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A.这段文字描绘了农历十六日的黄州赤壁,清风、明月、大江、白露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月夜大江图。
B.“纵一苇之所如”的“纵”为“任凭”之意,流露了作者内心无拘无束的自由感。
C.“凌万顷之茫然”的“凌”既是对船行的客观描述,也表现了作者当时超脱的心境。
D.道教飞升成仙的“羽化”,苏轼用“羽化”委婉表达了谪居黄州的自己对归隐求仙的渴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03 12:4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

苏轼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稠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注)①烈宁七年(1074)。作者由杭州移守荒蛮之地密州,作此诗②马耳:马耳山,因形似马耳得名。③本诗作于元丰四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是年冬,黄州大雪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首联写自昏达旦,彻夜雪飘的情景。起笔先点明时间,从黄昏绵绵纤雨写起,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突出局势严峻,作者心情紧张。
B.第一首尾联生动描摹出马耳山的形象。大雪之后,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高耸起,没有被雪覆盖。作者借马耳山含蓄地表达出对志向的坚守。
C.第二首首联写雪后到乾明寺,用“马亦惊”表现漫山皆雪眼前是一片银色世界,与温庭筠《侠客行》中的“白马夜频惊,三更霸凌雪”有异曲同工之妙。
D.第二首颈联抒发自己对雪景的热爱。这样至洁至净的银色世界,决不能让牛羊踏。“且看”句是想象雪晴之后,鸦鹊嬉戏于枝间的可人画面。
【小题2】两首诗都写雪景,描写手法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A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方:当
D.举匏樽以相属 属:同“嘱”嘱托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其皆出于此乎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小题3】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顺流而东也
【小题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今安在哉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何为其然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水为之而寒于水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壬戌之秋,七月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邻?   陪:陪衬B.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D.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小题2】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缒而出。   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B.若郑而有益于君。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C.越国以远。   鄙: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边邑
D.邻之,君之薄也。   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得雄厚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壬戌秋   盘庚
B.徘徊斗牛之间   因击沛公
C.而不知所止   吾还也
D.扣舷歌之   赂秦力亏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属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共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
B.“望”一般指农历每月的十五,除此之外,还有“朔”“晦”,分别指每月的末日和初日。
C.我国古代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作宿。文中“斗牛”指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D.古籍中的“河”一般指黄河,“江”一般指长江。文中“白露横江”的“江”就指长江。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