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 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
又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
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
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 “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五年,当改官,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于是,除京兆府户曹参军。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 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
B.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
C.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
D.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
【小题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文选》。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B.制举是唐朝科举中的一种,是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一般由皇帝亲自提出问题,策问应举之士,可随时设科,名目繁多。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六个地方的民歌。“雅”分“大雅”“小雅”。“颂”是祭祀乐歌。
D.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丁外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文采丰富艳丽,特别擅长作诗。从做校书郎到任职京都,写了数十百篇诗歌,这些诗歌里对当朝的政事弊端等进行了讽刺批评,流传到宫中。
B.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给皇帝献绢,希望为魏征子孙赎回住宅,白居易上奏皇帝,希望由公家为魏征子孙赎买,不要让李师道占取美名。宪宗皇帝赞赏他的看法。
C.皇帝想给加授王锷官位,但是白居易却认为王锷勒索百姓,不是德才兼备之人。不能让天下人认为皇帝是接受了王锷的进奉,授予他宰相之职。
D.白居易越职为武元衡陈述冤情,后被执政宰相奏请皇上贬为江表刺史。诏令发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替白居易求情,于是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
【小题4】请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课本名句。
(1)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2)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3)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7 06:13: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①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②,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冶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B.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C.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D.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C.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考察民情。
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负责祭祖祭天、科举考试、礼仪制定、迎接外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谞沉稳不躁,忠于朝廷。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
B.裴谞务实为民,深得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没有马上回答,并不表示他答不上來,而是心系民生,代宗深为感动。
C.裴谞机警敏悟,智保同僚。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良苦用心。
D.裴谞审察形势,分明职权。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被—些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
(2)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光弼严毅沉果,有大略,幼善骑射。起家左卫亲府左郎将,累迁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袭父封。以破吐蕃、吐谷浑功,云麾将军。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表为副,爱其,欲以子之。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云中太守。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门,东救常山,次真定,常山团练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郡为战区,胔资蔽野,光弼酹而哭之,出为贼幽闭者,厚恤其家。渣关失守,玄宗蜀,人心惊骇。肃宗理兵干灵武,授光弼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军政不修,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侮易承业,光弼闻之素不平。