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通称。杂剧的构成一般是一本四折,外加一个楔子。
B.苏轼和辛弃疾是宋词豪放派的领袖,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代表,柳永那一派也不是。
C.关汉卿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马致远、汤显祖、白朴一起称为“元曲四大家”。
D.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家,他享誉世界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2-08-11 05:3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浣溪沙•忆旧①
苏轼
长记鸣琴子贱②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③终不避桐乡。
注:①此词别本有小序云:“赠陈海州。陈尝为眉令,有声。”苏轼,眉州眉山人。
②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③西汉中叶时人朱邑,字仲卿,在桐乡为官,深受人民爱戴,病重时,嘱咐其子将其葬于桐乡。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上阕运用“鸣琴而治”的典故,借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 的效果来赞美陈海州治理眉州有方。
B.下阕借用“朱邑归葬桐乡”的典故表达陈海州得眉山百姓的爱戴,抒发了苏轼对曾经任家乡父母官的陈海州的一片感激之情。
C.“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两句借景抒情,写出昔日绿柳垂杨环绕朱漆厅堂,现在却被秋霜覆盖的萧索情景,表达了作者世事变迁之感。
D.“聚散交游如梦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生聚散浮沉如同梦境一般,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E. 全词没有直接写陈海州的政绩,但通过两个典故展现了出来,同时蕴含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希望能够像陈海州一样有所作为。
【小题2】有人评价此词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选出下列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苏子愀然,正襟坐  危:端正
B.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盘绕
C.不知东方之白 既:既然
D.洗盏酌   更:更换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其然也/耳得之而
B.今安在哉/侣鱼虾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诗乎/固一世雄也
D.山川相缪,郁苍苍/相与枕藉舟中
【小题3】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苏子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自然段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着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苏轼《方山子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然终不遇。 终:自始至终
C.使骑逐而追之。    骑:坐骑
D.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平时的志节和行为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字与“因谓之方山子”的“之”含义完全一样的是( )
A.余谪居于黄,过岐,适见焉:焉
B.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其
C.而岂山中之人哉:之
D.方山子傥见之与:之
【小题3】以下句子中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是( )
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
B.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粪土
C.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悍
D.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从事
【小题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方山子是一个在光州和黄州一带隐居的人。
B.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到了晚年就隐居在了光州和黄州之间一个叫岐亭的地方。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方山子也很惊讶地询问我之所以到这里的原因。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许多不同寻常的人,常常假装成癫狂不干净的样子。
【小题5】方山子安贫若素,以下选项体现了这一性格的是( )
(1)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2)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3)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4)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5)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A.(1)(2)(5)B.(2)(3)(4)
C.(1)(4)(5)D.(1)(2)(4)
【小题6】下列对这段古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方山子真名陈慥,字季常,与本文作者素有交情。本文作者被贬官到黄州时,同方山子不期而遇,与二人初次见面至少已经有十九年光景了。:学*科*网Z*X*X*K
B.方山子出身富贵豪门,然而他却抛弃了荣华,放弃了拜官封爵,宁可过着贫寒的隐居生活,并能自得其乐。
C.本文作者用开门见山的手法介绍了传记主人公方山子的姓名家世。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了倒叙的手法描写了十九年前主人公游西山射杀飞鹊的事情,体现了方山子的侠气。
D.从作者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方山子之所以成为与世无争的隐士,与其说是对现实的逃避,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有些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