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米芾索帖

米芾诙谲①好奇。在真州②,尝蔡攸③于舟中,攸出所藏王右军④《王略帖》示之。芾惊叹,求以他画之。攸意以为难。芾曰:“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船舷欲坠。攸与之。

(注)①诙谲:诙谐机智。②真州:古地名,在今江苏境内。③蔡攸:宋朝人。④王右军:即王羲之。

(文化常识)书画家米芾。北宋书画家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他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世居太原,迁湖北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徽宗召他为书画学博士(职官名称)。他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其举止“颠狂”,世称“米颠”。从上文所见,其行为确有些异常,因弄不到《王略帖》,竟威胁要投江自杀。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

(思考与练习)
【小题1】解释。
①诣:____________;②易:_____________;③据:____________;④遽: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攸意以为难。
②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
【小题3】请另外写出三个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姓名。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0 02:0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留耕堂记
【宋】叶适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余孩稚时,闻田野传诵,已识其趣.;出游四方,所至闾巷无不道此相训切。今葛君自得遂取以名.堂,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
凡人衣食、居处、嗜好之须,当身而足,则所留固狭矣。然而念迫于室家,莫之赢焉;爱牵于子孙,不能业焉。四民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已多而犹不足者,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嗟夫!若.是则诚不可禁已。虽然,其留者则必与是心俱,彼心不丧,术不谬.,阡连陌接,谷量山积,而隐诸方寸之小,无惭焉可也。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故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货虽不留,心足以留也。岂惟田野闾巷,而士君子何独不然!
葛君宅才数亩,无高垣.大屋之居,桑麻果树,依约可数。有二子,行称其文,卑躬侧履,非礼不动,草衣木食,自乐其乐。然后知方寸之小为无穷,而所留者异乎人之留也。若夫由是以致其用,则犹外物也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田野传送,已识其趣 旨趣
B.今葛君自得遂取以名堂 名字
C.彼心不丧,术不谬 错误
D.无高垣.大屋之居 墙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B.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C.若是则诚不可禁已 吾儿,久不见若影
D.广欲莫如少取    方五六十, 如六七十
【小题3】下面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
——也许不是在文章的语言中所能看到的。
B.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
——各自尽力竞争,各自追逐自己的欲望,即使有危险也始终不畏惧。
C.岂惟田野闾巷,而士君子何独不然
——哪里只是田野乡下这样,而士人君子难道不是这样吗?
D.所留者异乎人之留也
——(葛君)留给子孙的东西和一般人留给子孙的东西不一样。
【小题4】请用“/”为文中画曲线部分的句子断句。
不 然 则 货 虽 留 而 心 不 足 以 留 也 留 之 家 家 不 能 受 留 之 子 孙 子 孙 不 能 守 甚 至 刑 祸 戮 辱 水 火 盗 贼 俄 反 顾 失 之 皆 是 也
【小题5】作者说“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这句民谚“其词意质而劝戒深”,其中“劝戒的深意”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四字词语回答。(不少于3个词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展西湖二首(其一)

(宋)宋庠

绿鸭东陂已可怜,更因云窦注西田。

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河极目天。

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

使君直欲称渔叟,愿赐闲州不计年。

(注)① 皇祐年间,宋庠贬官许州,兴工疏浚了西湖,并凿断横堤,使东西相通,连成一片。完工后,他写下《重展西湖》二首以记其事。②东陂,指西湖的东部分。③云窦,指从山穴或山谷中涌流而出的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绿鸭”写水的色彩。东半湖绿波荡漾,水光粼粼,风景已经十分可爱了,“更因”承接上文,描写西半湖流云涌动,其风景更令人陶醉。
B.颔联凿通了东西两湖,鱼和鸟得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展尽”是个双关动词,既是说湖面开阔了,就像大江大河一样无边;又是说诗人极目远眺,看到水天一色,胸怀顿觉开阔。
C.尾联作者抒情达意。古人称太守、郡守、刺史之类的地方长官为使君。这时宋庠正贬官许昌,为知州,故自称“使君”。
D.诗人善于寓情于景,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感情,自然而含蓄。诗人的观察力比较细密,故状物、写景细腻传神。
【小题2】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萧房知人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

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

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樊哙从高祖起丰、沛,劝霸上之还,解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而韩信羞与为伍。唐俭赞太宗建大策,发蒲津之谋,定突厥之计,非庸臣也,而李靖以为不足惜。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 去:离开 B. 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 迁:调任
C. 乃留幕府,遂为名相 表:表彰 D. 角鸿门之厄,功亦不矣 细:小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诸将亡者十数,公无所追  ②舟遥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B. ①二人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  ②非一士
C. ①唐俭赞太宗建大策……非庸臣  ②此世所以不传
D. ①盖以信、靖视哙、俭不,犹熊罴之与狸狌耳  ②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何独具慧眼,留住了能助刘邦成就汉业的人才韩信,使“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千古佳话。
B. 秦王李世民幕府属吏外调任职的人很多,房玄龄认为只要留住杜如晦就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
C. 樊哙、唐俭等人虽然劳苦功高,但作者认为,他们不过是熊罴与狸狌而已,不是特殊人才。
D. 大将韩信、宰相杜如晦那样的人才固然重要,但萧何、房玄龄这一类人能够选贤进能,显得更重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
(2)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