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阿史那杜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年十一,以智勇闻。拜拓设,建牙碛北,与颉利子欲谷设分统铁勒、回纥、仆骨、同罗诸部。处罗卒,哀毁如礼。治众十年,无课敛。或劝厚赋以自奉,答曰:"部落丰余,于我足矣。"故首领咸爱之。
贞观元年,铁勒、回纥、薛延陀等叛,败欲谷设于马猎山,社尔助击之,弗胜。明年,将余众西保可汗浮图城。会颉利灭,西突厥统叶护又死,奚利必咄陆可汗与泥孰争国,社尔引兵袭之,得其半国,有众十余万,乃自号都布可汗。十年入朝,授左骁卫大将军,处其部于灵州。诏尚衡阳长公主,为驸马都尉,典卫屯兵。十四年,以交河道行军总管平高昌诸将咸受赏以未奉诏秋毫不敢取见别诏然后受所取皆老弱陈弊。太宗美其廉,赐高昌宝钿刀、杂彩千段,诏检校北门左屯营,封毕国公。从征辽东,中流矢,揠去复战,所部奋厉,皆有功。还,擢兼鸿胪卿。
二十一年,以昆丘道行军大总管讨龟兹。师次西突厥,击处蜜、处月,败之。入自焉耆西,兵出不意,龟兹震恐。进屯碛石,伊州刺史韩威以千骑先进,右骁卫将军曹继叔次之。至多褐城,其王率众五万拒战。威阳却,王悉兵逐北,威与继叔合,殊死战,大破之。社尔因拔都城,王轻骑遁。留郭孝恪守,自率精骑追蹑,行六百里。王据大拨换城,婴险自固。攻凡四十日,入之,擒其王,并下五大城。遣左卫郎将徇诸酋长,示祸福,降者七十余城,宣谕威信,莫不欢服。刻石纪功而还。因说于阗王入朝,王献马畜三百饷军,西突厥、焉耆、安国皆争犒师。孝恪之在军,床帷器用多饰金玉,以遗社尔,社尔不受。帝闻,曰:"二将优劣,不复问人矣。"帝崩,请以身殉,卫陵寝,高宗不许。迁右卫大将军。永徽六年卒,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治冢象葱山,谥曰元。
(选自《新唐书•阿史那杜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交河道行军/总管平高昌诸将/咸受赏/以未奉诏/秋毫不敢取/见别诏然/后受/所取皆老弱陈弊
B.以交河道行军总管平高昌/诸将咸受赏/以未奉诏/秋毫不敢取/见别诏/然后受所取/皆老弱陈弊
C.以交河道行军/总管平高昌诸将/咸受赏/以未奉诏/秋毫不敢取/见别诏然/后受所取/皆老弱陈弊
D.以交河道行军总管平高昌/诸将咸受赏/以未奉诏/秋毫不敢取/见别诏/然后受/所取皆老弱陈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汗是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尊称,古代匈奴、鲜卑、回纥、突厥、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政治首领皆称可汗。
B.驸马都尉,官名。由于魏、晋时帝婿何晏、王济曾担任此职,后世以此法为常规,凡与公主结婚,都拜其为驸马都尉,简称驸马。
C.刻石记功是古代的一种传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故亦称为“燕然勒功”或“燕然勒石”。
D.殉是用人殉葬,殉葬人有被活埋的,也有被杀或自杀后陪葬的。中国的殉葬制度,最早应始于殷商时期。汉唐两朝为陪葬制度,即让皇亲国戚和达官显宦死后陪葬皇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尔知礼宽仁,爱护部族民众。社尔父亲过世后,他按照礼节表达极度的哀思,担任拓设十年之中,不收捐赋杂税以供己用,深受各部首领爱戴。
B.社尔素有谋略,善于把握战机。奚利必咄陆可汗与泥孰相争时,社尔率军偷袭他们,夺得大量土地和民众;也曾出其不意从焉耆西出兵进攻,引起龟兹恐慌。
C.社尔效忠唐朝,深得君王信任。贞观十年,社尔以可汗的身份归附唐朝,被授予左骁卫大将军,后又受诏迎取衡阳长公主,又因为廉洁被太宗封为毕国公。
D.社尔坚守道义,堪为人臣楷模。社尔曾拒绝军中郭孝恪赠送的金玉器物;太宗驾崩后他要求为其殉葬守陵,不被允许,直到高宗时才得其所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威阳却,王悉兵逐北,威与继叔合,殊死战,大破之。
(2)遣左卫郎将徇诸酋长,示祸福,降者七十余城,宣谕威信,莫不欢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1 11:2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也。少遭兵乱,梁将霍存掠得之,养以为子。后事粱太祖,太祖亦爱之,迁邠宁节度使。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徙天平,与晋军相持河上。庄宗灭粱,彦威自陕来朝,庄宗置酒,赐.姓.名.曰李绍真。明年,徙镇武宁,从明宗击契丹,明宗爱其为人,甚亲厚之。其后赵在礼反,彦威别讨赵太于邢州,破之,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明宗军变,纵火焚营噪呼:“城中之人何罪,戍卒思归而不得耳!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镇之兵。”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许之,乃拥兵入城,彦威独不入。部兵在外者皆溃去,独彦威所将五千人营城西北隅不动。居二日,明宗复出,得彦威兵,乃之魏县。庄宗崩,彦威从明宗入洛阳,首率群臣劝进,内外机事,皆决彦威。彦威素与段凝、温韬有隙,因擅捕凝、韬下狱,将杀之,安重诲曰:“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彦威徙镇平卢。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夷.狄.之法,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令,然非下得施于上也。明宗本出夷狄,而彦威武人,君臣皆不知礼,动多此类。然彦威客有淳于晏者,少举.明.经.及第,遭世乱,依彦威。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天成三年冬,彦威卒于镇。赠彦威太.师.,谥曰忠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B.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C.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D.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B.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南方部族为狄。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举明经,是参加明经科考试,明经科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D.太师,官名。西周始设,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彦威德才兼备,作战能攻能守。他前有放回抓获的俘虏,感动敌将刘知俊,从而守住邠州的事迹,后有攻破邢州打败赵太的战功。
B.霍彦威善于纳谏,故而少犯错误。他接受了安重诲的建议,避免落下个借机报私仇的恶名;他倚重淳于晏,逐渐习得了君臣之礼。
C.霍彦威出谋划策,帮助明宗脱身。军变之时,他劝明宗暂时答应哗变军人的要求,率兵入城,自己带兵守在城外,以为接应之力。
D.霍彦威一心事主,死后谥为忠武。他年少时于乱军之中被人收养,后来无论是跟随梁太祖东征西讨,还是侍奉后唐二主,都能尽心尽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重诲曰:“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
(2)彦威高其义,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景崇,邢州人也。为人明敏巧辩,善事人。唐明宗镇邢州,以为牙将,其后尝从明宗,隶麾下。后事晋,累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常怏怏人主不能用其材。汉高祖起太原,景崇取库金奔迎高祖。高祖至京师,景崇右卫大将军,未之奇也。高祖攻邺,景崇不得从,乃求留守起居表,诣行在见高祖,愿留军中效用,为高祖画攻战之策,甚有辩,高祖乃奇其材。

