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苏轼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注]孙登是晋朝隐士,阮籍慕名入山访问,孙登不发一语,阮籍不悦,长啸一声悻悻而去,走到半山,听见孙登在山上作啸,声如龙吟,乃大钦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起笔以叙事来抒情,说自己这几年游遍江南,最是喜欢惠山;诗人以众山普通、平凡,来凸显“江南第一山”惠山的奇绝。
B.诗中用“小团月”来比喻“小龙团茶”,传神地写出名泉泡茶的清澈宁静的的韵味,“独”字突出苏子对钱道人和惠山情有独钟。
C.颈联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把山路比喻为九龙脊背,表现了山路的;折将月下水面波动的太湖夸张为五湖,突出了太湖的浩淼。
D.孙登与阮籍,以啸相呼相谈,尽得风流;看似隐士无语,而访者空手而归,但双方心灵确实充实着、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E. 尾联收合全篇,诗人既化用典故,又以景结情,此联呼应诗题“惠山谒钱进人”,苏子之于钱道人,犹如孙登之于阮籍。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02 08:0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蒲永昇画后
苏 轼
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
近岁成都人蒲永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自黄居寀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昇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昇同年而语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原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至以手之   扪:摸
B.度经岁,终不肯下笔 营:规划
C.奋如风,须臾而成 袂:胸襟
D.皆不也 及:比得上
【小题2】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
B.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
C.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
D.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2)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昇辄嘻笑舍去。
【小题4】苏轼在这一篇生动且深刻的画论中,运用了哪些手法阐释了绘画创作上的什么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些道理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选自《前赤壁赋》)
(选文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选自《后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于是携酒与鱼
B.纵一苇之所如/藏之久矣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顾安所得酒乎
D.如泣如诉/状如松江之鲈
【小题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使藏在深渊里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B.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这不是曹盂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C.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译文: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D.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竟然不知道过了多少天,江景山色也认不出来了。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先写玩赏的“乐”,再写历史人物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
B.选文二交特了泛游的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
C.两篇选文都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展现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D.两篇选文描绘的景色季节不同,景物特点也不尽相同。
【小题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采取“天干地支”作为纪年的方法,如选文中的“壬戌”。
B.“七月既望”和“十月之望”指的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六日。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典故中,曹操吟诵的是《短歌行》。
D.两篇选文的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苏轼)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匏尊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B.今安在哉/侣鱼虾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诗乎/固一世雄也
D.郁苍苍/知不可骤得
【小题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倩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凌虚台记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屦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危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岂特:岂止。
B.台犹不足恃以长久     恃:依靠。
C.退而为之记  退:后退。
D.方其未筑也  方:当,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小题3】下列各句直接说明凌虚台命名原因的一项是
A.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B.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C.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D.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本文中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自有其安身立命的凭借,并不在修建什么工程上面。
B.太守把自己建造凌虚台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从事,从事又把这事告诉了苏轼,并请苏轼来为凌虚台作记。
C.苏轼对太守陈公想通过建凌虚台来居功扬名的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表现了他正直敢言的性格。
D.本文通过写祈年宫、橐泉宫、五柞宫、仁寿宫等数世后,即使破瓦颓垣也无复存者,指出凌虚台将来也定会化为破瓦颓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
(2)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