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路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路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B.奉之繁,侵之愈急     弥:更加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确定,断定
D.此言之 得:得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赂者丧    夫夷近,则游者众
B.战败而亡者 秦伯说,郑人盟.
C.秦之所大欲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D.奉弥繁,侵之愈急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列举事例、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C.选文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好了准备。
D.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进行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8 12:1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耶 (全都)B.不在战矣 (所以)
C.思先祖父   (他的,他们的)D.有尺寸之地   (才,从而)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   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
D.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小题3】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 ②B.② ③C.① ③D.② ④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又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
B.则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C.后秦击赵者 再:第二次
D.惜其用武而不也  终:坚持到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夫六国秦皆诸侯 当秦相较
B.谁得族灭也     则施施
C.日削月割,趋于亡作    《师说》贻之
D.赵尝五战秦     齐人勿附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能守其土,不赂秦
A.至于颠覆,固宜然
B.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C.顺流而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文和苏文都采用对比的手法逐层推进,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B.两篇文章中“呜呼”“嗟乎”“悲夫”等叹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感慨的语气与说服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时势的深切忧虑。
C.苏洵认为,燕赵两国“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但后来因为燕国“以荆卿为计”,赵国诛杀李牧,所以才导致了灭亡。
D.杜牧从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都是因为不爱民而自取灭亡,见解极为深刻。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