是时,汉方新造,凤翔侯益、永兴赵赞皆尝受命契丹,高祖立,益等内顾自疑,乃阴召蜀人为助,高祖患之。及已破邺,益等惧,皆请入朝。会回鹘入贡,言为党项所隔不得通,愿得汉兵为援,高祖遣景崇以兵迎回鹘。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高祖乃诏景崇兼凤翔巡检使。

景崇至凤翔,侯益未有行意,而高祖崩,或劝景崇可速诛益,景崇念独受命先帝而少主莫知,犹豫未决。益乃亡去,景崇大悔失不杀之。 益至京师,隐帝新立,史弘肇、杨邠等用事,益乃厚赂邠等,阴以事中景崇。已而益拜开封尹,景崇心不自安,讽凤翔将吏求己领府事。朝廷患之,拜景崇邠州留后,以赵晖为凤翔节度使。景崇乃叛,尽杀侯益家属,与赵思绾共推李守贞为秦王,隐帝即以赵晖讨之。晖攻凤翔,堑而围之,数以精兵挑战,景崇不出。

明年,守贞、思绾相次皆败,景崇客周璨谓景崇曰:“公能守此者,以有河中、京兆也。今皆败矣,何所恃乎?不如降也。”景崇曰:“ 诚累君等,然事急矣,吾欲为万有一得之计可乎?吾闻赵晖精兵皆在城北,今使公孙辇等烧城东门伪降,吾以牙兵击其城北兵,脱使不成而死,犹胜于束手屯。”璨等皆然之。迟明,辇烧东门将降,而府中火起,景崇自焚矣,辇乃降晖。

(节选自《新五代史》)

