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六国论》苏洵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破灭,非不利   兵:兵器
B.霜露,斩荆棘 暴:暴露,冒着
C.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应当
D.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以”字与“以地事秦”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
B.子孙视之亦不甚惜,举以予人
C.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小题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第四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日、明日,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3 10:01: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8分)
苏氏族谱亭记(宋)苏洵
匹夫而化乡人者,吾闻其语矣。国有君,邑有大夫,而争讼者诉于其门;乡有庠,里有学,而学道者赴于其家。乡人有为不善于室者,父兄辄相与恐日:“吾夫子无乃闻之!”呜呼!彼独何修而得此哉?意者其积之有本末而施之有次第邪?今吾族人,犹有服者不过百人,而岁时蜡社,不能相与尽其欢欣爱洽,稍远者至不相往来,是无以示吾乡党邻里也。乃作苏氏族谱,立亭于高祖墓茔之西南,而刻石焉。
既而告之曰: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则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诮让也。
岁正月,相与拜奠于墓下。既奠,列坐于亭。其老者顾少者而叹日:“是不及见吾乡邻风俗之关矣。自吾少时,见有为不义者,则众相与疾之,如见怪物焉,栗焉而不宁。其后少衰也,犹相与笑之。今也则相与安之耳。是起于某人也夫。某人者,是乡之望人也,而大乱吾俗焉。是故其诱人也速,其为害也深。自斯人之逐其兄之遗孤子而不恤也,而骨肉之恩薄。自斯人之多取其先人之赀田而欺其诸孤子也,而孝弟之行缺。自斯人之为其诸孤子之所讼也,而礼义之节废。自斯人之以妾加其妻也,而嫡庶之别混。自斯人之笃于声色而父子杂处、欢哗不严也,而闺门之政乱。自斯人之渎财无厌、惟富者之为贤也,而廉耻之路塞。此六行者,吾往时所谓大惭而不容者也。今无知之人皆曰:某人,何人也,犹且为之。其舆马赫奕、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其官爵货力足以摇动府县,其矫诈修饰言语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盗也。吾不敢以告乡人,而私以戒族人焉。仿佛于斯人之一节者,愿无过吾门也。”予闻之惧,而请书焉。老人日:“书其事而阙其姓名,使他人观之,则不知其为谁,而夫人之观之,则面热内惭,汗出而食不下也。且无彰之,庶其有悔乎!”予日:“然。”乃记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匹夫而化乡人者化:教化,感化
B.则老者字之字:抚养,养育
C.其后少衰也少:减少
D.其官爵货力足以摇动府县货:财物,钱财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而争讼者诉于其门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其老者顾少者而叹日  其皆出于此乎    B. 自斯人之逐其兄之遗孤子而不恤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而私以戒族人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国有君,邑有大夫B.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
C.是州里之大盗也D.而夫人之观之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中的乡里“匹夫”既有学识,更有美德,深刻影响了乡里的人心风俗,实为乡里君子。
B. 文章从乡里君子写起,表明苏氏作谱立亭并且刻石为纪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苏氏的繁衍生息。C 与首段“匹夫”照应,“某人”名为“乡之望人”,实乃乡里风俗变坏的罪魁祸首,对比鲜明,结构严谨。
C. 本文虽是一篇行文生动的记叙文,但抒情议论突出,内涵丰富,主题深刻。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3分)

(2)仿佛于斯人之一节者,愿无过吾门也。(3分)
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孙之不甚惜 视:对待
B.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C.韩、魏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塞:阻塞
D.越韩魏,而攻人之国都   过:越过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B.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C.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D.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小题3】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楚说的,韩、魏、楚之所以“赂秦”,是因为写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②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 弊:弊病
B.六国互丧 互:互相
C.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D.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小题4】下列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做“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D.第二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余青州书

(宋)苏洵

洵闻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曰:“三以为令尹而不喜,三夺其令尹而不怒。”其为令尹也,楚人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为之怒。己不期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令尹子文岂独恶夫富贵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嗟夫!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

