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壑之潜蛟舞:跳舞。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端正地坐着。
C.方其破荆州,江陵下:攻占。D.托遗响于悲风悲风:指秋风。
【小题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A.是饮酒乐甚B.不拘时,学于余
C.寄蜉蝣天地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分为两层。第一层由“乐”引起,写饮酒之乐、扣舷而歌之乐;第二层写洞箫和鸣,其声缠绵悲哀,气氛由轻松而沉重,由愉快而抑郁。
B.从作者“愀然”的面部表情里,可以看出作者已被那扣舷的歌声深深打动,虽然还能正襟危坐,内心早已波澜翻腾。
C.在第二段里,作者通过吊古伤今,处处表达了一个“悲”字:凭吊英雄人物,自己感到悲;哀叹人生短促,自己感到悲;理想无法实现,自己感到悲。
D.这篇抒情赋,既有“寄蜉蝣于天地”之类的整句,又有“于是饮酒乐甚”之类的散句,整齐和谐,自然流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17 02:23: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上高县学记  苏辙
古者以学为政,择其乡闾之俊而纳之胶庠,示之以诗书礼乐,揉而熟之,既成使归,更相告语,以及其父子兄弟。故三代之间养老、飨宾、听讼,受成、献馘,无不由学。习其耳目,而和其志气,是以其政不烦,其刑不渎,而民之化也速。然考其行事,非独于学然也,郊社、祖庙、山川、五祀,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而教民不犯者也。故其称曰:“政者,君之所以藏身。”盖古之君子正颜色、动容貌、出词气,从容礼乐之间,未尝以力加其民。民观而化之,以不逆其上。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至于后世不然,废礼而任法,以鞭朴刀锯力胜其下,有一不顺,常以身较之。民于是始悍然不服,而上之人亲受其病,而古之所以藏身之术亡矣。子游为武城宰,以弦歌为政,曰:“吾闻之夫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夫使武城之人其君子爱人而不害,其小人易使而不违,则子游之政岂不绰然有余裕哉?
上高,筠之小邑,介于山林之间,民不知学,而县亦无学以诏民。县令李君怀道始至,思所以导民,乃谋建学宫。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奠享有堂,讲劝有位,退习有斋,膳浴有舍,邑人执经而至者教十百人,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李君喜学之成而乐民之不犯,知其为学之力也,求记其事,告后以不废。予亦嘉李君之为邑有古之道,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故为书其实,且以志上高有学之始。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习其耳目   习:练习B.是以其政不烦 烦:急躁
C.其刑不渎   渎:轻慢D.而县亦无学以诏民   诏:命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揉而熟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而民之化也速  吾从而师之
C.乃谋建学官    君乃亡赵走燕
D.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学为政”就是挑选才智出众的人到学校学习,学成后让他们传授知识给周围的人,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
B.作者将“古之君子”的治理之风与“后世”的治理之风进行比较,从而强调了“以学为政”的重要意义。
C.文中列举子游“以弦歌为政”的事例,肯定了子游的做法和成绩,证明了“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的观点。
D.上高县县令李怀道建造学校,体现了“以学为政”的思想,作者为这件事作记,很赞赏他的这种做法。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
(2)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子路雉而复释之。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选自《吕氏春秋·审己》)
(注解)①柳下季:春秋时鲁国大夫展禽,字季,因食邑柳下,故称柳下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子路雉而复释之揜:罩住,捉住
B.我当已:离开
C.湣王焉太息曰慨:感慨
D.以此难也罹:遭受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请之关尹子冉有、季路见孔子曰
B.贤也几捕系死
C.不知其故是以就极刑无愠色
D.国人之欲逐豫则思无怒而滥刑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先王、名士、达师超过普通人,是因为他们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像水的发源、流向,庄稼生长、收藏这样的事,也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B.鲁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告诉鲁君,如果救助了鲁国,他自己的国家就会受到齐国攻击,所以自己很难办到,于是鲁君就把真的岑鼎送去了齐国。