(注)①牙将,唐朝节度使是独镇一方的将帅,他们出镇,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援古例称官署为牙,称所亲之将为牙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B.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C.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D.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本文中的汉高祖指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
B.拜,指“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古代表示授官的词语还有“除”“授”“辟”“征”“陟”“擢”等。
C.行在,即“行在所”,是皇帝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泛指皇帝所到之处。
D.牙兵,即亲兵或卫兵,是唐末和五代时期节度使的私兵,节度使所树之旗为牙旗,所居之城为牙城,亲兵则称牙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景崇精明善辩,善于侍奉主人。他曾担任后唐明宗的亲兵将领,在后晋时多次升官做到了左金吾卫大将军,还曾取出库中金银献给后汉高祖。
B.王景崇曾怀才不遇,但最终受到赏识。在后晋时常为不受重用怏怏不乐,后汉高祖起初也没有发现他的奇异之处,直到他自陈方略之后才得到认可。
C.王景崇做事有时犹豫不决,以致错失良机。他到凤翔后,有人劝说他赶快杀死侯益,他因顾及少主而优柔寡断,结果侯益逃回京师弹劾了他。
D.王景崇爱意气用事,逞一时之怒。他气愤朝廷不授予凤翔节度使,一怒之下造反并杀死侯益全家,兵败之际手下将要投降,他被逼无奈自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益至京师,隐帝新立,史弘肇、杨邠等用事,益乃厚赂邠等,阴以事中景崇。
(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课内翻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邵说,相州安阳人。已擢进士第,未调,陷史思明。逮朝义败,归郭子仪,子仪爱其才,留幕府。迁累长安令、秘书少监。大历末,上言:“天道三十年一小变六十年一大变禄山思明之难出入二纪多难渐平向之乱今将变而之治。宜建徽号,承天意。而方谒郊庙、大赦各一,诚恐云雨之施未普,郁结之气未除。愿因此时修享献、款郊庙、褒有德、录贤人,与天下更始,振灾益寿之术也。”不听。

德宗立,擢吏部侍郎。说因自陈:“家本儒,先祖长白山人贞一,以武后革命,终身不肯仕。先臣殿中侍御史琼之,逮事玄宗。臣十六即孤,长育母手,天宝中始仕。会丧,客河、洛,禄山乱,丧纪当终,臣不褫衰绖又再期,惧终不免,阴走洺、魏。庆绪遁保西城,搜胁儒者为己用,以兵迫臣,遂陷丑逆。俄而史思明顺附,欲间道归北阙下,肃宗拜臣左金吾卫骑曹参军,许留思明所。会乌承恩事,路绝,不得归。朝义之败,欲固守河阳,臣知回纥利野战,阴劝其行,以破贼计。朝义已走,臣西归献状,先帝诏翰林索臣所上言,与王伷偕召。先帝谓诚节白著,故擢伷侍御史,臣为殿中侍御史,使者宣旨制诏尽言其状,则畴昔本末,先帝知之。今又擢以不次,虽自天断,尚恐受谤舆人,伤陛下之明。今吏员未乏而调者多,益以功优,准平格以判留,人去者十七,彼且鼓谗说以投疑于上,此臣所大惧也。”因荐户部郎中萧定、司农卿庾准自代,不许。

说在职以才显,或言且执政。金吾将军裴儆谓柳载曰:“说事贼为剧官,掌其兵,大小百战,掠名家子为奴婢不可计,得宥死而无厚颜,乃崇第产,附贵幸。欲以相邦,其能久乎!”建中三年逐严郢,说与郢善,微讽朱泚讼其冤,为草奏,贬归州刺史,卒。

(选自《新唐书·文艺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道三十年一小变/六十年一大变/禄山思明之难出/入二纪/多难渐平/向之乱/今将变而之治
B.天道三十年一小变/六十年一大变/禄山思明之难/出入二纪/多难渐平/向之乱/今将变而之治
C.天道三十年一小变/六十年一大变/禄山思明之难/出入二纪/多难/渐平向之乱/今将变而之治
D.天道三十年一小变/六十年一大变/禄山思明之难/出入二纪/多难渐平/向之乱今/将变而之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号:美好的称号,多指加于帝后尊号上的歌功颂德的套语。
B.郊庙: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的郊宫和祭祀祖先的宗庙。
C.革命:泛指重大革新,根本改革,如“思想革命”。
D.再期:亦作“再朞”,指服丧两年。期,一周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等到史朝义战败,邵说降归郭子仪,郭子仪爱惜他的才华,将他留在幕府任职。
B.邵说父亲曾任玄宗朝殿中侍御史,在邵说十六岁时去世,邵说由母亲抚养长大。
C.邵说认为若按公正至善判定留人,去职者有十七人,他们将煽动谗言迷惑皇上。
D.尽管邵说在职位上凭借才华显扬,但金吾将军裴儆认为他不适宜担任宰相一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史思明顺附,欲间道归北阙下,肃宗拜臣左金吾卫骑曹参军,许留思明所。
(2)建中三年逐严郢,说与郢善,微讽朱泚讼其冤,为草奏,贬归州刺史,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贞元九年,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生病,多次借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见到四面八方和出使外族的人,一定向他们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
(2)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小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隐逸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人的表字
B.遨与李振故善   善:友善,交好
C.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门徒
D.世目以为三高士 目:看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    及其所之既倦
B.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鼓无一焉  或师焉,或不焉
D.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击沛公于坐
【小题3】下列各句中,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  )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B.③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B.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C.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D.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