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太平州新学记

王安石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定仲求所作。侯之为州也,宽以有制,静以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庭,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百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

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太平州: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②子城: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③餔:吃饭。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B.者C.焉D.耳
【小题2】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小题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小题4】对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
B.作者认为学者要通过积累善才能继承圣人之道,进而才能行仁义于天下。
C.作者认为读书人不能只听君主意见不了解百姓民情,否则会曲解圣人之道。
D.李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因而值得为世人称道。
【小题5】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0 08:45: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小题1】王安石,号 
【小题2】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千里澄江似练”的“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匹白绢,波光闪亮。“翠峰如簇”的“簇”字又描绘出青翠的山峰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峻峭挺拔。
B.上片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用画笔是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的。
C.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起笔,由写景转入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小题3】结合作品,对下片划线句加以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月乙酉,缘山麓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丈。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敕建者。北渡两涧,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闻。因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闻北冈有元世祖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 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川秧雨’者是也,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
——节选自杨慎《点苍山游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轩窗洞豁最堪/ 游目则见/ 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 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B.轩窗洞豁/ 最堪游目/ 则见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 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C.轩窗洞豁最堪/ 游目则见/ 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D.轩窗洞豁/ 最堪游目/ 则见满川烈日/ 农人刈麦/ 予曰异哉/ 何晴雨相兼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是梵语的音译,本意指佛或佛教徒。在《游褒禅山记》中指和尚。
B.阳:这里指华山的南面。古人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
C.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D.乙酉:指乙酉年,这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同样的纪年方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中,作者突出“有碑仆道”的细节,略写游前洞的经历,详写游后洞的经历,这些都是为后文的说理作铺垫。
B.褒禅山的真实名字应为“花山”,却被误读成“华山”,作者由此悲叹古籍失传,后代人不能深思慎取,连古籍的名字都说不出来。
C.在记游中说理是《游褒禅山记》的特色,作者阐释了“志、力、物”对于成功的意义,认为其中的“志”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D.节选的《点苍山游记》中作者或考察古迹,或引用传说,增添了山水的文化内涵,较之《游褒禅山记》,更侧重于抒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乙】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   称;称赞
B.而卒赖其力   卒:最终
C.擅齐之强   擅:擅长
D.而又不随以怠   息:懈怠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古人之观于天地
B.以脱于虎豹之秦   于是余有叹焉
C.士以故归之   不随以止也
D.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3】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虽短,却是古代驳论文的杰作,指出了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观点独树一帜。
B.乙文是我国古代游记散文中的精品,作者在游览之中求思至深,其心得也与众不同。
C.甲文先提出世人的观点,再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提供各自立论的依据,思路清晰。
D.乙文讨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层层深入地写出了“余之所得”:尽志无悔。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盂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