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释】①七里濑: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城南。濑,沙石上流过的急水。②严陵:严光,字子陵,东汉人,曾与刘秀同学,并帮助刘秀打天下。刘秀称帝后,他改名隐居,不肯接受刘秀所赐官职,归隐富春江,终日钓鱼。
【小题1】苏轼,字________,“行香子”是指这首词的________名
【小题2】以下对景物描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叶舟轻,双桨鸿惊”写出水面上一叶扁舟划行轻快。B.“水天清、影湛波平”写出天朗水静,水中倒影美如画。
C.“鱼翻藻鉴,鹭点烟汀”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素雅幽静。D.“重重似画,曲曲如屏”暗示此地山重水复,渔歌悠扬。
【小题3】请从情景关系角度鉴赏下阕划线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1-07 12:0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 江 月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神宗元丰二年(1079),作者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1080)。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事一场大梦”一句感叹人生的虚幻,“人生几度新凉”中的“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几度”表明人生中的“新凉”有限,应当珍惜光阴,莫使年华虚度。
B.“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两句,词人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典型秋景,通过写纷纷落叶落到了自己的身上,来慨叹时光易逝,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C.“中秋谁与共孤光”一句点出了作此词的时间,“孤光”指独在天上的月亮,词人选取“中秋”这一节日作为背景,以哀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
D.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
【小题2】谈谈你对“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击空明兮溯流光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B.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C.举酒属客 举匏樽以相属
D.哀吾生之须臾   哀民生之多艰
【小题2】下列对原文中加波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农历每月十六。纪日的用字还有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月末)。
B.孟,古人以伯、仲、叔、季或孟、仲、季为兄弟排行,“孟”与“伯”均说明排行老大。
C.下,战胜、攻下,与之同义的还有“既克,公问其故”的“克”、“破荆州”的“破”等。
D.槊,长矛。“横槊赋诗”即横执长矛昑《短歌行》,这是描写曹操的“雄壮”形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箫声的描写,既有对音乐形象的描摹,又有对音乐效果的渲染。比较而言,对音乐形象的描摹详而对音乐效果的渲染略。
B.吹箫之“客”回答苏子的话,先将曹操的生命精彩推到极致,后用“而今安在哉”转折,揭示出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C.苏子开导“客”的话,以“水与月”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观照世间万物,得出“万物与我皆同、无须艳羡”的结论。
D.全文以“乐”为起始,以“喜”收束,中间夹杂苏子与“客”各自的哲学观点,结构与王羲之《兰亭集序》完全一致。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