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夜

张 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1)这首诗使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诗的结尾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结合第三、四句诗,说说诗人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2:09: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修,字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用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数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卒从公议。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塞。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公权知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屏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节选自吴充《欧阳修行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B.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C.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D.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是指已死去的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君亲之名,其在世时也讳。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仁宗是一个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D.四海指天下、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或四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而他的直言进谏也曾冒犯了谏官,受到了打击,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B.仁宗增设任谏官时,首先考虑到欧阳修,欧阳修感激天子的知遇之恩,想要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以报答仁宗。
C.澧州进柿木时,欧阳修认为当时社会内忧外患,天下太平需要励精图治才能实现。
D.保州兵变之后,黄河以北的士兵稍微有不如意就谋划叛乱,欧阳修采取措施让叛乱在没有萌芽的时候消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
(2)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小题5】欧阳修为什么不同意宣抚使悉诛“叛乱之胁从者”?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习之论文
(宋)洪迈
李习之《答朱载言书》论文最为明白周尽,云:“《六经》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故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其读《诗》也,如未尝有《易》也;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其读屈原、庄周也,如未尝有《六经》也。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天下之语文章有六说焉:其尚异者曰,文章词句,奇险而已;其好理者曰,文章叙意,苟通而已;溺于时者曰,文章必当对;病于时者曰,文章不当对;爱难者曰,宜深,不当易;爱易者曰,宜通,不当难。此皆情有所偏滞,未识文章之所主也。义不深不至于理,而辞句怪丽者,有之矣,《剧秦美新》、王褒《僮约》是也。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词章不能工者有之矣,王氏《中说》、俗传《太公家教》是也。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辞之对与否、易与难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非对也;‘遘闵既多,受侮不少’非不对也;‘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菀彼桑柔,其下侯甸,捋采其刘’非易也;‘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非难也。《六经》之后,百家之言兴,老聃、列、庄,至于刘向、扬雄,皆自成一家之文,学者之所师归也。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其论于文者如此,后学宜志之。
(选自《容斋随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B.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C.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D.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班固《汉书艺·文志》称为六艺。
B.文章,原指错杂的花纹,“天下之语文章”中的“文章”指的是文献、礼乐方面的学问。
C.百家,春秋战国时代的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思想、学术流派。
D.老聃,一般指老子李耳,春秋战国时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著《老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六经”时见不到它们互相引用,因“六经”立意用语,各有特点,富于创造,不相互仿效。
B.李习之认为,评论文章的六种说法,均出于个人情感和爱好不同,未真正涉及并指出文章的主旨。
C.《答朱载言书》中结合具体例子指出不同类型文章的亮点和缺陷,如《中说》、《太公家教》就是义理浮浅、词句华美的实例。
D.百家之言继“六经”后兴起,学习写文章的人,纷纷以老聃、列子、庄子、刘向、杨雄等人为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辞之对与否、易与难也。
(2)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