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杨君之任永康
欧阳修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
(注)①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不必亲自去走永康之路,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足以令人吃惊畏难。
B.颔联从视和听的角度,极尽夸张描写,表现出杨君赴任永康的路途艰险。
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希望杨君向陶渊明学习,刚正不阿。
D.在欧阳修看来,杨君才能出众,品德高尚,做永康令这样的小官是可耻的。
E. 诗歌题目内涵丰富,“送”点明事件,“永康”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身份。
【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07 05:2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①《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②。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③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⑤,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作《唐家千岁历》。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注:①论次:评定编次。②唐道名。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宋陆游曾留蜀约十年,喜蜀道风土,因题其生平所为诗曰《剑南诗稿》,后人因以“剑南”称之。③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④泛然:漫不经心,随意。⑤更衣:如厕。
【小题1】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B.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C.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D.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子写给君主的文书。
B.“冠”的意思是帽子,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后世泛指十六岁左右的男子。
C.“参军”是“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中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也可指去当兵。
D.“翼轸”是指二十八星宿中的翼宿和轸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勃年幼时就表现出才华,后来在麟德初年给到关内巡查的刘祥道献上文章表露才华,并在朝廷的策试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并被授予官职。
B.由于王勃倚仗才华常常让同僚难堪,所以在后来他窝藏、杀死官奴并被判处死刑后,同僚们都高兴不已。
C.王勃在滕王阁的聚会上依旧是恃才不羁,众位客人没有能为滕王阁聚会写出序言,他毫不推辞,他的才华初现便令已经起身去了厕所的都督闫公欣赏赞叹,也给宴会增加了又一乐事。
D.王勃既才华横溢,又喜欢著书立说,曾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的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后又写出《易发挥》、《唐家千岁历》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2)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文:

(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乙文:

(勃)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 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瞿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文艺上》、《唐才子传》)

(注)①三珠树,传说中的仙树,后喻指俊才。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 勃六岁属文 (______________) (2) 赦除名 (______________)
(3) 乃然曰 (______________) (4) 勃文,初不精思(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交构渐/项伯乃夜驰沛公军B.宿命其婿作序夸客/垣墙周庭,当南日
C.浮躁浅露/早缫D.召沛府修撰/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 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
(2) 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
【小题4】阅读两篇短文,概括王勃这一人物的特点。
【小题5】乙文中都督阎公开始时为什么“怒”,到后来又为什么又“极欢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福二年,始赠太师。公在梁以智勇闻。梁、晋之争数百战,为勇将多矣;而晋人独畏彦章。自干化后,常与晋战,屡困庄宗①于河上。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予于《五代书》,窃有善恶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康定元年,予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又言敬翔怒末帝②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此皆旧史无之。又云: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岁久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画已百余年矣,完之复可百年。然公不泯者,不系乎画存不存也。而予尤区区如此者,盖其慕之至焉耳。读其书,尚想乎其人;况得拜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坏也。画既完,因书予所得者于后而归其人,使藏之。

(节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庄宗:指唐庄宗李存勖。②末帝:指梁末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以馋不见   信:信任
B.不知书,其语   质:质朴
C.窃有善恶恶之志   善:褒扬
D.盖其慕之至焉耳   希:稀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勇将多矣/一犬坐于前 B.予节度判官来此/勇气闻于诸侯
C.颇多旧史/辞楼下殿,辇来秦 D.不系乎画存不存也/鹏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彦章“智勇”的一组是
①晋人独畏彦章 ②屡困庄宗于河上    ③独公奋然自必
④不知书,其语质   ⑤及破南城,果三日    ⑥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
A. 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国末年,奸臣赵岩执掌国事,王彦章等大臣老将因为受他人的诋毁而愤怒,产生 了懈怠之心,导致河北之地尽失。
B.作者编撰《五代书》的时候,对王彦章的事迹感触颇深,想把他的传记写得完备一 些,可惜史料残缺,不能如愿。
C.作者从王彦章之孙处得到王氏家传,从中掌握了许多资料,而这些资料在旧史中没 有,作者通过这些史料对王彦章更加佩服了。
D.作者在铁枪寺看到王彦章磨灭的画像后,虽然让人进行了修复,但他认为,王彦章 义勇忠信的精神才是他“不泯”的根本原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 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
(2)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日:“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借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范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川大都督,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
B.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
C.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
D.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所以久而久之,就以“东宫”代指太子。
B.乘舆,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或用的器物;后来多用它来代称天子。
C.服除,服除是守丧期满,去掉孝服。在古代﹐当亲人去世后要穿孝服表示哀悼。
D.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文正公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虢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虢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面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乘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2)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
(3)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