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以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苏辙《孟德传》)

[注]①退卒:逃兵。 ②自告者:自首的人。

【小题1】选出“以”字的含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 )( )。
A.其衣易一刀十饼B.携入山C.德不顾死
D.此入山二年而不饥E.德具道本末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小题3】说明作者将“世之君子”与孟德进行对比的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1 11:3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乙)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丙)

若夫六国之际,诸侯各有分地,而秦乃欲以力征,强服四海,不爱先王之遗,以为子孙之谋,而竭力以争邻国之利,六国虽灭,而秦民之心已散矣。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匹夫特起之势,而非所以承祖宗之业以求其不失者也。

昔者尝闻之:周人兴数百年,而后至于文、武。文、武之际,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故以文、武之贤,退而修德,以待其自溃。诚以为后稷、公刘、太王、王季勤劳不懈,而后能至于此。故其发之不可轻,而用之有时也。嗟夫!秦人累世之资,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苏辙《秦论》)

(注)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是周王朝夺取天下之前的几位贤君。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 衡量
B.一夫作难而七庙毁坏
C.不爱先王之遗黎  百姓
D.秦人累世之资  全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不可同年语矣 惑不从师
B.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 故今具道所以
C.周人兴数百年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而竭力以争邻国之利     皆出于此乎
【小题3】用斜线“/”给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3处)
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③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④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下列加点词与“亦足以称快世俗”中的“称快”用法相同的两项是(____)(____)
A.长桥卧波,未
B.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C. 栗深林兮层巅
D.青海长云雪山
A.渔夫樵父之舍,皆可
2.下列加点词与“以览观江流之胜”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
A.忽魂悸魄动
B.娘指扣门扉曰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拒秦
D.成其小,劣之
 
3.下列句子中与文中“将何往而非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
A.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B.秦人不暇自哀
C.戍卒叫,函谷举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引入张梦得的事例,其目的是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注)①擅:据有。②形便:地理形势有利。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摈: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矣 困:困窘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①而四国休息内    ②齐人勿附
C.①未可专罪秦也    ②不赂者赂者丧
D.①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浅  ②子孙视不甚惜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B.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C.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D.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2)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