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8—9题。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①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诗人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小题1】诗歌第一、二两句写了什么景?气氛怎样?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诗歌第三、四两句透漏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2:05: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隰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媪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

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遽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B.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C.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D.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叫讳,规矩是“讳名”不“讳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前加“讳”字,以示尊重。
B.“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的读书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统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奎自其曾祖父三代都没有显达,而薛奎十余岁就能写文章了,因此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薛奎参与政事,辅佐皇上,终于成为宋朝的名臣。
B.薛奎为官有善政,任隰州军事推官,平反冤狱,挽救了四个被冤枉的人性命;任莆田县令时,全部废除旧时王氏无名目的租税;到蜀地做官,更是有好的政治举措。
C.薛奎为人刚毅,坚守节操,不随便附和别人,参与政事之后,更加坚持原则,不受别人牵制。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大臣们犹豫不决,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
D.薛奎因病要求告老还乡,皇上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务;薛奎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兵部尚书;太常根据他一生的功德,为他议定的谥号是“简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
(2)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人于规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邵说,相州安阳人。已擢进士第,未调,陷史思明。逮朝义败,归郭子仪,子仪爱其才,留幕府。迁累长安令、秘书少监。大历末,上言:“天道三十年一小变六十年一大变禄山思明之难出入二纪多难渐平向之乱今将变而之治。宜建徽号,承天意。而方谒郊庙、大赦各一,诚恐云雨之施未普,郁结之气未除。愿因此时修享献、款郊庙、褒有德、录贤人,与天下更始,振灾益寿之术也。”不听。

德宗立,擢吏部侍郎。说因自陈:“家本儒,先祖长白山人贞一,以武后革命,终身不肯仕。先臣殿中侍御史琼之,逮事玄宗。臣十六即孤,长育母手,天宝中始仕。会丧,客河、洛,禄山乱,丧纪当终,臣不褫衰绖又再期,惧终不免,阴走洺、魏。庆绪遁保西城,搜胁儒者为己用,以兵迫臣,遂陷丑逆。俄而史思明顺附,欲间道归北阙下,肃宗拜臣左金吾卫骑曹参军,许留思明所。会乌承恩事,路绝,不得归。朝义之败,欲固守河阳,臣知回纥利野战,阴劝其行,以破贼计。朝义已走,臣西归献状,先帝诏翰林索臣所上言,与王伷偕召。先帝谓诚节白著,故擢伷侍御史,臣为殿中侍御史,使者宣旨制诏尽言其状,则畴昔本末,先帝知之。今又擢以不次,虽自天断,尚恐受谤舆人,伤陛下之明。今吏员未乏而调者多,益以功优,准平格以判留,人去者十七,彼且鼓谗说以投疑于上,此臣所大惧也。”因荐户部郎中萧定、司农卿庾准自代,不许。

说在职以才显,或言且执政。金吾将军裴儆谓柳载曰:“说事贼为剧官,掌其兵,大小百战,掠名家子为奴婢不可计,得宥死而无厚颜,乃崇第产,附贵幸。欲以相邦,其能久乎!”建中三年逐严郢,说与郢善,微讽朱泚讼其冤,为草奏,贬归州刺史,卒。

(选自《新唐书·文艺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道三十年一小变/六十年一大变/禄山思明之难出/入二纪/多难渐平/向之乱/今将变而之治
B.天道三十年一小变/六十年一大变/禄山思明之难/出入二纪/多难渐平/向之乱/今将变而之治
C.天道三十年一小变/六十年一大变/禄山思明之难/出入二纪/多难/渐平向之乱/今将变而之治
D.天道三十年一小变/六十年一大变/禄山思明之难/出入二纪/多难渐平/向之乱今/将变而之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号:美好的称号,多指加于帝后尊号上的歌功颂德的套语。
B.郊庙: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的郊宫和祭祀祖先的宗庙。
C.革命:泛指重大革新,根本改革,如“思想革命”。
D.再期:亦作“再朞”,指服丧两年。期,一周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等到史朝义战败,邵说降归郭子仪,郭子仪爱惜他的才华,将他留在幕府任职。
B.邵说父亲曾任玄宗朝殿中侍御史,在邵说十六岁时去世,邵说由母亲抚养长大。
C.邵说认为若按公正至善判定留人,去职者有十七人,他们将煽动谗言迷惑皇上。
D.尽管邵说在职位上凭借才华显扬,但金吾将军裴儆认为他不适宜担任宰相一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史思明顺附,欲间道归北阙下,肃宗拜臣左金吾卫骑曹参军,许留思明所。
(2)建中三年逐严郢,说与郢善,微讽朱泚讼其冤,为草奏,贬归州刺史,卒。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源乾曜,相州临漳人。乾曜第进士。神龙中,以殿中侍御史黜陟江东,奏课最,频迁谏议大夫。景云后,公卿百官上巳、九日废射礼,乾曜以为:“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年以来,射礼不讲,所司吝费,而旧典为亏。臣愚谓所计者财,所亏者礼,故孔子不爱羊而存礼也。大射谓春秋不可废。”

