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苏轼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塘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注】:①高唐即高唐观,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梦与巫山神女相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篇点明了两人相识的地点——画屏之间,用典型的物象代称相识的地点,凸显了主人公对两人相识的过程记忆深刻。
B.梁间的燕子双飞,春来秋去,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悄悄走过,对这些物象的描写写出了作者伤春之感。
C.下片集中笔墨写相聚的快乐,正是为了反衬男主人公错失爱人的痛苦,只有享受过如此的欢愉,才能产生如此的痛苦。
D.“敛尽春山”写作者看见眼前春意盎然的山峦,想起了过去的点点滴滴,心有千言却无法言说,表达了心中的苦闷。
E. 这首词顺叙和倒叙交叉使用,使其具有了简单的情节,结构错落有致,收到了曲折生情,摇曳生姿的艺术效果。
【小题2】这首词写出了作者对爱人无穷无尽的思念,作者是怎样做到的?请结合上片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5-05 05:19: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余问养生于吴子。得二言 ∶曰和,曰安。

何谓和?曰∶子不见天地之为寒暑乎?寒暑之极,至为折胶流金而物不以为病。其变者微也,寒暑之变。昼与日俱逝,夜与月并驰。俯仰之间屡变,而人不知者。微之至,和之极也。使此二极者相寻而狎至,则人之死久矣。

何谓安?曰∶吾尝自牢山,浮赫达于淮,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桔槔。而与之上下,如蹈车轮而行。反逆眩乱不可止,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吾非有异术也。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顾凡病我者举非物也。食中有蛆,人之见者必呕也。其不见而食者,未尝呕也。请察其所从生。论八珍者必咽言粪秽者必唾,二者未尝与我接也。唾与咽何从生哉?果生于我乎?知其生于我也。则虽与之接而不变安之至也。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吴子,古之静者也,其观于物也审矣,是以私识其言,而时省观焉!

【小题1】可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
A.矣B.焉C.也D.哉
【小题2】对第三段所论“安”的含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不与外物相争,顺其自然,淡然自安
B.不受外物影响,听从内心的主观感受
C.不畏人生艰险,安于贫贱,超然物外
D.不因外物变化而改变自我,处变不惊。
【小题3】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对外物的感受轻微,内心和顺,因而养生的道理就具备了。
B.在外事物变化轻微,在内心情顺畅,进而养生的道理就完备了。
C.在外对事物的感受细微,在内心情顺畅,进而养生的道理就完备了。
D.外物带来的感受细微,内心对外物的感应顺遂,因而养生的道理就具备了。
【小题4】吴子深得养生之道的根本原因在于
【小题5】本文在说理上颇具特色,试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