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岘,吴王恪孙也。折节下士,长吏治。天宝时,累迁京兆尹。杨国忠使客骞昂、何盈擿安禄山阴事,讽京兆捕其第,得安岱、李方来等与禄山反状,缢杀之。禄山怒,上书自言,帝惧变,出岘为零陵太守。岘为政得人心,时京师米翔贵,百姓乃相与谣曰:“欲粟贱,追李岘。”寻徙长沙。永王为江陵大都督,假岘为长史。乾元二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辅国用权,制诏或不出中书,百司莫敢覆。岘顿首帝前,极言其恶,帝悟,稍加检制,辅国由是让行军司马,然深衔岘。凤翔七马坊押官盗掠人,天兴令谢夷甫杀之。辅国讽其妻使诉枉,诏监察御史孙蓥鞫之,直夷甫。其妻又诉,诏三司讯之,无异辞。妻不承,辅国助之,乃令侍御史毛若虚覆按。若虚委罪夷甫,言御史用法不端。逐李晔岭南,流蓥播州。岘谓责太重,入言于帝曰:“若虚希旨用刑,乱国法。陛下信为重轻,是无御史台。”帝怒,乃出岘为蜀州刺史。时右散骑常侍韩择木入对,曰:“岘言直,不敢专权,陛下宽之,只益盛德耳。”代宗立,入为礼部尚书兼宗正卿。乘舆在陕,由商山走帝所。还京,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初,东京平,陈希烈等数百人待罪,议者将悉抵死,帝意亦欲惩天下。岘时为三司,独曰:“法有首有从,情有重有轻,若一切论死,尚为仁恕哉?况河北残孽劫服官吏,其人尚多,今不开自新之路而尽诛之,是坚叛者心,使为贼致死。困兽犹斗,况数万人乎?”衣冠蒙更生,贼亦不能使人归怨天子,岘力也。永泰二年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五十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盈擿安禄山阴事    擿:指使
B.讽京兆捕其第 第:住宅
C.然深衔岘 衔:怨恨
D.若虚希旨用刑 希:迎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叩头下拜,顿地即举起。在古代是比稽首更重的拜礼。也用于重大事情请求或谢罪。
B.三司,唐代主管刑狱的三个机构,当出现重大案件时,由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司会审。
C.东京,指洛阳。唐朝时设都于长安,称为西京,又因洛阳在京城的东面,故称东京或东都。
D.衣冠,衣服和帽子,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又以衣冠来代指缙绅、士大夫,文中即是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岘长于吏治,为政深得民心。他曾任京兆尹,后被皇帝贬为零陵太守,京城米价飞涨,百姓用歌谣“想使米粟贱,莫过追回李岘”表达对他的肯定。
B.李岘为人忠耿,敢言佞臣罪恶。李辅国乱政专权,私自让中书省拟制诏书,百官不敢违其意,李岘向皇帝直言其罪,让皇帝醒悟,对李辅国加以约束。
C.李岘直言进谏,言辞触怒皇帝。他认为对李晔、孙蓥等处罚太重,轻信毛若虚,是眼中没有御史台的做法。皇帝对李岘的话很生气,贬其为蜀州刺史。
D.李岘执法公正,处事仁爱宽容。对于如何处置叛贼陈希烈等人的问题,他认为凡事有首恶有从犯,不能一概处死。此举最终使很多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辅国讽其妻使诉枉,诏监察御史孙蓥鞫之,直夷甫。