至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圣。”使者诏不敢出,乃斩以徇,威震三军。至德二载,思明、希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新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其军,乃约降。至期,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后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放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诸将罪,以光弼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未几,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节选自《新唐书·李光弼传》)

(注)胔:腐烂的尸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日忠烈/
B.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C.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人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D.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小题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其,欲以子之 材:通“才”,才华.妻:用作动词,给……做妻子。
B.使者诏不敢出,乃斩以徇 内:通“纳”,收纳。众:作状语,当众。
C.光弼遣人之   穴:用作动词,挖洞穴。颓:使动用法,使……倒塌。
D.将其军,乃约降 沉:使动用法,使……沉陷。阳:假装,表面上。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父封 俄:过了不久B.玄宗蜀 幸:皇帝亲临
C.贼伤十二 十二:十分之二D.帝诸将罪 贷:严惩
【小题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A.出为贼幽闭者B.肃宗理兵于灵武
C.障以木幔D.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小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指多次升迁,连续升迁,迁,指官职变动,后文的进、摄、兼、拜等皆是此意。
B.长揖:古代汉族的交际礼仪风俗,见面时拱手自上而至极下,大多数用于晚辈对长辈。
C.年号: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词意吉瑞隽永,如建隆、永平、至德。
D.牙帐:古代官署的大门上有猛兽利牙的图案,所以称官署为牙,牙帐指将帅所居营帐。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弼少善骑射,有谋略。他得到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和当朝重臣郭子仪的赏识,后曾担任户部尚书、天下兵马副元帅。
B.李光弼能征善战。至德二年,史思明等人前来攻城。此时敌众我寡,李光弼力排众议,灵活地运用战术,击退了敌人。
C.李光弼为国钉敌,忘我无私。在叛军围城之时,他就算经过自己家口也不看一眼;在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
D.李光弼领兵有方。相州一城,战况惨烈。敌人一路劫掠,只有李光弼带领部队拼力抗战,最后整治军队回到了太原。
【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门,东救常山,次真定,常山团练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
(2)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侮易承业,光弼闻之素不平。
(3)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耀卿,字焕之。数岁能属文,擢童子举,稍迁相王府典签。王即帝位,授国子主簿,累迁长安令。旧有配户和市法,人厌苦,耀卿一切责豪门坐贾,豫给以直,绝僦欺之敝。及去,人思之。为济州刺史,会天子东巡,耀卿置三梁十驿,科敛均省,为东州知顿最,封禅还,次末州,宴从官,帝欢甚,谓张说曰:“前日出使巡天下,观风俗,察吏善恶,不得实。今朕有事岱宗,济州刺史裴耀卿上书数百言,至曰‘人或重扰,则不足以告成’,朕置书座右以自戒,此其爱人也。”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耀卿惧功不成,弗即宣,而抚巡饬厉愈急,堤成,发诏而去。济人为立碑颂德。迁京兆尹。明年秋,雨害稼,京师饥,帝将幸东都,召问所以救人者。耀卿曰:“请置仓河口,以纳东租,然后官自顾载,分入河、洛。三门迫险,则旁河凿山,以开车道,运十数里,西仓受之。度宜徐运抵太原仓,趋河入渭,更无留阻,可减费巨万。”天子然其计,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天宝初,进尚书左仆射,俄改右仆射,而李林甫代之,上日,林甫到本省,具朝服佩剑,博士导,郎官唱案,礼毕,就耀卿听事,乃常服,以赞者主事导唱。林甫惊曰:“班爵与公同,而礼数异,何也?”耀卿曰:“比苦眩,不堪重衣。又郎、博士纷泊,非病士所宜。”林甫默然惭。
节选自《新唐书·装缩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
B.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
C.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
D.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巡,指古代天子巡视东方。最有名的是秦始皇的东巡,留下了泰山刻石等一系列的文物,最后死在东巡的路上。
B.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古人认为群山中秦山最高,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C.京兆尹,中国古代京城附近的三个地区之一,《张衡传》中的“游于三辅”,其中的“三辅”就包含京兆尹。
D.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之,稍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耀卿为政有方,受到人民的尊敬。他担任长安令时,改变以前的配户与和市之法,杜绝了欺瞒运费的弊端,等到他离职后,人们还思念他。
