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试院求李唐臣画

晁补之

有客携来白团扇,看君画出翠微峰。

忽然陂水变阴雾,便有松林吹晚风。

松林陂水静何极,何处归舟天际识。

韦侯直干傥不难,杜陵东绢那能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客人带了画着山水风景的扇子到来,第二句则写两人共同观赏画作。
B.“翠微峰”描绘了山峰的青翠秀美,跟“陂水”“松林”“晚风”一起营造出优美意境。
C.根据诗歌的题目及诗句,可以知道这首诗歌是诗人感谢李唐臣赠画的诗作。
D.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讲究韵律,多为八句,每句最后一个字必须同韵。
E.诗歌的尾联,运用了典故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诗歌含蓄有致。
【小题2】诗歌的前两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1-17 04:02: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夕
杨朴ƒ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注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曈曈: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ƒ杨朴:北宋布衣诗人,他的诗别出新裁,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富有妙趣和哲理。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B.七夕:节日名。夏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古代神话,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旧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对空摆上织物,向牛郎乞求智慧机巧,称为“乞巧”。
C.“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千门万户曈曈日”,用“曈曈”表现月出东山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D.“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
E.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
【小题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中国民间的节日,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嘉祐癸巳之岁,吕巧臣兄自江入秦。冬十二月,宿于北华之野狐泉店。到时日晚,势尚早,逆旅喧哄。吕巧臣乃与予同登南坡兰若,访僧曰义海,气貌甚清,谈吐亦雅,中夜围炉,设茶果待客颇勤,因话三峰事。海曰:“去年初秋一日,日迨暮,有士人风格峻整,麻衣芒履,荷笠而来投宿者。问其所至?姓氏谁何?答曰:“元冲,姓王。来自天雄,性甘隐遁,好奇为心,所游陟诸山名迹,尽东南之美矣。惟有华山莲花峰之秀异未觌,今则力役一登尔。海师谓之曰:“兹山峭拔若削,自非驭风凭云,亦无有去理。”元冲曰:“贤人勿谓天不可升,但虑无其志耳。仆亦之华阳川,中有路,其幽寻焉。”海观其辞气壮厉,亦然之。元冲曰:“某明日且去。其日当留山址。计其五千仞为一旬之程,亦足矣。既上,当煠火为。至时,可乘桃林南野望。”翌日,元冲笈取一药缶,并火金怀之而去,义海书于屋壁。期一日,至桃林宿。明日平晓,岳色晴明,无纤翳。伫立数息间,有白烟一道,歘起莲花峰顶。海秘之不言,复归。二旬而元冲至,歇定乃言曰:“前者既入华阳川中,寻微迳,萦纡至莲花峰下,憩止一宿,方登。初登也,虽险峻,犹可垂足以迹,困则伏于石庵中,暮亦如之。既及华三分之一,则壁立群嶂,莓苔冷滑,石罅纵横,仅容半足。乃以死誓志,作气而登,时遇石发垂下,接之以升。再一旬而及峰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方盛浓碧鲜红四旁则巨桧乔松竦擢于霄汉馀奇花芳草不可识 池侧有破铁舟,触之则碎。周览已,乃取火金敲之,揉枯荄以承之,大木亦有朽仆于地者,拉其枝干煠火焉。既而循池玩花,将取数叶,又思灵境不可渎,只采取落叶数片,及铁舟寸许怀之。一宿乃下,下之危峻复倍于登陟时。”海不觉前席,执元冲手曰:“君固三清之奇士也!不然,何以臻兹!”于是,元冲以莲叶、铁赠义海。明日,复负笈而去,莫知所终。则尚子寻五岳,亦斯人之欤。
(节选自宋朝王得臣《登莲花峰记》,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幽寻焉 志:做标记
B.元冲笈取一药缶 发:打开
C.既上,当煠火为 信:信号
D.亦斯人之欤     徒:徒弟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再一旬而及峰/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方盛/浓碧鲜红/四旁则巨桧乔松竦擢于霄汉/馀奇花芳草不可识
B.再一旬而及/峰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方盛浓碧鲜红/四旁则巨桧乔松/竦擢于霄汉/馀奇花芳草不可识
C.再一旬而及峰/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方盛浓碧鲜红/四旁则巨桧乔松竦擢于霄汉/馀奇花芳草不可识
D.再一旬而及峰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方盛/浓碧鲜红/四旁则巨桧乔松/竦擢于霄汉/馀奇花芳草不可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天雄而来的王元冲要登莲花峰,既有乐于隐逸、纵情山水的原因,也有他被莲花峰的奇异所吸引的因素。
B.虽然莲花峰陡峭超拔、令人生畏,僧人义海劝王元冲不要登临,但王元冲认为应坚定自己的信念,无畏困难,坚持要去攀登。
C.王元冲终于登上莲花峰顶,认为灵境不可冒犯;按照约定在山上拾取了几片莲花的落叶下山赠送给义海。
D.本文通过复述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王元冲游览莲花峰的时间、过程以及见闻感受,对下山之艰难一笔带过。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游陟诸山名迹,尽东南之美矣,惟有华山莲花峰之秀异未觌,今则力役一登尔。
(2)海不觉前席,执元冲手曰:“君固三清之奇士也!不然,何以臻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宴山亭 北行见杏花
赵佶
裁翦冰绡,打叠数重,冷淡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
(注)①此词为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时在途中所写。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的颜料。③蕊珠宫女:指仙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前三句是对一朵朵杏花的形态、色泽的形象描写。花瓣好似一叠叠洁白的缣绸,匀称地晕染上浅淡的胭脂。
B.“新样”三句,将杏花比为装束入时而匀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颜光艳,散发出香味,胜过蕊珠宫女。
C.“易得凋零”句,写杏花虽美却柔弱,易受风雨摧残过早凋零,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对杏花的深切同情和惜春之感。
D.院落凄凉冷寂,由此想到国土沦丧,又有多少这样的庭院,人去楼空,徒留花开花落,诗人即景生情,悲从中来。
E. “愁苦”为全词诗眼,一语双关,由上片过渡到下片,将景物和人事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穷离恨。
【小题2】下片抒写离恨哀情,一波三折,哀婉欲绝,请结合词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