(2)岘言直,不敢专权,陛下宽之,只益盛德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7 09:0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韦挺,京兆万年人。太子遇之厚,宫臣无与比。或言太子与宫臣谋逆,又庆州刺史杨文干坐大逆诛,辞连东宫,由是挺与王珪等皆越巂。贞观初,荐为尚书右丞。挺曰:“臣驽下,不足以辱高位,且非勋非旧,愿后臣以劝立功者。”不听。初,挺为大夫时,马周为监察御史,挺不甚礼。及周为中书令,帝欲湔拭用之,周言挺很于自用,非宰相器,遂止。帝将讨辽东,择主饷运者。挺父故为营州总管,尝经略高丽,故札藏家,挺上之。帝悦曰:“自幽距辽无州县,吾军靡所仰食,卿为朕图之。”即诏挺节度,许以便宜。挺遣燕州司马王安德行渠,作漕泸转粮,自桑乾水抵卢思台,行八百里,渠塞不可通。挺以方苦寒,未可进,遂下米台侧,廥之,待冻泮乃运以为解。即上言:“度王师至,食且足。”帝不悦曰:“我明年师出,挺乃度它岁运,何哉?”即诏繁畤令韦怀质驰按。怀质还劾:“挺在幽州日置酒弗忧职不前视渠长利即造船行栗绵八百里乃悟非是欲进则不得还且水涸六师所须,恐不如陛下之素。”帝怒。敕治书侍御史唐临驰传,械挺赴洛阳,废为民,使白衣从。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常,以他事系,投缳死。索槖中得挺书,言所电危蹙,意怨望,贬象州刺史。岁余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新唐书·韦挺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挺在幽州日/置酒/弗忧职不前/视渠长利/即造船行粟/绵八百里/乃悟非是/欲进则不得/还且水涸/
B.挺在幽州/日置酒/弗忧职/不前视渠长利/即造船行粟/绵八百里/乃悟非是/欲进则不得/还且水涸/
C.挺在幽州/日置酒/弗忧职不前/视渠长利/即造船行粟/绵八百里/乃悟非是/欲进/则不得还/且水涸/
D.挺在幽州日/置酒/弗忧职/不前视渠长利/即造船行粟/绵八百里/乃悟非是/欲进/则不得还/且水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是洛阳的古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
B.“流”,即放逐、流放,是隋唐之时“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
C.“中书令”,文中指三省之一——中书省的长官,与司马迁所任中书令不同。
D.“驰传”,在文中意为“驾驭驿站的车马疾行”,在古代也指驿站的一种马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挺深受器重,多被委以重任。他被推荐为尚书右丞时,婉言拒绝,而未被皇帝采纳;当征讨辽东时,皇帝下诏让其指挥调度,并允许其见机行事。
B.韦挺为官忠诚于朝廷。他的父亲曾为营州总管,了解高丽的情况;后来皇上出兵辽东时,韦挺献上原来的信件,深得皇帝欢心。
C.韦挺审时度势,灵活治事。他接受向辽地运送军粮的任务后,先派遣王安德查看地势;后来行船遇阻,加之当时苦寒不利,因此停运待时。
D.韦挺因诬受责,被革职为民。他因转运粮食问题,受到韦怀质的不公对待,因而被皇帝责罚,后再贬为民,戴上刑具被押往洛阳,并一路由百姓跟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驽下,不足以辱高位,且非勋非旧,愿后臣以劝立功者。
(2)索橐中得挺书,言所屯危蹙,意怨望,贬象州刺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子奢,苏州吴人,从乡人顾彪授《左氏春秋》,善文辞。隋大业中,为直秘书学士。天下乱,辞疾还乡里。后从杜伏威入朝,授国子助教。