B.裴耀卿劝谏皇帝,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在皇帝东巡时,他上书几百字,说“百姓如果反复被扰,那就不能宣告有成就”,皇帝将这句话当做了座右铭。
C.裴耀卿为官能为民着想,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得失。他在宣州任职时,亲自操持河防工程,工程未完,朝廷将他调动他处,他却等堤坝建成后才宣布诏令。
D.裴耀卿行事低调,不事奢华,他改任为右仆射上任时,为警示李林甫,只穿平常衣服,由赞者主持导唱,让前来观礼的李林甫默然惭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秋,雨害稼,京师饥。帝将幸东都,召问所以救人者。
(2)比苦眩,不堪重衣,又郎、博士纷泊,非病士所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凑,章敬皇后之弟也,濮州濮阳人。宝应中与兄溆同日开府,授太子詹事,俱封濮阳郡公。凑以兄弟三品,固辞太过,乞授卑官。乃以凑检校太子宾客。累转左金吾卫大将军。大历中,滑帅令狐彰、汴帅田神功相次于理所,时藩方兵骄,乘戎帅丧亡,人情多梗。代宗命凑衔命抚慰,至必委曲说谕,随所欲为之奏请,皆得军民和协。帝深重之。宰臣元载弄权,招致贿赂,丑迹日彰。帝恶之,将加之法,恐左右泄漏,无与言者,唯与凑密计图之。及收载于内侍省,同列王缙,其党杨炎等,皆当从坐籍没。凑谏救百端,言“法宜从宽,一例极刑,恐亏损圣德”。由是缙等得减死,流贬之。贞元十四年春夏旱,谷贵,人多流亡。京兆尹韩皋以政事不理黜官。上召凑,面授京兆尹,即日令视事,经宿方下制。凑孜孜为理,以勤俭为务,人乐其政。时宫中选内官买物于市,倚势强买物,不充价,人畏而避之,呼为“宫市”。掌赋者多与中贵人交结假借,不言其弊。凑为京尹,便殿从容论之,曰:“物议以中人买物于市,稍不便于人,此事甚细,虚掇流议。凡宫中所须,责臣可办,不必更差中使。若以臣府县外吏,不合预闻宫中所须,则乞选内官年高谨重者,充宫市令,庶息人间论议。”上从之。初府掾吏以凑起自戚藩不谙簿领凡有疑狱难决之事多候凑将出时方呈冀免指挞瑕病凑虽仓卒阅视必指其奸幸之处下笔决断无毫厘之差。文敬太子、义章公主相继薨殁,上深追念,葬送之仪颇厚。召集工役,载土筑坟,妨民农务。凑候上顾问,极言之。宗属门吏以凑论谏大繁,恐上厌苦,每以简约规之。凑曰:“若再三启谏,必动宸情,则生民受赐。长吏不言,是为阿旨。如穷民上诉,罪在何人?”议者重之。

——(节选自《新唐书·吴凑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府掾吏以凑起/自戚藩不谙簿领/凡有疑狱难决之事/多候凑将出时方呈/冀免指摘瑕病/凑虽仓卒阅视/必指其奸幸之处下笔/决断/无毫厘之差/
B.初/府掾吏以凑起自戚藩/不谙簿领/凡有疑狱难决之事/多候凑将出时方呈/冀免指摘瑕病/凑虽仓卒阅视/必指其奸幸之处/下笔决断/无毫厘之差/
C.初/府掾吏以凑起/自戚藩不谙簿领/凡有疑狱难决之事/多候凑将出时方呈/冀免指摘瑕病/凑虽仓卒阅视/必指其奸幸之处/下笔决断/无毫厘之差/
D.初/府掾吏以凑起自戚藩/不谙簿领/凡有疑狱难决之事/多候凑将出时方呈/冀免指摘瑕病/凑虽仓卒阅视/必指其奸幸之处下笔/决断/无毫厘之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宾客,为太子东宫属官,唐代始置,主要职责为调护、侍从、规谏等。
B.殁,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殁”。
C.流贬,流放贬谪,古代责罚官员的方式。流,放逐,流放,古代五刑之一。
D.内官,指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或宫中的女官属、宦官,有时也可以指地方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凑谦虚退让。他与兄吴溆同日建立府署,选置僚属,授任太子詹事,都封为濮阳郡公,他认为兄弟都官封三品,恩宠过分,坚决推辞。
B.吴凑宽厚仁慈。宰相元载犯罪,同列王缙、党羽杨炎等人都该连坐抄没全家,他百般劝谏解救,王缙等人被贬谪流放,得以减免死罪。
C.吴凑深受器重。皇上准备依法惩办元载,担心身边的人可能泄露消息,只与他一人秘密商议;任命他为京兆尹,当即颁布制书令其上任。
D.吴凑忠直谏诤。宫市扰民,他上奏请求谨慎挑选宫市令;皇上为文敬太子、义章公主筑坟妨害农事,他不顾族人、属吏劝阻,竭力进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代宗命凑衔命抚慰,至必委曲说谕,随所欲为之奏请,皆得军民和协。
(2)长吏不言,是为阿旨。如穷民上诉,罪在何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完成下面小题。

马燧,字洵美。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狻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建中二年,朝京师,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甸,舍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节选自《新唐书·马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B.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C.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D.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
B.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或贬谪。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D.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缺乏战斗力的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
B.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
C.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
D.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折服对方。
【小题4】把文中(含课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
(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