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①凌风雪,要使②天骄识凤麟③。
沙漠回看清禁④月,湖山应梦武林⑤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⑥。
[注]①“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②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③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处代指使臣和国家体面。④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⑤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当时做杭州知州,诗人自己所在之地。⑥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小题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门父子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言行谨慎,平安归来。
C.本联以李揆暗指自己。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也不敢自居第一。
D.苏轼还想以李揆之典告诫子由,出使北蕃,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E.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自己的谦虚。
【小题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05 03:3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此时,苏轼40岁,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②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小题1】关于词的上片,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直写夫妻生死相隔,如今已是十年,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
B.“不思量,自难忘”,“不思”与“难忘”看似矛盾,但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诗人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情感,夫妻情深,难以消除。
C.“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诗人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心情极为沉痛,如今远隔千里,凄凉也无处可话,孤苦难消。
D.“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诗人想象自己假如与妻子再见也应互不认识,表达了自己年老孤苦的无奈与痛苦之情。
E. 词的上片直接破题,抒发诗人对亡妻的深情,诗句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寓意却十分深刻。
【小题2】请找出词中“记梦”的部分,并加以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言文,完成各题

放鹤亭记

(宋)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木天   际:交会B.纵其所如   如:往
C.时宾佐僚吏 从:跟随D.虽南面之君 南面:面南背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纵所如,或立于陂田 安在不辱也
B.故《易》、《诗》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C.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至激义理者不然
D.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至于鞭棰之间,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