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寄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巩再拜。
[注]①宋仁宗庆历六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碑铭写好后,曾巩于庆历七年写此信致谢。②衋(xì)然:伤心痛苦的样子。③屯蹶否塞:困苦挫折,时运不通。④魁闳:高大,俊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 严:尊敬
B.则足为后法     法:效法
C.有名侈于实     侈:夸大
D.愧甚,不宣     不宣:不尽,不一一细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亦有与史异者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 以勇气闻于诸侯
D.且敢进其所以然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铭志”与“史传”的内容侧重不同,前者表现人的美善言行,后者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因此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
B.作者在信中剖析了今铭“不实”的原因:一是请铭的人一味想要美誉显扬其亲长而不根据事理原貌撰铭,二是撰铭之人碍于人情不得不做溢美之词。
C.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和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D.本文重章法,结构谨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曲径通幽,层层递进,正是这种“纡徐”之笔,把作者的感谢与敬佩,表达得酣畅淋漓。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2)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7 05:31: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壑之潜蛟舞:跳舞。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端正地坐着。
C.方其破荆州,江陵下:攻占。D.托遗响于悲风悲风:指秋风。
【小题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A.是饮酒乐甚B.不拘时,学于余
C.寄蜉蝣天地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分为两层。第一层由“乐”引起,写饮酒之乐、扣舷而歌之乐;第二层写洞箫和鸣,其声缠绵悲哀,气氛由轻松而沉重,由愉快而抑郁。
B.从作者“愀然”的面部表情里,可以看出作者已被那扣舷的歌声深深打动,虽然还能正襟危坐,内心早已波澜翻腾。
C.在第二段里,作者通过吊古伤今,处处表达了一个“悲”字:凭吊英雄人物,自己感到悲;哀叹人生短促,自己感到悲;理想无法实现,自己感到悲。
D.这篇抒情赋,既有“寄蜉蝣于天地”之类的整句,又有“于是饮酒乐甚”之类的散句,整齐和谐,自然流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学,奚若?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选自《墨子·法仪》)
【小题1】选出加横线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当皆其父母
B.宁许以秦曲
C.以国家之急而私仇也
D.仲尼之闻而伯夷之义
【小题2】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以为莫己若者
C.是何故也
D.莫若法天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滕王阁序(节选)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舸舰弥,青雀黄龙之舳 津:渡口
B.遥襟畅,逸兴遄飞    甫:顿时
C.所赖君子见,达人知命 机:机会
D.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小题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B.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C.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D.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运用虚写的手法,不仅点明了时令,而且想象出了水光山色的微妙变化。
B.“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借助视角的变化,使天上和地下,相映成趣,构成整齐统一的和谐之美。
C.“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写出了南昌一带人口众多、富庶繁华的特点,营造出富饶祥和的气氛。
D.“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必:一定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夺:改变
C.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愆:延误D.同守元气,所以老其师老:衰老
【小题2】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乃夜驰之沛公军
B.本各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蒙故业,因遗策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 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他对“药”的辩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易于接受。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①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译文:
②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译文: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22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两段文字分别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夺不餍:满足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忠信悌:孝敬父母
C.天下方于合从连衡务:努力从事
D.退而与万章之徒《诗》、《书》序:依次序整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亦将有以利吾国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
B.①夫谁王敌②备他盗出入非常也
C.①南辱楚 ②得复见将军
D.①而孟轲述唐、虞、三代之德②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小题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孟子的仁政主张的一项是(3分)
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②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③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④故曰:“仁者无敌。”
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⑥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D.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选文第一、二段所体现的即是这种思想主张。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4分)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