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蛾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①蛾眉亭,在当涂县(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东梁山,西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面临长江,山势险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采石矶,为古时大江南北重要津渡、军家必争之地。蛾眉亭便建在采石矶上。李白墓在当涂东南之青山北麓。
②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宋室南渡后,韩元吉寓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官至吏部尚书,后为礼部尚书出使金国,力主收复失地。晋封颍川郡公,归老于信州南涧。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等当代胜流和爱国志士相善,多有诗词唱和。
(1)“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说说其作用。
(2)作者身处南国,为何能闻到“塞笛”之音?说说你的看法。
(3)简要概括“试问谪仙何处?”所蕴含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2-15 09:0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冷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冷: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⑤)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⑥“见说二句”:沙鸥色白,一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小题1】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婉约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虚实结合,以景示情,以情带景,情景交融。读之耐人寻味,耐人咀嚼。
B.词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C.“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借用辛弃疾沙鸥白头的典故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而“当年燕子知何处?”则化用刘禹锡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小题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并作简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竹下
宋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 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作者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次年被派到徽州(在今安徽省境内),当了六七年州府下属的小官吏。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这首诗是这年或之后二三年内,离开竹下时写的。②结束:穿着。③穗:用丝线或布条等扎成的挂起来往下垂的装饰品。④吹:通“炊”。
【小题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解说和评价,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联扣“早发”,先点明出发时的情景:穿好晨装,跨马出发。“散疲顽”,暗示此行是在繁忙的公务之后。可见诗人是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品赏竹下之景的。
B.诗的颔联扣住诗题中的“竹下”,描绘了山区清晨特有的清新明丽的景象。
C.颈联上句写炊烟,下句写溪水,画意甚浓。炊烟,树丛,溪水,小桥,上下映衬,一碧一绿,一直一弯,在色彩、线条和态势上构成了错综变化之美。
D.炊烟当树“直”,暗示无风,同时还会使人联想到那炊烟下庄户人家生活的安宁与平静。“弯”则勾画了绕山穿桥的小溪的身影。这两字显然脱胎于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且与原句意境相似。
E. 这首诗,诗人不仅准确描绘了沿途景物的特征,而且把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融于景物之中,表达了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小题2】这首诗的颔联写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