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苏轼的《六国论》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义:坚守道义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理:命运
C.后秦击赵者再 再:第二次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刺客不行,良将犹在B.赵尝五战于秦
C.多于南亩之农夫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得道理。
B.选文第一段引用古人“抱薪救火”的话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肆意,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27 04:50: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C.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 革:改变,除去
D.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应当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暴秦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
B.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秦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项籍论

苏洵

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天下之所为而余制其后,乃克有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钜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以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钜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

或曰:虽然,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劲兵尽于钜鹿。籍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敌寡弱之师,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关,与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关,与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则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

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赵何?曰:虎方捕鹿,罴据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则碎于罴明矣。军志所谓攻其必救也。使籍入关,王离。涉间必释赵自救。籍据关逆击其前,赵与诸侯救者十余壁蹑其后,覆之必矣。是籍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功于秦也。战国时,魏伐赵,齐救之。田忌引兵疾走大梁,存赵而破魏。彼宋义号知兵,殊不达此,屯安阳不进,而曰待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据关矣。籍与义俱失焉。

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若夫秦。汉之故都,沃土千里,洪河大山,真可以控天下,又乌事夫不可以措足如剑门者而后曰险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克有   济:成功
B.籍能以必死之士   诚:如果,表假设
C.存赵而破魏 因:于是
D.而藏诸家 椟:用木盒子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短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籍,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古代人喜欢喊字,不喊名,长辈才喊名,平辈喊字。“字”是古代男子才有的。
B.河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河,在古代多指黄河。
C.三秦,项羽引兵灭秦后,将关中之地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关中一带在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发源地。
D.中原又称中土、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籍于此时若急以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
(2)籍据关逆击其前,赵与诸侯救者十余壁蹑其后,覆之必矣。
【小题4】根据文中苏洵的观点,概括为项羽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