C.越王授受到自己儿子攻击后,后悔自己没有听从弟弟豫的意见把四个儿子都杀掉,从而避开危难,实际上是他并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何处。
D.本文举例丰富,运用巧妙,有简例和详例,有正例和反例,并将例子与议论结合,阐明了“知故”“审己”的核心思想。
【小题4】(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4分)
(2)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原山狼
(清)赵执信
①原山有穴焉,与村墟密。而经路险僻,旧盖人所居也。顷岁,一狼据之。每日暮,则负穴而嗥,林壑响应。村人震悚,久而憎恶之,然莫敢犯。山中鸟兽闻之,以为雄杰也,群往附焉。有黠狐者,善媚,请奉为山之王,群小咸和。狼大喜,声益凶厉。出行山下,窃鸡豚食之。与人值,亦未敢搏噬。黠狐曰:“此去城市才数里,盍往游乎?”狼意蹙缩,内自揣:吾以夜往,脱有不虞,返吾穴而据焉,若我何?至,则阑入吏舍。吏者海壖人也,所习惟鱼鳖,见狼则大惊,为具酒脯,致礼敬。狼意得甚,恣饮啖。由是数过吏,浸不避昼日。市人或遇之,骇而走,相恐以妖,竞闭其户。士人者从墙上视之曰:“狼也!”语吏不可近。吏既不能绝狼,因不听。狼益无所惮,泽其毛衣,侈然往来。自村及城中,皆相戒,谨避之。
②有道士,抱奇术,隐深山。闻而造士人曰:“何子之柔也?是将食人。今不除,子与众给其齿牙矣!”曰:“固知之,众不一,无有弓矢网罟,且吏昵之。”道士曰:“吏亦何利?无已,吾助子。”乃为檄文,告诸神。其夕,大雷电夷其穴。狼适未归,归则无所据矣。狐兽尽散,狼窜于野,厌然不复能自奋。暮声凄断,但如鬼而已。村人相与谋,彼已无能为,操梃棓,敛瓦石,将毙之;城市知而争出。道士笑之曰:“属者神殛之也,幸其未食人,贷其命。汝曹顾欲死之,昔者奈何相戒而莫敢犯乎?汝曹之甚也。”众乃止,狼亦遁去。
③评曰:狼无能为也,恐动群兽,弄吏以为威,由有所据以发其恶声也。丧其穴,败矣。地固不可以假狼哉!
注释: ①阑入:擅自进入。②海壖:海边。③侈然:放纵的样子。
④厌然:畏缩的样子。⑤属者:刚刚。⑥殛:诛杀。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村墟密迩:近
B.与人,亦未敢搏噬值:相遇
C.且吏之昵:害怕
D.大雷电其穴夷:毁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横线词语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久而憎恶之,莫敢犯然:可是
B.出行山下间:顷刻
C.子与众给其齿牙矣且:将要
D.丧穴,败矣其:它(狼)的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原句:脱有不虞,返吾穴而据焉,若我何?
A.若有什么不测,就跑回我的洞穴里呆着,(他们)能把我怎么样?
B.逃脱后就没有不测了,然后跑回我的洞穴里呆着,像我这样如何?
C.若有什么不测,就跑回我的洞穴里呆着,像我这样如何?
D.逃脱后就没有不测了,然后跑回我的洞穴里呆着,(他们)能把我怎么样?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狼占据的洞穴原本可能是人的居住地,地处偏避,后来成为狼耍威风的重要凭借。
B.鸟兽的归附并没有消除狼对人的畏惧,官吏纵容、民众避让才使狼变得无所忌惮。
C.狼在失势之后发出像鬼一样令人恐怖的叫声,但民众没有被吓到,反而奋起斗争。
D.作者借写狼讽刺了社会中的恶人及其帮凶,也批评了民众的懦弱,很有现实意义。
【小题5】根据第①段内容回答,除去“吏者”,老百姓是怎样一步步助长了狼的嚣张气焰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以陷于大难,乃欲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然其诗而实绮质:质朴
B.自谓不甚渊明愧:惭愧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违背
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悔改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置家罗浮下/不见老人衰惫
B.追和古人,则始东坡/然吾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C.每家贫/乃欲桑榆之末景
D.然诗质而实绮/自托于渊明,谁肯信之
【小题4】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子瞻是苏轼的字。古人除了名和字外,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字,而称其别号。
B.谪居指古代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句中谪居与本文意思相同。
C.“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句中“诸人”分别指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他们中有两人是建安七子。
D.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小题5】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小题6】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B.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C.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D.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小题7】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