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姜秀才游苏州

欧阳修

忆从太学诸生列,我尚弱龄君秀发。

同时并荐几存亡,一梦十年如倏忽。

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

山花撩乱岛绵蛮,更尽一尊明日别。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与姜秀才在太学求学时正值青春年少,说明两人相识已久,情义颇深。
B.三、四句写两人十来年的经历,感慨时光易逝、人生如梦,表现出诗人虚无的人生观。
C.第七句借景抒情,通过写山花鸟鸣缭乱人心来抒写自己与友人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D.尾句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有异曲同工之妙,寄情于酒,体现依依惜别之情。
E.本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离别之情,前四句是虚构情节,后四句是实写眼前。
【小题2】本诗的五、六句意蕴丰富,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4-08 09:08: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州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有力焉。凡图之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为之书。庐陵欧阳修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州东南之水会     当:处在
B.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予 示:指示
C.吾于是有力焉 信:相信
D.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   济:补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其暇日 ②不如而厚遇之
B.①凡图之载 ②为秦人积威之
C.①为吾书其大概焉   ②孰能讥之乎
D.①为之书   ②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真州东园美景的一项是( )
①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 
②芙渠芰荷之的历 
③苍烟白露而荆棘 
④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
⑤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 
⑥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园是施正臣、许子春和马仲涂三人于闲暇之时,利用监军荒废的营地修造建成的一处园林景观。
B.许子春的陈述流露了其三人建造东园的自豪感,让人从中感受到了东园无法言说的美丽。
C.许子春认为,四方人士天天前来东园游览,他们三人总会离开,也为让后人知道东园的来历,有必要作文留念。
D.欧阳修面对东园艳丽典雅的景致和游人游玩的欢乐景象,激动不已,欣然命笔,为园作记。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
(2)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承元者,承宗弟也。有沉谋。年十六,劝承宗亟引兵共讨李师道,承宗少之,不用,然军中往往指目之。承宗死,未发丧,大将谋取帅它姓。参谋崔燧与诸校计,以祖母凉国夫人李命承元嗣。承元泣且拜,不受,诸将固请。承元曰:“上使中贵人监军,盍先请?”监军至,又如命。乃谢曰:“诸君不忘王氏以及孺子,苟有令,其从我乎?”众曰:“惟所命。”乃视事牙阖之偏,约左右不得称留后,事一关参佐,密请帅于朝。穆宗诏起居舍人柏耆宣慰。授承元检校工部尚书、义成军节度使。北镇以两河故事胁诱,承元不纳,诸将皆悔。耆至,士哭于军,承元令曰:“诸君不欲我去,意固善。虽然,格天子诏,我获罪奈何?前李师道有诏赦死,欲举族西,诸将止弗遣,他日乃共杀之。今君等幸置我。无与师道比。”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承元去镇,左右裒器币自随,承元使空褚毋留。入朝,昆弟拜刺史者四人,位于朝者四十人。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承元据胜地为鄣,置守兵千,诏号临汧城。府郛左百贾州聚,异时为虏剽夺,至燎相警,承元版堞缭之,人乃告安。以劳封岐国公。大和初,祖母丧。诏曰:“武俊当横流时,拯定奔溃,功在史官。今李不幸,赠恤宜加厚。”且给仪仗以葬。五年,徙节平卢、淄青。始,盐禁未尝行两河,承元请归有司,由是兖、郓诸镇皆奉法。承元资仁裕,所至爱利。卒,年三十三,赠司徒。

