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作者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获,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
B.作者通过论述心得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C.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双重否定,强调“有志”;提出“力”“物”这两个条件时,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志”。
D.作者写仆碑上的文字,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其目的也是表现有志的主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3-04 06:36: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众人

(宋)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钓。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标题的“众人”指普通人,“何足”二字说明作者并不在意他们的议论纷纷,反而坚定地认为这些是非是值得高兴而不是担忧的。
B.三四句用典,说明大家交口称赞的不一定是圣贤,反之亦然,还巧妙地暗示了自己的处境,且与尾句相呼应,点明了自己做人的方向。
C.从诗歌艺术方面看,全诗以说理和散文笔法为诗,较为缺乏形象和情感的打造,虽表现出宋诗重议论的特点,但读起来诗味并不丰厚。
D.本诗内容虽主要写的是对待他人意见的态度,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一位立场坚定、充满自信,以圣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诗人的风骨。
【小题2】本诗内容恰好阐释了《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出的哲理,请指出哲理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困穷,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人父母,使其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而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浇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陛下计,而不能无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侥幸一时,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1)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2)。”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取材于王安石《上时政疏》,有删改)

注释:(1)灾稔:灾难(酝酿)成熟;稔:本指庄稼成熟。(2)“若药”二句:意思是吃了药不感到头晕目眩,疾病就不能痊愈。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其屋死亡 比:紧靠
B.以然致此者 晏:安定
C.而不能无然者也     慨:慨叹
D.以古今    准:准则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为久远之计 不可以旷日持久
B.人父母    此臣所以窃陛下计
C.而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   可侥幸一时
D.官乱上    莫急今日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妻子固已困穷
而妻子儿女本来已经陷入困境而走投无路
B.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
这些难道是仁孝的天子所应该忍受的吗
C.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
那么即使再想去咨询考察讲求法度来救护自己
D.臣实预其荣辱
我确实可以预见它的荣辱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向当时君主提出自己治理时政建议的奏章,与《陈情表》文体相同。
B.本文作者以“晋、梁、唐”三位君王为例,劝诫皇帝一定要效仿他们以建立功业。
C.王安石指出当时上层官员胡作非为,底层百姓日渐贫困,皇帝却不问究关注。
D.本文开篇即表达君王要至诚至切为天下忧虑的观点,然后层层论证提出建议。
【小题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 
②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小题6】①根据文意回答,王安石认为君王具备了“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后,还需要怎么做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呢?请根据文意概括。
②下面选文均出自《论语·为证》,请从中任选一则,简要概述其表达了孔子在为政方面的什么观点。

选文一:

子曰:“道(1)之以政(2),齐(3)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

注释:(1)道:引导。(2)政:法制,禁令。(3)齐:整齐、约束。(4)格:来,归顺。

选文二: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1)直错(2)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1)举:选拔。(2)错:同“措”,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