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
(选自元好问《新轩乐府引》)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小题2】文中的“乐府”指的是____其别称还有____、____。
【小题3】作者认为东坡乐府有什么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9 06:05: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⑥杜鹃花: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杜鹃,一名子规,传说为蜀王杜字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直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憾寄予眼前的芳丛。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小题2】诗歌颔联的意思是什么?该联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了杜鹃鸟,杜鹃鸟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比喻为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上片前两句写景,有实有虚,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易水寒”为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
D.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E. 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