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新序目录序
刘向所集次《新序)三十篇,目录一篇,隋唐之世尚为全书,今可見者十篇而已。臣既考正其文字,因为其序论日:
古之治天下者,一道德,同风俗。盖九州之广,万民之众,千岁之远,其教已明,其习已成之后,所守者一道,所传者一说而已。故《诗》《书》之文,历世数十,作者非一,而其言未尝不相为终始,化之如此其至也。当是之时,异行者有诛,异言者有禁,防之又如此其备也。故二帝三王之际,及其中间尝更衰乱、而余泽未熄之时,百家众说未有能出于其间者也。及周之末世,先王之教化法度既废,余泽既熄。世之治方术者,各得其一偏,故人奋其私智,家尚其私学者,峰起于中国,皆明其所长而昧其短,矜其所得而讳其失,天下之士各自为方而不能相通,世之人不复知夫学之有统、道之有归也。先王之遗文虽在,皆绌而不讲,这至于秦为世之所大禁哉!
汉兴六艺皆得于断绝残脱之余,世复无明先正之道以一之者。诸儒传记百家之言,皆悦而向之。故先王之道为众说之所蔽,暗而不明,都而不发。而怪奇可喜之论,各师异见,皆自名家者,诞漫于中国。一切不异于周之末世,其弊至于今尚在也。自斯以来,天下学者知折衷于圣人,而能纯于道德之美者,杨雄氏而止耳。如向之徒,皆不免乎为众说之所蔽,而不知有所折衷者也。孟子日: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汉之士岂特无明先王之道以一之者哉? 亦其出于是时者,豪杰之士少,故不能特起于流俗之中、绝学之后也,
盖向之序此书,于今为最近古,虽不能无失,然远至舜禹,而次及于周秦以来,古人之嘉言善行,亦往往而在也,要在慎取之而已。故臣既惜其不可见者,而校其可见者特详焉,亦足以知臣之攻其灾者,岂好辩战? 臣之所不得已也
(选自《曾巩集),有刑改)
注①一偏:一个方面。②方:方术,学说。③断绝残脱:散落佚失,残缺脱漏,指记载经术的竹筒破碎残缺。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防之又如此其备也    备:完备,齐备
B.及其中间尝更衰乱    更:交替
C.皆明其所长而昧其短  昧:隐藏
D.要在慎取之而已 要:关键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九州,代指中国。我国古代分天下为九个行政区,称为“九州”。
B.二帝三王,指帝尧、帝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禹、汤、周文王、周武王。
C.中国,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城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D.六艺,(诗》《书》《礼》《乐》春秋》和《左传》六种经书的合称。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王之遗文虽在,皆绌而不讲,况至于秦为世之所大禁哉
(2)如向之徒,皆不免乎为众说之所蔽,而不知有所折衷者也。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0 09:09: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shāo)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yín)。其上,为睥(pì)睨(nì)梁 欐(lì)之形;其旁出堡坞(wù),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cù)偃(yǎn)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gēng)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①,神者倘(tǎng)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②?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①“又怪其”四句: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陈设在这偏僻的蛮夷地区,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这确实是徒劳而无功用的。更,gēng音,经历。售其伎,显露其技艺。伎,通“技”。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
②“神者”二句:神灵的造物者大概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造物者就果真没有吧?”傥(tǎng),通“倘”。或许,大概。不宜,不应该。如是,如此,指“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现象。果,真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毕至     贤:贤能
B.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C.其一西出     西:向西
D.良久乃     已:停止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亦犹今视昔    吾疑造物者有无久矣
B.当欣于所遇    响之激越
C.引以为流觞曲水  愈以为诚有
D.犹不能不之兴怀 投小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影响深远。书法史上“苏(苏轼)王(王羲之)米(米芾)蔡(蔡襄)”齐名。
B.序也作“叙”或称“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可以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
C.《兰亭集序》最后一段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其中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D.《小石城山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旅途见闻和山川景物,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抒发了他贬逐永州游历自然时心中的感慨,构成了文章的写景和议论两段。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夫去害务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 
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难乎!
宁越,中牟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荆廷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予以秋驾。”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矣。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已
(节选自《吕氏春秋·博志①》)
【注】①博志,当是“抟志”传写之讹。“抟”通“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必除     恶:憎恶   
B.昼日诵习业   讽:讽刺
C.欲身之安也,名之也   章:显扬
D.吾非道也     爱:吝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去害务不能去害务    赢而不助五国也
B.今有宝剑良马此 青,取之于蓝,而青
C.宁越,中牟鄙人也 二虫又何知
D.请十五岁 愿十五城请易璧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B.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C.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D.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去其害之者”,即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B.文中关于“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很可贵的。
C.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宁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D.《荀子·解蔽》说:“物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与荀子的这一思想是相似的。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
(2)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战喻。填然鼓,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选自《孟子·告子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饥荒
B.弃甲曳兵而  走:离开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耽误
D.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道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儒学的经典著作,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它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汇集刊刻。“四书”在明代科举取士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B.国,即邦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诸侯建国须立坛祭祀“社、稷(土地之神,五谷之神)”,故国家也称为“社稷”。国家的代称还有“江山”“天下”“九州”等等。
C.在我国古代,“江”“河”有其特定内涵,“江”是指长江,“河”是指黄河。“河内”,即黄河以北的地方。同样的,“山东”指崤山以东,“关中”指函谷关以西。
D.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夏朝叫校。家设“私塾”,国设“太学”。春秋时期,孔子开启私学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移其粟河内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B.请战喻  五亩之宅,树之
C.填然鼓  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D.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小题4】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B.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C.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D.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小题5】下列对原文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孟子巧妙地将“民不加多”的问题,引导至有关“仁政”的讨论上,向好战的梁惠王宣传他的“王道”。
B.梁惠王做了些赈灾救民的事,就自诩治国“尽心焉耳矣”,以为更多的“民”会归附自己。孟子则尖锐地指出这只不过是梁惠王的小恩小惠。
C.孟子善辩。他投梁惠王之所好,“请以战喻”,并通过不可“五十步笑百步”的分析,指出梁惠王的治国跟邻国之君的治国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D.孟子认为,一国之君如果能采取措施合理地发展生产,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衣帛食肉”,就成功地施行了“王道”,而天下之民就会归顺他。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