开元初,邠王府吏犯法,玄宗敕左右为王求才长史,太常卿姜晈荐乾曜,自梁州都督召见,神气爽澈,占对有序,帝悦之,擢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累进尚书左丞。四年,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会帝东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师。治宽简,人安之。居三年,政如始至。仗内白鹰因纵失之,诏京兆督捕,获于野,絓榛死。吏惧得罪,乾曜曰:“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遂入自劾失旨。帝一不问,众伏其知体而善引咎。

八年,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位侍中。建言:“大臣子并求京职,俊乂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臣三俱任京师,请出二息补外,以示自近始。”诏可。乃以子河南参军弼为绛州司功,太祝絜为郑尉。诏曰:“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传》不云乎:‘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晋国之人,于是大和。’道之或行,仁岂远哉。令文武官父子昆弟三人在京司者,分任于外。”由是公卿子弟皆出补。

帝尝自较其考,与张说偕赐。时议者言:“国执政所以同休戚,不崇异无以责功。”帝乃诏中书、门下共食实户三百,堂封自此始。东封还,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帝幸东都,以老疾不任陪扈。卒,赠幽州大都督。

乾曜性谨重,其始仕已四十馀,历官皆以清慎恪敏得名。为相十年,与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同秉政,居中未尝廷议可否事,晚节唯唯联署,务为宽平惇大,故鲜咎悔。姜晈为嘉贞所排,虽得罪,讫不申救,君子焉。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注)①邠王:李守礼,唐高宗李治之孙,封邠王。②堂封:宰相的封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以来 比:近
B.治宽简 尚:崇尚,推崇
C.臣三俱任京师   息:休息,离职
D.君子焉 讥:谴责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源乾曜品性谨慎持重。不管在什么职位上,他都以清廉慎重尽职敏捷闻名,皇帝亲自考核官员政绩,他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并因此受到奖励。
B.源乾曜忠心为国,积极进言。当时射礼废弛,他建议恢复射礼;大臣们的儿子都在京城任职,贤德之士大多外放,他主动要求从自己做起,外放儿子。
C.源乾曜敢于担当。仗内丢失的白鹰死去,属吏害怕获罪,他表示要独自承担责任;晚年也经常当廷裁决大事,果敢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很少有过失和让自己悔恨的事。
D.源乾曜执政重宽松简约。他做京兆尹时,自始至终坚持宽松简约的为政方针,百姓安定,社会和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
(2)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少有大志,十六,与薛稷、赵彦昭同为太学生,家尝送资钱四十万,会有缞服者叩门,自言“五世未葬,愿假以治丧”。元振举与之,无少吝,一不质名氏。稷等叹骇。十八举进士,为通泉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遗宾客,百姓厌苦。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诏示学士李峤等,即授右武玉铠曹参军。
会吐蕃乞和,钦陵①请罢四镇兵,披十姓之地,乃以元振充使,因觇虏情。还,上疏曰:“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设欲大举,固不能,斯离间之渐也。”后然其计,后数年,吐蕃君臣相猜,卒诛钦陵,而其弟赞婆等来降,因诏元振率骑往迎。
神龙中,迁安西大都护,西突厥酋乌质勒部落盛强,款塞愿和,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乌质勒已老,数拜伏,不胜寒,会罢即死。其子娑葛以元振计杀其父,谋勒兵袭击,副使解琬知之,劝元振夜遁,元振不听,坚卧营为不疑者。明日,素服往吊, 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甚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玄宗诛太平公主也,诸宰相走伏外省,独元振总兵扈帝,事定,宿中书者十四昔乃休。进封代国公。会玄宗讲武骊山,既三令,帝亲鼓之,元振遽奏礼止,帝怒军容不整,将斩之。张说等谏乃赦死,流新州。开元元年,帝思旧功,起为饶州司马,怏怏不得志,道病卒,年五十八。十年,赠太子少保。
(节选自《新唐书·郭震传》,有刪改)
【注释】①钦陵:当时的吐蕃首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
B.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
C.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
D.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生”,是在古代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因国子监又称太学而得名。
B.“太子少保”是皇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一般作为荣誉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近臣。
C.“缞服”指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之意和哀悼之情。
D.“中书”即中书省,是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军事机构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震不拘小节。他在太学时曾将四十万钱送给陌生人;在任上曾将铸私钱、卖人口得来的钱财馈赠宾客,老百姓十分厌恶并深以为苦。
B.郭震有胆有识。娑葛认为郭震设计害死自己父亲,打算率兵袭击,部下劝郭震跑,郭震没有听从,认为应当毫不怀疑地坚守营垒对敌。
C.郭震结局凄凉。他因得罪唐玄宗而差点被杀,后被流放到新州,后来念其旧功,又起用他为饶州司马,郭震快快不得志,在半道病死。
D.郭震具谋略。在对待吐蕃问题上,郭能献出离间之计,武后听从此策,后来事情果如其所料,吐蕃内部发生变故,其首领被诛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
(2)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