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
苏轼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
人生此乐须天付,莫遣儿曹取次知。
[注]①这首诗写于照宁七年杭州通判任上。是年苏轼与毛、方二人同游西菩提寺,作此诗。②取次:任意、随便。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苏轼生性爱好登山临水,这首诗既抒发了诗人山水之乐,又抒发其心中感慨。
B.第一句移步换景,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奇妙美景的敏锐观察力。
C.第三句承上句的“石瘦”写两山,两峰屹然,白云浪酒,其情景便如同那白云自己占领了东西二岭。
D.第三、四句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灵动的笔致,使景物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E. 作者在结尾两句直说其乐: 人生这种登山临水之乐,是要由上天赐予的,应该和儿孙们共同分享。
【小题2】本诗的“黑黍黄梁初熟后,朱柑绿桔半甜时”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15 09:2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黄州安国寺记
苏轼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
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寺立伪唐保大二年,始名护国,嘉祐八年,赐今名。堂宇斋閤,连皆易新之,严丽深稳,悦可人意,至忘归。岁正月,男女万人会庭中,饮食作乐,且祠瘟神,江淮旧旧俗也。
四月六日,汝州团练副使眉山苏轼记。
(选自《苏东坡集》卷三十七)
【小题1】对下列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不忍   诛: 杀
B.表里翛然   翛然: 无拘无束的样子
C.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  相率:相互
D.石请记之 具: 准备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锄其本,耘其末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余是以愧皆出于此乎
C.寺立伪唐保大二年 不拘
D.至忘归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2)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
【小题4】请根据文章第三段,概括作者“乐之”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鬻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县大耸 耸:震惊
B.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勒:率领
C.正民坐免 坐:定罪
D.贷而流之 贷:施与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B.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C.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D.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寿春太守王正民被指责救灾不利,他实行的“折役米”导致米价飞涨、饥荒更重。陈公弼把实情上奏给朝廷,上言说王正民没有罪过。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吏曾腆侮法鬻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
(2)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