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潮州寺丞洪公行状
文天祥
公讳天骥,字逸仲,世晋江人,嘉定戊辰七月庚戌公以生,生有异质,沉静专一,自少讲求微言,通念晓析乃已,故于经史诸子百家之辞,无不贯串。
登淳佑七年进士第,除建宁县尉,发奸伏,无所回挠。时有劫寇王若曾,啸聚千余人,骚动两路,诸所委捕,多畏沮。公奋不顾身,提兵捣其巢,一举空之。公虽浸近周行,然无所附丽,恂恂侃侃,望之山立。
宝佑六年,淮阃择士自从,辟公为属。景定二年,授宣教郎,知广州香山县。至之日,以教养人才为第一义,修复大成殿、明伦堂、登俊斋,皆捐俸入为之,敛不及民。其为政一裁于义,俗哗健,戢其尤桀黠者,邑以大治。
咸淳四年,公轮对,首尾二千余言,其辞谆复恳切,深刺腧髓。又言泉有屯戍左翼一军之兴之害,米舟捜籴生变之虞,而朝廷籍没翁、林二氏之田,可岁得谷万斛,以纾戍卒廪食。饷足则籴宽,籴宽则米通,民永无贵籴患矣。朝论翕然,以为论事有阳岩风。
三年,知潮州,视民事如家,视敝政如已疾。捐金以裕学廪,倾囷以粟饥民,梁川以利病涉,知无不为,为无不尽。潮有防田旧堤,多啮于水,取俸与民筑石为堤,民号之曰洪公堤,且刻赋颂其旁。去之日,垂髫戴白者拥车下,不忍去。
九年,得旨主管华州云台观。公时益畅于诗,数与姻族觞咏从容,而学徒有志于考徳问业者,多授以外声利及终身受用之要。暇日登临徜徉,爱南安风气明秀,取所谓小陂山者,曰:“乐哉,斯丘!我死则葬焉。”十年正月,公始属微疾,即乞致仕。八日,忽索水自浴,衣冠休于正寝,翛然而逝。
子男应午力学克肖,收拾公遗稿若干卷,曰《东岩集》,藏于家,将以是年十月已未奉治命以葬。应午千里贻书,俾某状行,姑序其本末,以俟立言之君子。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少讲求微言 微:卑微。
B.米舟捜籴生变之虞   虞:忧患。
C.以纾戍卒廪食 纾:缓解。
D.以俟立言之君子 俟:等待。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对春秋、战国、秦汉和唐宋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C.征辟: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
D.垂髫: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古人常以此指儿童。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虽浸近周行,然无所附丽,恂恂侃侃,望之山立。
(2)捐金以裕学廪,倾囷以粟饥民,梁川以利病涉。
【小题4】根据文本,概括洪天骥治理恶人的具体表现。
【小题5】把下列选自《<史记>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孔子世家》)
(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管仲列传》)
(3)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刺客列传》)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6 03:10: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指南录后序》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言行
B.吴之民方痛心焉   痛心:悲痛
C.慷慨得志之徒     慷慨:大方
D.众谓予一行为可以 纾:解除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缙绅、大夫、士萃左丞相府    且立石其墓之门
B.周公被逮    独五人皦皦
C.归求救国之策 缇骑按剑
D.资政殿学士行 敛赀财送其行
【小题3】翻译。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山观大水记
(宋)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间”,而止焉。“天图画”居其西,“两峰之间”居其东,东西相望二三里。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盖开山至是两年馀矣。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震荡而不可御。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江之秧畦菜陇,悉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 而下,如建瓴千万丈,汹涌澎湃,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负去。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复命曰:“水断道。”遂止。如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坐亭上,相与谐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
他日,予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客曰:“羲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欣于今而忘其前,欣于后则忘其今,前非有馀,后非不足,是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予怃然有间。自予得此山,予之所欣,日新而月异,不知其几矣。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纪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同游者发一噱。
(选自《文天祥诗文选译》,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呼马戒车 戒:准备
B.建瓴千万丈  建:倾倒
C.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 候:等候
D.一欣一戚 戚:悲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坐而面上游     到则披草而坐
B.围棋以待之 以五十步笑百步
C.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    于其身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传统的思路是先写景,后言志抒情,这篇文章也不例外。文章首段用简练的文笔,介绍了江流的位置及文山最高处,着墨不多而境界全出,为下文描写大水作铺垫。
B.文章第二段开头,作者笔锋一转,追述了自己罢官归来,每日徜徉于家乡山水之间已达两年之久,看似闲适,实则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沉重及忧国忧民之心。
C.文章第二段主体部分,作者从听觉、视觉等角度,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大水奔腾澎湃的壮观景象,字里行间有一股豪迈之情。
D.最后一段,作者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达了对王羲之“感物兴怀,一欣一戚”这一观点的高度赞赏,批评了“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的人生观,并交代了写作此篇游记的目的和动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
⑵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
【小题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所 过 者 化 已 不 可 追 纪 予 意 夫 后 之 所 欣 者 至 则 今 之 所 欣 者 又 忽 焉 忘 之 故 忽 起 奋 笔 乘 兴 而 为 之 记 且 谂 同 游 者 发 一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呜呼!予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 不自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盖丞相初起兵,仆尝赴其召,进狂言,有云:愿明公复毁家产,供给军饷,以.倡士民助义之心。

