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默先生传
宋 王向
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三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
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①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
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②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生之行己③,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
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
(取材于《宋史》有删节)
注: 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节循名     循:按照,依附
B.先生幸听意   幸:幸而
C.良以口祸也   良:的确
D.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   宜:因此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徒从者百人 卒取其下者矣
B.来,吾语尔  尔试言其次者
C.冀用于世    何疾于不容
D.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又以公议名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舍颖为居庐
先生在颖建筑房子居住
B.主人明恕,故未见疑
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
C.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
今天平定了不高兴的心情,先生就知道原因了吧
D.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
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
(2)智者利身,远害全德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意。
B.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贵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
C.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面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
D.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
【小题6】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
【小题7】《论语》中有孔子关于“友”的言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以孔子的标准,你认为任意是公议先生的益友还是损友?为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7 11:04: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见王安石

介甫与苏子瞻初无隙,吕惠卿忌子瞻才高,辄问之。神宗欲以子瞻为同修起居注,介甫难之;又意子瞻文士不晓吏事,故用为开封府推官,以困之。子瞻益论事无讳,拟廷试策献万言书,论时政甚切,介甫滋不悦子瞻,子瞻外补官。中丞李定,介甫客也。定不服母丧,子瞻以为不孝,恶之。定以为恨劾子赡作诗谤讪子赡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移汝州,过金陵,见介甫甚欢。子瞻曰:“某欲有言于公。”介甫色动,意子瞻辨前日事也。子瞻曰:“某所言,天下事也。”介甫色定,曰:“姑言之。”子瞻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介甫举手两指,示子瞻曰:“二事皆惠卿启之,某在外,安敢言?”子瞻曰:“固也,然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事上者,岂可以常礼乎?”介甫厉声曰:“某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盖介甫尝为惠卿发其“无使上知”私书,尚畏惠卿,恐子瞻泄其言也。介甫又语子瞻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子瞻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介甫笑而不言。

(选自邵伯温《邵氏见闻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B.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C.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D.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甫与子瞻分别是王安石和苏轼的字,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
B.廷试是由皇帝亲自策问,在朝廷上举行的考试,又称“御试”、“廷对”。
C.外补指京官外调,古代调动官职主要有迁、 徙、调、改、转等。
D.服母丧即母亲去世后为其戴孝以示哀悼,也称作“丁母忧”“丁外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与苏轼当初没有什么矛盾,吕惠卿嫉妒苏轼文才高超,就挑拨离间他们的关系。
B.苏轼谈论事情没有避忌,准备用万言书的方式评论当时朝政得失,王安石对苏轼更加不高兴。
C.苏轼调任汝州,经过金陵时见到王安石十分高兴,他对王安石谈了一番关于国家大事的认识。
D.苏轼认为,大兴兵狱是灭亡的征兆,国家应该以仁厚治理天下,希望王安石有所作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意子瞻文士不晓吏事,故用为开封府推官,以困之。
(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