太宗贞观初,高丽、百济同伐新罗,连年兵不解。新罗告急,帝假子奢员外散骑侍郎,持节谕旨,平三国之憾。子奢有仪观,夷人尊畏之。二国上书谢罪,赠遗甚厚。

始,武德时,太庙享止四室,高祖,将祔主于庙,帝诏有司详议。子奢建言:“汉丞相韦玄成奏立五庙,刘歆议当七,郑玄本玄成,王肃宗歆,于是历代庙议不能一。且天子七庙,诸侯五,降杀以两,礼之正也。臣请依古为七庙。”于是尚书共奏:“自《春秋》以来,言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推亲亲,显尊尊,为不可易之法,请建亲庙六。”诏可。然言七庙者,本之子奢。

帝尝诏:“起居纪录臧否,欲见之以知得失,若何?”子奢曰:“陛下所举无过事,虽见无嫌,然以此开后世史官之祸,可惧也。史官全身畏死,则悠悠千载,尚有闻乎?”

池阳令崔文康坐事,栎阳尉魏礼臣劾治,狱成,御史言其枉。礼臣诉御史阿党,乞下有司杂讯,不如所言请死。鞫报礼臣不实,诏如请。子奢曰:“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诏可。

子奢为人乐易,能剧谈,以经谊缘饰。每侍宴,帝令论难群臣,恩礼甚笃。卒于官。

(选自《新唐书·儒学·朱子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B.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C.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D.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业”是年号,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之一,如贞观、庆历、康熙。
B.“崩”是对帝王之死的婉称,古代对帝王之外的人去世还有薨、卒、不禄等多种称法。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诗》《书》《礼》《易》《孟子》也都是儒家经典。
D.皇帝自称“朕”,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文告称“诏”,“草诏”是皇帝写诏书向臣民表达其旨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朱子奢先在隋为官,唐时曾前往朝鲜半岛平息战乱。他在隋朝为官时,逢天下动乱,为官不稳定;他前往高丽、百济平息战乱时受到二国的厚待。
B.朱子奢通晓祭祀礼仪,发表意见有根有据。在唐高祖死后祭于先祖神庙一事上,朱子奢引经据典,建议依照古制设立七庙,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C.朱子奢敢于拒绝皇帝看似合理的要求,并晓之以理。皇帝想看起居注,以便知道自己的得失;朱子奢认为这样做就会影响当朝史官,使记录失真。
D.朱子奢坚持依法办事,博学健谈。在如何处理魏礼臣一事上,他认为应按照法律来办;他健谈,好引经据典,有时在宴饮时皇上还让他与群臣辩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推亲亲,显尊尊,为不可易之法,请建亲庙六。
(2)礼臣诉御史阿党,乞下有司杂讯,不如所言请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承元者,承宗弟也。有沉谋。年十六,劝承宗亟引兵共讨李师道,承宗少之,不用,然军中往往指目之。承宗死,未发丧,大将谋取帅它姓。参谋崔燧与诸校计,以祖母凉国夫人李命承元嗣。承元泣且拜,不受,诸将固请。承元曰:“上使中贵人监军,盍先请?”监军至,又如命。乃谢曰:“诸君不忘王氏以及孺子,苟有令,其从我乎?”众曰:“惟所命。”乃视事牙阖之偏,约左右不得称留后,事一关参佐,密请帅于朝。穆宗诏起居舍人柏耆宣慰。授承元检校工部尚书、义成军节度使。北镇以两河故事胁诱,承元不纳,诸将皆悔。耆至,士哭于军,承元令曰:“诸君不欲我去,意固善。虽然,格天子诏,我获罪奈何?前李师道有诏赦死,欲举族西,诸将止弗遣,他日乃共杀之。今君等幸置我。无与师道比。”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承元去镇,左右裒器币自随,承元使空褚毋留。入朝,昆弟拜刺史者四人,位于朝者四十人。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承元据胜地为鄣,置守兵千,诏号临汧城。府郛左百贾州聚,异时为虏剽夺,至燎相警,承元版堞缭之,人乃告安。以劳封岐国公。大和初,祖母丧。诏曰:“武俊当横流时,拯定奔溃,功在史官。今李不幸,赠恤宜加厚。”且给仪仗以葬。五年,徙节平卢、淄青。始,盐禁未尝行两河,承元请归有司,由是兖、郓诸镇皆奉法。承元资仁裕,所至爱利。卒,年三十三,赠司徒。

(节选自《新唐书·王承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
B.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
C.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
D.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军,古代官职。唐以前为临时差遣,唐后期于各镇及出征讨叛之军中,以宦官为监军,权势极重。
B.表,古代一种奏章的名称,多用来陈述心意或表明对重大事件的见解,运用第一人称。如《出师表》《陈情表》。
C.缗,指成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缗”与《阿房宫赋》中的“取之尽锱铢”中的“锱铢”,都是古代的货币单位。
D.烽,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用的信号,夜里点的火叫烽火,大多焚烧狼粪,因而“烽火”也叫狼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元年少时就有谋略,有眼光。他十六岁那年曾劝说王承宗迅速率兵讨伐李师道。虽然他的建议遭到承宗拒绝,但在军中却引起众人的注视。
B.王承元谋事周密,处事果断。面对北镇的胁迫引诱,为了稳定军心,他拿出家财全部赏赐给众人,随后拜请诸将,并斩杀了十个抗命者。
C.王承元有军事才能,善于抵御外族入侵,保境安民。面对吐蕃的侵扰掳掠,他除了派兵占据要冲建筑堡垒,还修筑城墙围护商贾聚集地,让人们获得安宁。
D.王承元宽厚仁爱,所到之处尽力为百姓谋福利。调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后,他请求朝廷把盐归属有关部门掌管,除在两河推行私盐禁令,兖、郓各镇也随之奉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谢曰:“诸君不忘王氏以及孺子,苟有令,其从我乎?”
(2)诸君不欲我去,意固善。虽然,格天子诏,我获罪奈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浅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B.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C.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D.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地支又可以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
C.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指在朝廷任职的官员朝见帝王。后引申为下级拜见上级或朋友间的礼节。
D.谥,即谥号,官员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朝廷赐谥,很多时候都是有褒有贬的,有的还既扬善又不讳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高崇文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平定刘辟叛乱,刻功鹿头山。
B.高崇文治军有方,军纪严明。高崇文率军过兴元时,士兵中有人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
C.高崇文爱护百姓,秋毫无犯。高崇文韦率军进入成都时,为不惊扰百姓,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物秋毫无犯。
D.高崇文不通文字,恃功而侈。高崇文自恃有功,洗空蜀地国库且拥兵自重,因此害怕朝廷猜忌,不敢入朝觐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的。
(1)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
(2)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既冠,见特进李峤,自言“读书未遍,愿一见秘书”。峤曰:“秘阁万卷,岂光阴能习邪?”邕固请,乃假直秘书。未几辞去,峤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峤叹曰“子且名家!”

