呜呼,此其所以为三贤欤!由前言之,吾知在瑞之时,乐天安土;由后言之,吾知在瑞之时,乃心罔不在王室。呜呼,此其所以为三贤欤!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太史公曰:“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瑞人之敬三贤也,又于此思之,当有以称方君所为欲记斯堂之意。某与先正,无能为役
【注释】①本文是文天祥担任瑞州郡守时为“三贤堂”落成而写的记文。三贤,分别指余靖、苏辙和杨万里。当初范仲淹被贬谪瑞州时,余靖说这样处置会使天下人不敢再进忠言,因而被贬到瑞州掌管酒税。苏辙为救苏轼被贬谪瑞州掌管盐酒税。②塈:jì,抹涂屋顶。③释菜礼:古代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④便郡:政务轻简之郡。⑤蹇蹇匪躬:忠直谏诤。⑥罔:无。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无所于祠,意闵闵焉 闵闵:忧虑
B.殊不薄淮阳也 薄:轻视
C.杜门却扫,不怨不尤 尤:犯错
D.与畴昔道山群贤文字之乐 畴昔:过去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瑞人之敬三贤也如生B.故余、苏二公皆以谪至
吾知在瑞之时   报国丹心,竟以忧死
C.子其成之,成则为之记D.然在汴京盛时为远小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之稍西,垂成而去。
(方君)把祠堂迁到城西,在将要竣工时离任了。
B.而君书三至,谂记之成,某不得辞。
方君的书信多次到来,劝诫(我)记录它的落成,我不能够推辞。
C.使此三贤者皆无所坐,安得辱临吾土!
如果这三位贤人都没有获罪,又怎么能够遭受我们这块土地的侮辱呢!
D.某与先正,无能为役。
【小题4】下列对文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襄公、苏文定公、杨文节公”中,“襄”“文定”“文节”分别为三人的谥号。
B.“严陵方君逢辰”中,“方君”是人名,“严陵”是籍贯,“逢辰”意思是过生日。
C.“噫,甚矣,瑞人之好是懿德也”的正常句式应为“噫,瑞人之好是懿德也甚矣”。
D.“太史公曰”,一般放在《史记》文章的结尾,表达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看法。
【小题5】根据文章四、五段的内容,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三贤“乐天安土”和“心罔不在王室”的具体表现。
 
“乐天安土”
“心罔不在王室”
余公
请求到岭南过轻简的生活
即使在困顿的时候,也忠直谏诤
苏公

杨公


 
②《岳阳楼记》中最能体现三贤精神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请简要回答文天祥修建三贤堂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督诸路军马  都督:统率
B.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罪状
C.得间奔真州  间:机会
D.穷饿无聊 无聊:内心烦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归而求救国之策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B.以资政殿学士行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D.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羁縻不得还
A.而幸生也何为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坐桂公塘土围中D.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则直前诟虏帅失信B.北虽貌敬
C.买五人之头而函之D.去今之墓而葬焉
【小题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祐二年,南宋形势危急,一个“迫”字反映了元军长驱直入的凌厉攻势,“不及”暴露了南宋满朝文武官员的惊慌失措和腐败无能。
B.南宋作为战败国在议和时已经陷入被动局面,文天祥之所以“辞相印不拜”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主要是为了降低自己被杀的风险。
C.文天祥初至元营,不辱使命,捍卫朝廷尊严。“抗辞慷慨”表现出他大义凛然、敢于抗争的气节。“上下颇惊动”显现出“抗辞”的重大影响。
D.作者善于将感情融入叙事。例如选文第4段,既写出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小题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小题7】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