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题目。

永遇乐(北宋)苏轼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冶落共谁同醉?卷珠帝、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溧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喑记。

(注释)①此词原序交代:苏轼是在与人相聚景疏楼(大约位于江苏)时,写作了这首词寄给远方的朋友孙巨源,二人曾在此楼饯别。②濉:水名。③淮:淮河。④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时孙巨源在此办公。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在回忆、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B.上阕开端以回忆开始,回想从前自己与孙巨源在景疏楼饯别时,明月如水的情境。
C.“美酒”句至上阕末,主要写两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以及别后三年友人虽不在身边,有美酒清歌的慰藉足以解忧。
D.“今朝”三句写客人传来孙巨源的“深意”,回应前文,表现二人相互思念的情愫。
【小题2】下列诗句与“明月如水”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D.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06 10:23: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小题1】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
E.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诗人借此抒发了仕途坎坷,远离富庶之地,被贬贫寒之地的愤懑之情。
【小题2】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

苏轼

老去仍栖隔海村,梦中时见作诗孙

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

三策已应思贾让,孤忠终未赦虞翻

典衣剩买河源米,屈指新篘作上元。

(注)①庚辰:即元符三年。之前黄河决口,苏轼曾主张用疏的办法使黄河北流,所以说“斯言乃验”“已应”。②本诗原为寄给族孙苏符,即诗中的“作诗孙”。③鬼门: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县西。④贾让:汉治河理论家,提出治河“三策”,主张“疏”。⑤虞翻:三国时吴人,为人正直忠诚,但好饮酒。孙权厌恶他,贬为交州剌史,直到死未召还。作者借以自况。⑥新篘(chōu):指为准备过上元节而新酿的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作者身处与内陆远远隔海相望的村庄,在梦中时常想念自己的族孙。
B.三四两句,说自己远在天涯已经习惯遭逢人日(正月初七),喜过鬼门关回到北方。
C.五六两句,写治水三策已经应验,思念贾让,孙权最终没有赦免孤独忠贞的虞翻。
D.七八两句,写作者典当衣物买河源县大米,新酿美酒,屈指算来可用作过上元节。
【小题2】作者处于怎样的情形之下,怎样的处境?试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病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②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①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小雪珠)。’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③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②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知几其神乎:知道事物变化的微小征兆,那就是神明。②卿子冠军:公元前207年,秦围赵,义帝封卿子冠军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救赵。途中卿子冠军畏缩不前,项羽杀之,率兵破釜沉舟,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
【小题1】根据文章第①段,分析迫使范增离开的原因。
【小题2】作者认为范增应该何时离开项羽?(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小题3】第②段引用《易》与《诗》的内容,用意何在?
【小题4】作者在第③段阐述了范增应及早离开项羽的理由,下列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项氏立楚怀王孙心而后又杀之,可以看出项氏是出尔反尔之人,因此范增不宜留在这样的人身边,应该早早离开。
B.范增是立义帝的谋主,义帝的存亡与范增的存亡福祸相依,因此范增应该早些离开项羽。
C.项羽杀卿子冠军时,就显示出对义帝的不满,范增必受牵连,因此他应该早早离开项羽。
D.项羽多疑在先,而后陈平谗言才会如虫蚀物,义帝被杀就显示出项羽必将怀疑范增,因此他应该早些离去。
【小题5】纵观全文,简析作者对范增的思想情感。

同类题5

读下面文言,完成小题。
赤壁赋(节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端正)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斟)
C.驾一叶之扁舟 (一片树叶)D.托遗响于悲风 (余音,指箫声)
【小题2】下列加点词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B.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C.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D.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小题3】下面句中“属”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属”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举匏樽以相属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B.此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名属教坊第一部D.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小题4】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译: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
D.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译:这些知识本领不可能一下子得到,不如在悲凉的秋风中演奏箫声。
【小题5】对这段文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B.选文的抒情议论都与江上风景和赤壁之战的故事有关。
C.这一段,作者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由遥想昔日英雄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悲叹。
D.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