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珪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诤,乃召拜左拾遗。御史中丞宋璟劾张昌宗等反状,武后不应,邕立阶下大言曰:“璟所陈社稷大计,陛下当听。”后色解,即可璟奏。邕出,或让曰:“子位卑,一忤旨,祸不测。”邕曰:“不如是,名亦不传。”

五王诛,坐善张柬之,出为南和令,贬富州司户参军事。韦氏平,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弹任职,人颇惮之。谯王重福谋反,邕与洛州司马崔日知捕支党,迁户部员外郎。岑羲、崔浞恶崔日用,而邕与之交。玄宗在东宫,邕被礼遇,羲等忌之,贬邕舍城丞。

封禅还,邕见帝汴州,诏献辞赋,帝悦。然矜肆,自谓且宰相。邕素轻张说,与相恶。会仇人告邑赃货枉法,下狱当死。后得减死,贬遵化尉。开元二十三年,起为括州刺史,熹兴利除复坐诬枉且得罪天子识其名诏勿后历淄滑二州刺史上计京师始,邕蚤有名,重义爱士久斥外,不与士大夫接。既入朝,人间传其眉目瑰异,至阡陌聚观,后生视风内谒,门巷填隘中人临问,索所为文章,且进上。以谗媚不得留,出为汲郡、北海太守。天宝中,左骁卫兵曹参军柳勣有罪下狱,邕尝遗勃马,故吉温使引邕尝以休咎相语,阴賂遗。宰相李林甫素忌邕,因傅以罪。诏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奭就郡杖杀之,时年七十。

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全国,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千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后卒如言。杜甫知邕负谤死,作《八哀诗》,读者伤之。邕资豪宕,不能治細行,所在贿谢,畋游自肆,终以败云。

选自《新唐书·李邕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喜兴利除害/复坐诬枉/且得罪天子/识其名/诏勿劾后/历淄/滑二州刺史/上计京师/
B.喜兴利除害/复坐诬枉/且得罪/天子识其名/诏勿劾后/历淄/滑二州刺史/上计京师
C.喜兴利除害/复坐诬枉/且得罪/天子识其名/诏勿劾/后历淄/滑二州刺史/上计京师
D.喜兴利除害/复坐诬枉/且得罪天子/识其名/诏勿劾/后历淄/滑二州刺史/上计京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唐代为散官
B.东宫,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此处的“东宫”与《陈情表》中的不同
C.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一般在泰山举行,也有在其他山上举行的。
D.阡陌,田界,田地中纵横交错的小路;也指田野、垄亩。在文中代指路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邕方直敢言,尽职尽责。担任左拾遗时,即便武后发怒,仍为宋璟辩解;担任左台殿中侍御史时,弹劾在职官员,人们十分忌惮他。
B.李邕为人骄矜,仕途不顺。他自夸将要做宰相,还一向轻视张说;也曾因岑羲等人的忌恨,被贬为舍城丞,又因遭谗言而出京为官。
C.李邕博闻强志,文采出众。短期内遍读秘阁书文且应答如流;皇帝来到汴州,曾下诏令让他献上辞赋,他也因善写文章被称为“李北海”。
D.李邕风采卓异,天性豪宕。他眉眼俊异,年轻人为一睹其风采前去拜谒,以至门庭里卷拥挤;他不拘细节,收纳馈赠,游猎尽兴,最终败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邕出,或让曰:“子位卑,一忤旨,祸不测。”邕曰:“不如是,名亦不传。”
(2)邕蚤有名,重义爱士,久斥外,不与士大夫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