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驱  蚊
(明)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扇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扇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噬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有删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1】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噬面。
【小题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4 02:57: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
B.客人之所以悲伤,用箫吹出悲凉幽怨的调子,是因为独处孤舟的寡妇的不幸身世和悲泣引起了客人深深的同情。
C.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D.文段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
【小题2】作者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小题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既望: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属:___________________ 
③白露: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___________________ 
⑤凌:___________________ 
⑥茫然:___________________ 
⑦羽化:___________________ 
⑧击空明兮溯流光: ___________________ 
⑨怀:___________________ 
⑩倚:___________________ 
⑪幽壑:___________________ 
⑫嫠妇: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二、文言文阅读
谏逐客书
李斯
秦宗室大臣皆言于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甕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28)。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选自《古文观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间:离间
B.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施:延续
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舍弃,拒绝
D.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赍:卖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不该驱逐客卿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②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③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
④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⑤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⑥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⑤⑥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的宗室大臣奏请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也是被驱逐的一个。李斯闻讯,便上书劝谏,秦王最后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取消了逐客令。
B.首先,以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先王“皆以客之功”的史实雄辩地说明重用客卿对秦有利。
C.接着,从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D.最后,以“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为喻,说明秦国只有不断扩张领土,才能成就帝王霸业。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同类题5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方丈:一丈见方
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C.已为墙,凡再变矣。  再:第二次
D.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B.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顷之,持一象笏至 凌万顷之茫然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是对项脊轩环境的介绍,把原来的情况同修葺后的情况比照起来写,十分生动。景物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感情。写项脊轩旧状和新貌,把一间极普通的斗室写得那么可爱,正是作者喜爱这间书房的感情的反映。
B.第二段写轩中怀旧,先用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作承上启下的过渡,接着用“先是”转入追叙,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抒发了人亡物在的感慨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
C.第三段写他闭门苦读和项脊轩遭火未焚的神奇。这里稍加点染,不仅深化了前文的悲情,也表现出对项脊轩的深情。
D.本文文气贯通,浑然一体。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写的是生活琐事,但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起来,又以或喜或悲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全文浑然一体,一点没有松散凌乱的感觉。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2)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