丞相嘉纳,令何见山进之幕府,授职从戎。仆以身在大学,父沒未葬,母病危。以母老控辞,丞相怜而从之。奖拔公,许养之私,丞相两尽之矣。仆于国恩为已负,于丞相之德则未报,遂作生祭丞相文,以丞相之死。 丞相自叙几死者数矣,诚有不幸,则国事未定,臣节未明。今鞠躬尽瘁,则诸葛矣;保捍闽广,则田单即墨①矣。虽举事卒无所成,而大节亦已无愧,所欠一死耳。奈何再执,涉月逾时,就义寂寥,闻者惊惜。岂丞相尚欲脱去耶?尚欲有为耶?或以不屈为心,而以不死为事耶?抑旧主尚在,不忍弃耶?

果欲脱去耶?尚欲有所为耶?识时务者在俊杰。今以亡国一夫而欲抗天下?今事势无可为,而国君大臣皆为.执矣。臣子临大节,决大难,事可为则屈意忍死以就义,必不幸则仗大节以明分。故 身执而勇于就义,当于杲卿、张巡②诸子为上。李陵③降矣,而曰欲有为,其言诚伪,既不可知。后 死他故,志何自而明哉?丞相之不为陵不待智者而信奈何慷慨迟回日久月积志消气馁不陵亦陵岂不 惜哉?

欲望不屈而不死耶?惟苏子卿④可。屈且不保,况不屈乎?丞相不死,当有死丞相者矣。虽汤镬刀锯⑤,烈士不辞,苟可就义以全归,岂不因忠而成孝?事在目睫,丞相何所俟乎?

(选自王炎午《生祭文丞相文》,有删改)

(注)①田单:战国将领,齐国危亡之际,曾坚守即墨城。②杲卿、张巡:唐代将领颜杲卿、张巡均为战败被俘, 慷慨就义。③李陵:汉代将领,战败,投降匈奴。④苏子卿:即苏武,曾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后回国。⑤汤镬 刀锯:均为古代刑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戈矛 修:修理,整治
B.诚不自返吾衣冠 意:料想
C.以丞相之死    速:招致
D.抑旧主尚在,不忍弃耶  捐:舍弃,抛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生也幸 令何见山进幕府
B.所求乎臣 而国君大臣皆执矣
C.死犹为厉鬼击贼   供给军饷,倡士民助义之心
D.将无往而不得死矣 尚欲有为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先以君臣父子伦理阐述自己的生死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一种选择;忍 辱负重,鞠躬尽瘁,有为而死,也是值得追求的境界。
B.乙文中,作者选取众多前代正面实例,从汉代苏武、李陵到唐代颜杲卿、张巡等人,宣扬节烈忠贞的观念,希望文天祥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C.甲文以“呜呼”领起一连串“死”字,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再次回顾既往,表白自己屡次 身陷死地却艰难求生,就是要为国家雪耻,匡扶宋室。
D.乙文在肯定文天祥为人之后,一连设置几个疑问推测文天祥不死的意图,然后指出牺牲光荣、偷生可耻的看法,旨在打消文天祥求生的幻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丞 相 之 不 为 陵 不 待 智 者 而 信 奈 何 慷 慨 迟 回 日 久 月 积 志 消 气 馁 不 陵 亦 陵 岂 不 惜 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2)虽汤镬刀锯,烈士不辞,苟可就义以全归,岂不因忠而成孝?事在目睫,丞相何所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