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扣舷而歌之    舷:船的两边。
B.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C.倚歌而和之    和:同声相应,唱和。
D.不绝如缕 缕:丝织品。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其声呜呜然    吾其还也
B.苏子愀然 沛公默然
C.何为其然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相与枕藉乎舟中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中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在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在啜泣。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译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是曹孟德的诗吗?
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D.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译文: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1 05:2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川相   缪:同“缭”,连结,盘绕。
B.莫消长也 卒:最终
C.击空明兮流光 溯:顺流而下。
D.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扣舷歌之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B.声呜呜然 出人也远矣
C.江上清风 欲人无惑也难矣
D.游是乎始 月出东山之上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用主客问答这种方式来写,这是赋的传统写法,作者借助客之口从反面引出自己思想中消极的一面,再借主之口表现思想中主要的积极的方面。
B.文章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从江山风月中得到启示,跳出了苦闷。
C.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其实是借古代英雄人物,表现自己人生无常、功业未就等慨叹。
D.作者想要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但遭小人陷害被贬,从本文看,他最后变得豁达乐观,是和陶渊明一样,想彻底告别官场,归隐田园。
【小题4】翻译句子。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汉高帝论
苏轼
有进说于君者,因其君之资而为之说,则用力寡矣。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若汉高帝起于草莽之中,徒手奋呼而得天下,彼知天下之利害与兵之胜负而已,安知所谓仁义者哉!观其天资,固亦有合于仁义者,而不喜仁义之说,此如小人终日为不义,而至以不义说之,则亦怫然而怒。
故当时之善说者,未尝敢言仁义与三代礼乐之教,亦惟曰如此而为利,如此而为害,如此而可,如此而不可,然后高帝择其利与可者而从之,盖亦未尝迟疑。天下既平,以爱故欲太子,大臣叔孙通、周昌之徒力争之,不能得,用留侯计仅得之。盖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太息以为高帝最易晓者,苟有以当其心,彼无所不从。盍亦告之以吕后太子从帝起于布衣以至于定天下,天下望以为君,虽不肖而大臣心欲之,如百岁后,谁肯北面事戚姬子乎?所谓爱之者,只以祸之。
嗟夫!无有以奚齐、卓子之所以死为高帝言者欤?叔孙通之徒,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计,独有废嫡立庶之说,而欲持此以却之,此固高帝之所轻为也。人固有所不平,使如意为天子,惠帝为臣,绛灌之徒,圜视而起,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如意之为王,而不免于死,则亦高帝之过矣。不抑远之,以泄吕后不平之气,而又厚封焉,其为计不已疏乎?
或曰:吕后强悍,高帝恐其为变,故欲立赵王。此又不然。自高帝之时而言之,计吕后之年,当死于惠帝之手。吕后虽悍,亦不忍夺之其子以与侄。惠帝既死,而吕后始有邪谋,此出于无聊耳,而高帝安得知之!
且夫事君者,不能使其心知其所以然而乐从吾说,而欲以势夺之,亦已危矣。如留侯之计,高帝顾戚姬悲歌而不忍,特以其势不得不从,是以犹欲区区为赵王计,使周昌之,此其心犹未悟,以为一强项之周昌,足以抗吕氏而捍赵王,不知周昌激其怒,而速之死耳。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悲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爱故欲太子    易:更换
B.不抑远之 少:稍微
C.而高帝安得知之  逆:违背
D.使周昌之 相:辅佐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B.布衣,是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借指平民的还有闾阎、黎民、黔首、庶人等。
C.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D.在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
(2)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
(3)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
【小题4】苏轼认为群臣在进谏高帝方面犯了哪些错误?结合全文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玉楼春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①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注①春容:如春风妩媚的颜容。此指别离的佳人。②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两首词的字数都不足58字,属于词中的小令;由上、下两片构成,又属于双调。
B.欧阳修的词首句“尊前”,意为尊重友人,词人准备向朋友提出告别,而对方已惨咽,可见相知之深,相别之苦。
C.苏词写到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词作寄寓了作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D.在苏词中,面对难以排解的苦闷,作者认识到,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于是作者决定暂且抓紧时机,借吟诗饮酒以自娱吧!
E. 欧阳修的词实写了洛阳的牡丹在春天里绽放的美景,而苏词则着力描写作者在超然台上看到的暮春景象。
【小题2】请指出两词在情感变化上的相同点,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注①锻炼:打铁。
【小题1】第①段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第①段中引用老子话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④段画线句中“不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4】下列与王君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王君虽然是皇亲国戚但是牢记并遵循礼义。
B.王君学习《诗》、《书》,并且经常和贫寒读书人比赛。
C.王君在书画方面专心,并建绘宝堂储蓄他全部的书画。
D.王君向苏轼求文是为了用苏轼的经验来警醒自己,告诫自己。
【小题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