昔者,明公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而为天下之名卿。当其盛时,激昂慷慨,论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弹压强悍不屈之虏,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国,可谓至盛矣。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充斥万里,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棰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乂安。走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适会事变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禄至。明公之于进退之事,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问而不知自止!达者安于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顾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夫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忸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

今夫天下之所以奔走于富贵者,我知之矣,而不敢以告人也。富贵之极,止于天子之相。而天子之相,果谁为之名邪?岂天为之名邪?其无乃亦人之自名邪?夫天下之官,上自三公,至于卿、大夫,而下至于士。此四者,皆人之所自为也,而人亦自贵之。而令世之士,得为君子者,一为世之所弃,则以为不若一命士之贵,而况以与三公争哉。且夫明公昔者之伏于南海,与夫今者之为东海也,君子岂有间于其间,而明公亦岂有以自轻而自重哉?洵以为明公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其尝之也盖已多矣,是以极言至此而无所迂曲。

洵,西蜀之匹夫,尝有志于当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然其尝所欲见者,天下之士盖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见矣,而独明公之未尝见,每以为恨。今明公来朝,而洵适在此,是以不得不见。

伏惟加察,幸甚!

(选自苏洵《嘉祐集》,有删节)

(注)①令尹子文:令尹,春秋时期楚国官名,位同国相。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国内乱,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三次被免去相位,毫无愠色。②明公:对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称,此处指余靖,时任青州知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令尹子文之行   高:拾高
B.脱然为弃于人 脱然:不经意的样子
C.不旋踵而南方乂安 乂安:太平无事
D.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   呕哕:呕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岂亦不足以见己大人小邪   侣鱼虾友麋鹿
B.明公之初自奋南海之滨 将请罪母,母不许
C.明公于进退之事   吾从而师
D.无乃亦人之自名邪 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叙写楚国令尹子文仕途三起三落的事,目的是拿明公余靖与其作类比,说明明公淡泊名利,品行高尚。
B.明公余靖仕途发迹于南海,当上朝臣之后,安抚边疆,奉命出使,口若悬河,弹压强悍不屈的外敌,声名远播。被罢黜后,十多年间蛰居海滨,与世无争。后受命安抚南方少数民族,不久就凯旋,又得朝廷重用。
C.苏洵认为当世之士能身为朝臣成君子者,一旦被弃,还不如命士尊贵,哪还能与三公争列;而明公余靖却能东山再起,得享爵禄,源于他对进退的淡然心态,不自轻自重。
D.这封书信叙议结合,言辞恳切,表达了苏洵对明公余靖宠辱不惊、进退自若的博大胸襟的仰慕之情,并以未能结识他而深以为憾,渴望乘其来朝之机,得以一见。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夫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忸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
(2)洵以为明公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其尝之也盖已多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木假山记

苏洵

木之生,或孽①而,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好事者取去,强之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存乎其间。且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③,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④,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⑾。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①孽:树木砍去后重长嫩芽。②拱: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③踞肆:气势雄壮的样子。④庄栗:威严挺拔。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孽而  殇:未长成而天折
B.幸而不破折 得:能够
C.则疑其有存乎其间 数:数量
D.余之爱之,非爱其似山 徒:只,仅仅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漂沉汨没湍沙之间 其势弱
B.则好事者取去 身死国灭,天下笑
C.强之为山     不赂者赂者丧
D.且孽而不殇   与尔三天,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借“拔”“漂”“腐”等词写出栋梁之材的坎坷经历,并以此暗示人才的遭遇。
B.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简单重复,字句虽有改变、更换或节略,表达效果完全一样。
C.作者写木假山的形成过程,既有拟人的笔法,又有带着浓重感情的叙述兼联想。
D.本文无论是由木写到木假山,还是专写自家三峰,作者最终还是抒发自己的心志。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而不为樵夫野人所薪,而后得至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小题5】文末第三段,作者对木假山“有所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