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作者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获,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
B.作者通过论述心得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C.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双重否定,强调“有志”;提出“力”“物”这两个条件时,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志”。
D.作者写仆碑上的文字,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其目的也是表现有志的主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3-04 06:36: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主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②东府:位于金陵城中,曾是东晋丞相、荒淫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③黍离麦秀:商纣王叔父箕子朝周时,路过殷商旧墟,看到宫室毁坏,长满禾黍,慨愤而作《黍离》《麦秀》。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题目中的“怀古”表明了诗歌的题材,“金陵”是地名,又称建康、江宁、石头城,是六朝古都,今指南京。
B.前诗中间二联,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但都集中反应了秋天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C.后诗颈联以丰富的想象和怀古的诗情述说前朝旧事,当年府第如今只剩几间佛寺,后庭遗曲余唱未休,让人感怀不已。
D.方虚谷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两首诗都是按照“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的顺序结构全诗的。
【小题2】两首诗同为金陵怀古,抒情方式却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同类题5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火以入 拥:持,拿。
B.夫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观点
D.不得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小题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B.其下平旷,有泉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火尚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