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障泥:马鞯,垂于马腹两侧以挡尘土。②玉骢:白色的骏马。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喜悦的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犹如晶莹剔透的珠玉。这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了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下片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
【小题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11 04:05: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 江 月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神宗元丰二年(1079),作者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1080)。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事一场大梦”一句感叹人生的虚幻,“人生几度新凉”中的“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几度”表明人生中的“新凉”有限,应当珍惜光阴,莫使年华虚度。
B.“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两句,词人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典型秋景,通过写纷纷落叶落到了自己的身上,来慨叹时光易逝,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C.“中秋谁与共孤光”一句点出了作此词的时间,“孤光”指独在天上的月亮,词人选取“中秋”这一节日作为背景,以哀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
D.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
【小题2】谈谈你对“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日:“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虞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日:“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有改动)

(注)①巉(chán)岩:高峻的山岩。②蒙茸:茂密的乱草。③冯夷:水神名。④畴昔之夜:在这里指昨夜。畴昔,往日。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霜露降,木叶尽脱 既:已经
B.其所止而休焉     听:听任
C.有孤鹤,横江东来 适:恰巧
D.道士笑,予亦惊寤 顾:只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B.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C.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D.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小题3】把此篇文章(后赋)与课文(前赋)相对照阅读时,对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赋是苏轼初游赤壁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B.后赋写的也是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C.前赋谈玄说理,以议论为主,寓悲愤于旷达之中;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
D.后赋抒发了作者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从文中即可看出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履巉岩,披蒙茸,踞虏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3)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
寒食雨二首(其二)
苏 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注 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②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小题1】关于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E. 这是一首逢寒食节遇雨抒情的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因被贬黄州而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与悲痛之情,以及无穷的感伤。
【小题2】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释)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三四两句宕开一笔,描绘初到黄州,风尘仆仆之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C.第五句中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第六句中诗人以古今诗人自比,表明自己所得官阶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D.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E. 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小题2】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