(节选自《新唐书·王承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
B.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
C.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
D.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军,古代官职。唐以前为临时差遣,唐后期于各镇及出征讨叛之军中,以宦官为监军,权势极重。
B.表,古代一种奏章的名称,多用来陈述心意或表明对重大事件的见解,运用第一人称。如《出师表》《陈情表》。
C.缗,指成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缗”与《阿房宫赋》中的“取之尽锱铢”中的“锱铢”,都是古代的货币单位。
D.烽,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用的信号,夜里点的火叫烽火,大多焚烧狼粪,因而“烽火”也叫狼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元年少时就有谋略,有眼光。他十六岁那年曾劝说王承宗迅速率兵讨伐李师道。虽然他的建议遭到承宗拒绝,但在军中却引起众人的注视。
B.王承元谋事周密,处事果断。面对北镇的胁迫引诱,为了稳定军心,他拿出家财全部赏赐给众人,随后拜请诸将,并斩杀了十个抗命者。
C.王承元有军事才能,善于抵御外族入侵,保境安民。面对吐蕃的侵扰掳掠,他除了派兵占据要冲建筑堡垒,还修筑城墙围护商贾聚集地,让人们获得安宁。
D.王承元宽厚仁爱,所到之处尽力为百姓谋福利。调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后,他请求朝廷把盐归属有关部门掌管,除在两河推行私盐禁令,兖、郓各镇也随之奉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谢曰:“诸君不忘王氏以及孺子,苟有令,其从我乎?”
(2)诸君不欲我去,意固善。虽然,格天子诏,我获罪奈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延光,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粱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系之数月,稍为狱吏所护。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自太祖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由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路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

(节选自《新五代史·范延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
B.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
C.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
D.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我国古代,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有某种关联的名字。
B.麾下,原指将帅的大旗之下,可以指部下,也可用以敬称将帅。
C.用事,可以用来指统治者执掌政权,文中指王淑妃专权。
D.崩,古代帝王或王后的死。大臣死称“薨”,大夫死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延光很有担当。唐明宗寻人把康延孝的降书送给唐庄宗,范延光自告奋勇请求前去,最终完成使命。
B.范延光具有谋略。唐明宗到达荥阳时,叛军作乱,范延光献计急速攻城,并请求作战,最后平定了汴州。
C.范延光善于劝讽。唐明宗问战马数量时,范延光分析养战马的耗费,触动了唐明宗,使唐明宗减少了战马。
D.范延光不惧权势。遂凝兄弟恃宠自傲,大多数大臣不敢与其抗争,只有范延光从容镇定地阻止他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
(2)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定策功,封永清县男。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炎被劾,或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东都 幸:到达
B.定策功 以:因为
C.蔓草难 图:对付
D.或其逊辞 勉:勉励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
C.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
D.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炎性格宽厚,受到信任倚重。唐高宗病重时,他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病危时,他接受遗诏辅政太子治国。
B.裴炎不惧龙颜,能够坚持己见。中宗想要任命皇后的父亲为侍中并授予乳母的儿子五品官,他坚决不同意,此举惹怒了皇帝。
C.裴炎忠君爱国,以国为重。裴炎策划拘捕执掌大权的太后,但事与愿违,后来徐敬业发兵讨伐太后,裴炎又进言希望太后还权于太子。
D.裴炎正直勇敢,得到同僚支持。裴炎因勇于进言而被捕入狱后,胡元范为他辩白,言其有功于国,其他人也相继为他辩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读李翱文

欧阳修

①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②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感二鸟赋》,不过美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韩愈之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之心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   )!

③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朝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注)①疏:注释。②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又诧异李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神尧,指唐高祖李渊,他的谥号为“神尧皇帝”。③贼远:指职位低贱、被朝廷贬斥在远方的人。这里暗指范仲淹等。
【小题1】选择恰当的虚词填入括号中(   )
A.哉B.矣C.夫D.也
【小题2】第①段作者“始读翱《复性书》”后不以为然;“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后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读(幽怀赋》”后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阅读第②段,比较韩愈写《感二鸟赋》和李翱写《幽怀赋》“之心”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
“韩愈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翱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写作特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借题发挥B.以小见大C.抑扬结合D.对比映衬
【小题5】请概述文末“呜呼”所感叹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