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

超然台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 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1-06 10:03: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①北音清越桴②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③,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④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⑤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⑥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桴:鼓槌。 ③栖鹘:宿巢的老鹰。④噌吰:形容钟声洪亮。 ⑤涵澹澎湃:波浪激荡。⑥窾坎镗鞳:击物声和钟鼓声。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①微风鼓浪 鼓:振动,这里有激起的意思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连词,即使。
B.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徐:慢慢地。  
②自以为得之矣  以为:认为。
C.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赴,动词。
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危险。
D.①至莫夜月明   莫:同“暮”,傍晚。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C.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D.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小题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带有调查、考辨性质的游记。作者之所以想要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只不过是对李渤的观点有所怀疑。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江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B.作者月夜来到绝壁下,作者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令他觉得心惊肉跳,甚至一度产生了动摇,想要放弃此次行动,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文中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C.作者认为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了类似钟鸣之声。这和郦元的看法倒颇为接近。他还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D.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盈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正襟坐   危:端正
B.山川相    缪:同“缭”,盘绕
C.其破荆州,下江陵   方:当
D.举匏尊以相 属:同“嘱”,嘱托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羡长江无穷   句读不知
B.郁苍苍 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D.方破荆州     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各项对原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上文第一段抒写客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超脱、积极的人生观。
B.上文第二段表现了作者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变”和“不变”的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比较理性地对待生活。
C.上文第三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D.《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小题4】翻译以下文言句子。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张怀民:名梦得,一字保佺,北宋官员。②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曾任兰台令。其《风欧》写他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被襟当风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然后叙“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之差别。③刚道:“硬说”的意思。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张怀民是苏轼在黄州的好友,两人同是因贬官来到黄州,志同道合。他们的交游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相关记载。
B.本词上阕开头两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广阔景象。
C.“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把眼前的平山堂与快哉亭融为一体,高远空濛,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D.下阕“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用比喻手法描写广阔明净的湖面,形成一幅山水画卷。
E.本词在写景之外还以散文入词、以议论入词,迥异于一般写景抒情词作,表现了作者婉约细腻、自由洒脱的写作风格。
【小题2】作者通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下阕作简要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