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荀卿论
苏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B.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C.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D.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卿”有多个称谓意义: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对人的敬称,君对臣的称谓,长辈称晚辈,上下级互称,夫妻互称等。
B.古籍中“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三代”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下去。
C.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
D.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这种田地被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
B.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天下人认为难得的人才,但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相反,寡言的颜渊却深受孔子的喜爱。
C.李斯骄矜傲慢,扰乱天下,犯下“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等过错,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荀卿高谈异论的影响。
D.文章先写孔子循规蹈矩,不敢放言高论,后写荀卿喜为异说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这样构成了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
(2)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12:43: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 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不知东方之白 霜露
B.今者暮   日西山
C.蒙茸   到则草而坐
D.正襟坐   攀栖鹘之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顺流.东也 予亦悄然
B.安所得酒乎 道士笑,予亦惊寤
C.浩浩如冯虚御风   返而登舟,放中流
D.惟江上清风 我知
【小题3】下列句子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客有吹洞箫者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渺渺兮予怀
D.游于赤壁之下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满庭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 ①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时朋友多怕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炎凉。②摐摐:形容雨声。③残:残灯。④逢逢:形容鼓声。
【小题1】下列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词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
B.上片的“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苏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
C.上片的“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
D.下片的“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既写当日风雨骤至的景象,又反衬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
E.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
【小题2】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