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2)诗歌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9-06 09:16: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东林山水记
(宋)王质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颠,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翌日,又转北出小桥,并溪东行,又西三四曲折,乃姚君贵聪门。俯门而航,自柳竹翳密间,循渠而出。又三四曲折,乃得大溪,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小驻古柳根,得酒两罂,菱芡数种。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响震溪谷。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若骇若惊,奄忽去来。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不可收拾。隶而从者:曰学童,能嘲哳为百鸟音,如行空山深树间,春禽一两声,翛然使人怅而惊也;曰沈庆,能为歌声,回曲宛转,嘹亮激越,风露辅之,其声愈清,凄然使人感而悲也。
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同行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皆应曰:“嘻!子为之记。”
(原文有删改)
(注)①阛阓(huán huì):市区。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
(2)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
(3)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小题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三句中的“万斛”是说诗人喝酒特别多,表现内心的忧愁。
D.“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小题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
B.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绝望。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C.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
D.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
【小题3】关于诗歌的手法,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无语问西风”,谓所问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问者西风,有与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这两句是对仗。
B.写景层层递进,层层渲染。在这淡浓、明暗的映衬中,愁情愈发显得强烈、鲜明。
C.“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
D.以“万斛”江水写愁,使用夸张与拟人的手法,将无形之愁写得生动可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南宋)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什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瞑,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①平山堂:在令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
②河洛: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地区。此处泛指沦陷于金兵之手的土地。
③两仙翁:指欧阳修与苏东坡。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两句写出了江南秋日里,诗人站在平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
B.“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是说诗人心头布满了愁思,并且不由地借酒浇愁。其中“江南江北”四字正是愁的原由。
C.“菰菜莼羹一梦”中“菰菜莼羹”运用陶渊明的典故,作者在此有弃官归隐之意,而后面“一梦”二字,又否定了该想法的现实性。
D.“苹洲外,山欲瞑,敛眉峰”三句融情于景,写远山在黄昏中的姿态。“苹洲”是长满苹草的洲渚;苹洲之外,远山在暮色中敛下了它的眉峰。
E.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茫茫天地间一匹老马长啸浩叹,迎着西风跋涉长驱,表达出诗人对马的崇敬。
【小题2】结合全词,请简要概括诗人表达出哪些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