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缭,盘绕B.举匏樽以相 属:连接
C.酾酒江,横槊赋诗  临:面对D.而莫消长也 卒:到底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月出东山之上 赤壁之下
B.惟江上清风 哀吾生须臾
C.扣舷歌之 顺流东也
D.相与枕藉舟中 飘飘如遗世独立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B.歌窈窕之章C.白露横江D.杯盘狼籍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壬戌:古代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按一定规则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B.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古人将满天星宿划为四大星野,春秋时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
C.孟德:是曹操的名,古人一般既有名又有字,“名”是出生时取的,供长辈或自己来称呼的,“字”是供朋友称呼的。
D.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是春秋战国时期,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而行,毫无阻碍简直就是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B.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生动、真切感人。
C.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忧愁凄怆,于是整理好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这里借主人之问,自然引出悲之所在。
D.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摆脱了赋在句式、声律等方面的束缚,相对自由。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4 04:0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天地,渺沧海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者如斯    逝:往
B.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适应
C.其破荆州  方:当
D.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愀    何为其
B.寄蜉蝣天地 托遗响悲风
C.顺流而东  固一世之雄
D.渺沧海一粟 与山间明月
【小题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的句式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郞者乎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自然段“方其”以下八句,先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势力的扩张写出了声势和气派,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画曹操“一世之雄”的形象。从文意看,这八句都是为“而今安在哉”一句蓄势。
B.第一自然段紧承上段的泛舟赏景之“乐”展开,突显一个“悲”字。悲的原因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C.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以“变”与“不变”两者相提并论,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实际上作者要阐明的主要是“不变”这层意思,并以此表现豁达乐观的态度。
D.第二自然段,作者结合景物特征,巧妙地批判了“客”的观点。但仔细看来,作者所阐述的“不变”只是宇宙万物无穷无尽,并未涵盖人生,以此来驳“客”的观点,稍显牵强。
【小题5】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同类题2

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
B.客人之所以悲伤,用箫吹出悲凉幽怨的调子,是因为独处孤舟的寡妇的不幸身世和悲泣引起了客人深深的同情。
C.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D.文段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
【小题2】作者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小题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既望: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属:___________________ 
③白露: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___________________ 
⑤凌:___________________ 
⑥茫然:___________________ 
⑦羽化:___________________ 
⑧击空明兮溯流光: ___________________ 
⑨怀:___________________ 
⑩倚:___________________ 
⑪幽壑:___________________ 
⑫嫠妇: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波不 兴:起
B.纵一苇之所   如:往
C.顺流而也     东:向东
D.正襟坐 危:端正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月出东山之上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B.扣舷歌之   拔剑切啖之
C.声呜呜然   君知难也
D.渺沧海一粟 行李往来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展现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夜游图,表达了作者夜游赤壁的兴奋之情。
B.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歌词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C.文章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客的一番话是试图用曹操的经历说明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创造“一世之雄”的伟业。
D.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阐述了这样一个哲理: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川相   缪:同“缭”,连结,盘绕。
B.莫消长也 卒:最终
C.击空明兮流光 溯:顺流而下。
D.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扣舷歌之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B.声呜呜然 出人也远矣
C.江上清风 欲人无惑也难矣
D.游是乎始 月出东山之上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用主客问答这种方式来写,这是赋的传统写法,作者借助客之口从反面引出自己思想中消极的一面,再借主之口表现思想中主要的积极的方面。
B.文章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从江山风月中得到启示,跳出了苦闷。
C.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其实是借古代英雄人物,表现自己人生无常、功业未就等慨叹。
D.作者想要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但遭小人陷害被贬,从本文看,他最后变得豁达乐观,是和陶渊明一样,想彻底告别官场,归隐田园。
【小题4】翻译句子。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饞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顷之茫然 凌:适宜
B.歌而和之   倚:循、依
C.方其破荆州,江陵   下:攻占
D.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受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乃摄衣/而上履/饞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B.予乃摄衣而上/履饞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C.予乃摄衣而上/履饞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D.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这属于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方法还有年号纪年法、帝王纪年法等。
B.斗牛,星宿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斗”“牛”是其中二宿。
C.既望,指过了望日之后。“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则是指农历每月三十。
D.盏,在文中指酒杯。我国古代用作盛酒、温酒、饮酒的酒器还有很多,如:尊、壶、角、卮、觥、杯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先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赏景吟诗,举杯对月,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俱佳。
B.选文一用主客对话来写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文章的总体基调还是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
C.选文二写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D.选文二写与道士等人夜游赤壁,文中“道士顾笑,予亦惊寤”一句表明作者在道士的的点化之下已经意识到了要勇于面对人生的困顿,积极进取。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